探究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的发展前景
2015-10-28黄静
黄静
(文山日报社,云南 文山 663000)
探究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的发展前景
黄静
(文山日报社,云南 文山 663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人类社会也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的转型。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报纸行业的现状分析,进一步对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发展前景
一、新媒体时代报纸行业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新媒体行业所具有的优势条件
新媒体传播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时,具有传播速度快与传播效率高的特点,且通过对某一时间的滚动播报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即时信息需求,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信息的获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能够及时的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新闻信息,同时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互动交流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便捷。
(二)新媒体行业对报纸行业造成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行业的产生使我国的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随着人们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在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努力坚守的同时,也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各种渗透与挤压。且因报纸行业自身所具有的时效性差,版面数量与版面内容有限等缺陷造成的信息量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报纸行业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报纸记者来说既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充满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的产生与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报纸记者的能力要求,传统报业想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及时而又全面的向着新媒体方向转变,并进一步培养出一批精通传统媒体又熟悉新媒体的新型的媒体人才,而报社记者自身则要尽快实现技能转变,加强创新意识从而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地学习新媒体的理论与技能,来进一步适应新媒体的时代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
为了更好的实现新闻的客观性,就需要报纸记者充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努力倾听多元化的声音,对复杂的实物能够做出相应的理性判断,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划定正确的道德底线,加大对社会正面新闻的报道力度,以理服人,做到用事实说话,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努力弘扬社会正气与传播正能量。
(二)努力深化报纸的深入报道
深入报道是报纸媒体所特有的报道方式,也是促进报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量大,信息范围广泛,以及更新与传播速度迅速,等特点是报纸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报纸记者不能盲目的跟新媒体记者比拼速度与信息量,而要时刻握住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来进行有效新闻的深入报道。这就要求记者经过严格训练,来进一步形成其特有的专业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广泛的积累人脉,来实现对公民的素养以及民意表达方面的深入报道,才能使报纸行业在与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
(三)努力创新报纸的报道方式
报纸记者要想进行报道方式的创新,就必须重视新闻的策划工作,与新媒体进行新闻深度与创意的有效比拼。从目前我国的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来看,传统的报纸记者的专业素质要远远高于新媒体记者,而报纸记者所具备的这一优势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媒体行业的重要性。作为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策划,其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独家报道,是新闻内容能够既与新媒体有所区别,也要和其它的传统媒体有所不同。新闻策划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程度,这就要求报纸记者要进不断提高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思考,对新闻角度进行有效选择,使每一个新闻报道都能够拥有一个独特的创业,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报纸行业的发展。
(四)努力强化报纸的综合性服务
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缺乏相应的服务性,这就要求报纸记者在确保报纸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报纸的版面数量与版面信息,来进一步的满足公众的相关需求。同时,要求报纸记者努力提高报纸的服务性,使报纸能够真正的做到服务于读者,对读者的来信和反馈进行全面的认真分析,并能及时的为其解决困难,从而使报纸能够拥有足够稳定的市场。
新媒体的产生与应用,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报纸记者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努力跳出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不断学习和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新闻敏感性发现新闻,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报纸行业的发展。
[1]雷佳.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的发展前景研究[J].科技传播,2014(23).
[2]翁礼清.新媒体冲击下区域性报纸“错位”竞争思考——以《温州商报》报道为例[J].中国记者,2014(07).
[3]冯保.纸媒记者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挖掘新闻[J].新闻知识,2013(06).
G214.2
A
1005-5312(2015)11-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