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性
2015-10-28黄慧
黄慧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性
黄慧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在世界历史上,每个民族总是以自身特有的哲学为基础来理解和接受外来哲学的,外来哲学越是与本民族哲学有较多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产生于欧洲大陆的外来思想学说,在中国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其原因主要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许多契合之处。中国传统哲学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有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着较高的契合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哲学契合性的分析将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心,也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现代建构。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哲学的契合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一个现代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哲学;契合性;民族文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产生于欧洲大陆的外来思想学说,在中国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其原因主要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事实正如他们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如知行统一在实践观上的相通;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理想”的共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格培养模式的相似等理论契合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性,大致可分析为以下几种。
1.本质一致性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在西方哲学的对象性思维的界域内实现的,仍然缺少人的内在超越的维度,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弥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天不足。反过来说,中国哲学也缺少外在解放的维度,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不仅具有这样的理论互补的品质和需求,而且在理论资源上具有内在的贯通之处,集中表现在二者的理论灵魂与价值取向的本质一致性。
2.社会实践与道德实践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理论的根基上都重视人类的生存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就是实践观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哲学则重践行,强调知行合一。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理论贯通打开了理论之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的是社会实践及包含于社会实践之中的生产实践;中国哲学重视的是道德实践,由人的精神崇高性延伸出对于他者——人、物、自然、天地——的道德行为。这两种实践分别代表了两种哲学思维方式下的人类行为价值取向,但这两种实践不是截然分开的,此两种实践是本然一体贯通的,只是东西方各有侧重而已。
3.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契合。在价值取向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都以追求人的本质自由和解放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从而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的这种自由和解放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条外在解放的道路,需要通过社会斗争与生产斗争来实现,是在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对立和冲突之中向前推进的。
4.追求自由诉求的契合。中国哲学走内在超越之路,超越社会历史现实的限制,追寻一种摆脱世俗束缚,这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两个维度,人总是在社会历史的生活中追求着摆脱外在束缚。两种自由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的真实需求,只是求取之路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虽各有侧重,但都有对方的诉求。
5.自觉和解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真正的中国化,就必须与中国哲学达成和解,实现互补和贯通。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人的外在解放这个哲学思考维度的同时,也应当思考人的内在超越的维度,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考的维度由人的外在解放转向人本身,转向人的精神世界,转向人的生命境界,转向人的超越性与崇高性时。反之也是如此,当中国哲学从内在超越转向外在解放这个维度,也会自觉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以体认、证悟的方式获得对事物大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而不重在概念思辩中进行逻辑思维,这是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极大不同。与这种意象性思维方式相应,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中国语言也擅长于形象表达,中国人也习惯于以形象的方式理解抽象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摧毁了旧形而上学那种纯粹精神领域中的概念逻辑的自我演绎,建立了以实践观点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但其表达方式仍是思辩的。我国当前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方式中国化的优秀范例,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用之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新理念,使我们有重回故园之感,在民族的情感与文化认同上使我们更亲近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B27
A
1005-5312(2015)11-0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