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5-10-28赵静晓
赵静晓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静晓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运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对江汉大学2010级、2011级部分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并对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论证在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使高校体育俱乐部得以顺利发展。
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对策
对大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使其经常化、终身化是当前高校体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对体育工作做了重大改革,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辅导和课外体育活动更加融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这与高校中各种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发展壮大有着密切关系,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出现,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部门就要大力支持和扶持它,使其更好地发展壮大,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
二、结论与分析
(一)实行俱乐部的可行性
1.学生体育锻炼观念的改变。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致认同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同时认为参加体育俱乐部有利于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把体育锻炼作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满足个人兴趣、学习体育技术、培养意志品质的有利途径。目前学生体育锻炼的观念发生了积极的改变,高校有80%的学生能自觉、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20%的学生可以自觉但间断地从事体育锻炼。34%的学生对目前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不满意,并准备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2.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多数高校体育设施有了很大改观,新建了综合型的体育馆,可以进行篮球、排球、室内足球、健美、街舞、舞蹈、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的教学与训练。室外的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以及田径场等场地设施的完善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高校学生俱乐部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观念把高校体育划分为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三个方面,而现在高校体育提出了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范畴更广的新理念。许多大学生把体育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十分热爱体育运动,有稳定的体育兴趣,对某一运动项目形成了特长,善于表现和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从中获得运动的快感、尊严和满足,对于这部分学生,有没有体育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他们都一样,都会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中去,不仅成为参与者通常还是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一部分学生,他们渴望体育运动,更希望学校能够满足他们正当的体育要求,为他们创造更好的体育活动条件,希望得到更高水平体育教师的指导,以便取得更大的提高。对于这部分学生,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有道义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尽最大可能为他们创造体育活动的良好条件,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之所以具备了这样一种氛围,高校体育俱乐部则得以产生和发展。
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均以各单项运动形式组成,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健美操、武术、体育舞蹈、网球等项目。由于受场地器材以及指导老师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项目俱乐部的发展壮大也受到影响,如:网球、羽毛球的场地问题,体育舞蹈、网球的老师辅导水平等,这些都是影响俱乐部发展的不利因素。俱乐部成员中绝大多数是男生,女生只占5%一8%,女生主要是参与健美操、体育舞蹈居多,小球项目也有少部分女生。
(三)高校学生俱乐部制的发展对策
1.体育俱乐部的质量管理必须通过健全的学校体育工作指导系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进程的质量标准,在活动中自觉地贯彻执行,进行自我调控。
2.高校体育教学应倡导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环节,无论是体育必修课,还是俱乐部教学课程,首先应有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必须考虑的前提。
3.体育俱乐部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又要从各高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依据需要,因校、因地制宜;在个别项目上应有所侧重,以调和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条件、活动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矛盾。
4.目前,中学与高校体育存在脱节现象。中学生担负着升学与各种考试的任务,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学生体育兴趣、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尚需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基础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综合素质,为高年级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奠定基础。
5.在考核与评价方面,高校应与高中阶段体育教学考核办法接轨,实施综合考试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即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自我评价与反映个人进步度的相互评价。考核评价方面应减少绝对评价,以调动“后进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在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建立完善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滕栋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G807.4
A
1005-5312(2015)11-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