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性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5-10-28代有俊
代有俊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系,甘肃 兰州 730000)
浅议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性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代有俊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系,甘肃 兰州 730000)
高职院校以重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声乐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性”特色,不能继续沿袭本科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应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探索相应的、合理的改革措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训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独创性,满足社会市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民族声乐教学需要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思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具有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声音方向及演唱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演唱及艺术视野。
高职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多样性
在声乐演唱方面,所谓的演唱方法其实正如一棵大树,其树根扎根于大地汲取营养,无数的树枝千姿百态。不论你是什么演唱方法其根基是一样的(就像大树的根),都要强调气息有力的支持、充分打开咽腔求得良好的共鸣、像‘面罩’一样的高位置、‘字正腔圆’的咬字吐字等。树枝的分类(演唱方法)也很多,有民族唱法‘美声’化的‘民美唱法’;有民族唱法‘通俗’化的‘民通唱法’等。当然不论是那种唱法,都要正确的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及民族韵味,正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也就是说‘歌曲风格’决定‘演唱唱法’,而不是‘演唱唱法’决定‘歌曲风格’。本文就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性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化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常见很多学生虽然有明亮、民族化的音色,但在演唱高音时“掩盖”的成份较多,声音能“竖起来”,有“美声化”的倾向,这种唱法也可称之为“民美唱法”。或者叫民族唱法“美声化”。这样的演唱音色明亮,声音有一定的厚度,有立体感,尤其唱高音时,腔体打开充分,声音上下自如、通透,有很强的表现力。如12级学生赵丽燕在演唱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时,中、低声区音色明亮,有色彩,表达塞外飞雪时形象生动,有动感,但在高声区时,“挤”嗓子特别厉害,声区音色变化很明显,还得降调演唱,通过一个学期的“美声化”训练,在唱到高音时声音顺着“半打呵欠”时小舌提起的方向“竖”起来,在脑后形成一个“管子状”的通道,再沿着“面罩”的位置使声音靠前出来,这样在唱高音时声音就没有“挤”“卡”的现象,另外在演唱低、中、高音时音色还很统一,也没有“坎”,还可以演唱许多这样的歌曲,如《父老乡亲》《母亲河》《亲吻祖国》《断桥遗梦》《黄河渔娘》等。这种演唱方法极大地拓展了声音的音域,提高了演唱的表现力。还有一个叫李哲宇的男生,是11级学前专业学生,演唱如《西部放歌》《西部情歌》这样的作品时,声音特别高,感觉嗓子质量很好,但一首歌下来,嗓子几乎就沙哑了,这是高音时“挤”嗓子造成的。我用科学的的方法即美声的演唱技巧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尤其在高音时,强调声音“竖起来”在小舌提起的位置进行“关闭”发声,声音感觉进入头腔,在“面罩”的位置或者从头顶的位置出来,腰部气息、咽腔、后脑勺、面罩形成一个“管子”状的通道,上下通畅,不能有堵塞,这样在高音时感觉声音“不通过嗓子”,避免“挤”嗓子,演唱高、中、低音时声区统一,没有“坎”的存在,练习时男声多用“yao”母音训练,进入头腔更快。该学生理解能力很强,逐渐掌握了这种演唱感觉,在演唱如《大江南》《美丽的楼兰姑娘》《西部放歌》《把一切献给党》《再见了,大别山》等这类歌曲时表现的更加完美。
二、民族声乐教学“通俗”化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许多学生中、低声区真声较多,声音甜美,这样可多用“通俗”的演唱方法,使情感更加亲切,这种唱法也可称之为“民通唱法”。或者叫民族唱法“通俗化”。而对于喜爱通俗唱法的学生,使其在掌握美声唱法气息及咬字的基础上去进行通俗歌曲的演唱,也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味地让所有学生都去学习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声音:中、低声区真声较多,声音细而尖,高声区头声很少,“挤”嗓子特别厉害。面对这种声音,可以用“通俗化”的方法教学。在中、低音时尽可能带气息演唱,咬字不要太用劲,声音不要太真,高音时多打开咽腔,“吸”着唱,声音较轻盈,着重强调情绪的变化,深情自然。如11级学生尤东,刚开始学习民族唱法,中声区声音始终太亮且尖细,高音时更亮,“卡”嗓子特别厉害,后来经过一学年“通俗化”的声音训练,演唱如《鸿雁》《带我去草原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醉乡》等歌曲时,行腔自如,情绪饱满,音色明亮圆润,气息通畅,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的歌曲如《妻子》等,就是民族唱法“通俗化”的很好诠释。
三、民族声乐教学“原生态”化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许多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声音高亢明亮,极富穿透力,有很强的个性化音色,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其音色的纯真性,不能用所谓的方法改变其独有的特色,要保持其“原生态”的优越性。如针对藏族学生的原生态唱法,在保持本民族声音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的发声训练,使之声音更加完美,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不是用教条的演唱方法去约束或改变它。如13级学前教育学生卓玛,该生来自于藏区,天生一副明亮的嗓子,刚开始我用所谓的科学的方法练声,半学期过后,她反而不会唱歌了,声音不能按照我的要求竖起来,气息也沉不下来,原有的音色失去了光泽,对学习声乐没有了兴趣。后来通过和该生积极沟通,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教学,恢复其原有的演唱状态,只在气息运用,咬字吐字,演唱情绪等方面系统地进行教学,渐渐她的声音又有了光泽,明亮通透,表现力更强了。演唱如《天路》《青藏高原》《在那东山顶上》《一个妈妈的女儿》《哈达》等歌曲时,有如天籁之音,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四、民族声乐教学的“戏剧”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谓的民族唱法其实严格来说,应该叫“中国唱法”。它包括学院里的民族唱法(进行严格的科学方法训练)、具有地方特色戏剧唱法、原生态的民歌唱法等等。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不拘一格运用各种民族化的演唱方法进行教学。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我院有许多回族、东乡族、藏族、蒙古族学生,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让学生适应老师的统一方法,这是不对的。如有的学生秦腔唱的很好,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再结合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演唱方法及歌曲进行教学。再如京剧是我院的特色文化,有许多学生京剧唱的非常好,这都是需要老师去挖掘的教学思路。如13级学生马艳是来自临夏的一名回族学生,声音高亢明亮,特色鲜明,演唱花儿时生动形象,在每年的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时都去即兴演唱,即兴创作水平极高,如果用所谓的民族教学方法去改变她,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正如邯郸学步,新的方法没有学会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方法,适得其反。所以我还是保留她原有的演唱状态,只在选曲、气息运用、歌曲内容及情绪变化等方面系统指导,她的演唱水平提高很快,演唱如《下四川》《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时,行腔正如,游刃有余,有极强的表现力。
总之,高职院校民族声乐要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拘于形式,这样学生演唱水平提高才能很快,才能适应毕业即能工作的需要。要大胆的促进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体系多元化和开放性,融入外来的知识而决不能自夸封闭,更不能过分依赖或强调自身所谓的民族教学方法。每一位声乐教师,都应立足长远,加强对声乐教材的理解、研究、应用和开发,特别要从深厚的民族声乐文化中汲取营养,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教材知识,并时刻准备着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传承高职声乐教材的开发。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批准号:GS[2014]GHB1205。
[1]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J616-4
A
1005-5312(2015)11-0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