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2015-10-28刘臻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音乐创作作曲家

刘臻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刘臻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文章通过对电子音乐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理清国内外电子音乐发展的阶段,为进一步学习电子音乐以及为电子音乐日后发展提供思考的依据。

电子音乐;发展;思考;历史

一、国外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早在四十年代后期便出现了电子音乐这种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讲,电子音乐的辐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演奏上、创作上均可以采用这种手段。电子音乐作为音乐创作的新势头,在欧洲的音乐创作领域得到空前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音乐艺术工作者们也受到了其影响纷纷开始投身于电子音乐创作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国外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磁带录音机的问世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将音响进行快放、慢放、回放、重放等特点,美国的音乐工作者将其运用到了音乐领域。“具体音乐①”这一新名词是由先锋派作曲家皮埃?舍费尔提出的。具体音乐是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和其它音响采集后经过加工处理,制成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播放的磁带录音。他在巴黎广播电台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地铁练习曲》便是他将车轮声、喷气声、汽笛声等音响拼接、剪接、录音而成。1951年至1957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建立电子音乐中心,米兰意大利广播电台音位学实验室宣布成立。日本广播电台成立电子音乐实验室,慕尼黑西门子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随后华沙的波兰广播电台实验室也相继成立。世界各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电子音乐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电子合成器的出现给电子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第一台电子合成器是由美国RCA唱片公司生产并尝试将其运用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计算机音乐之父”马克思?马修斯在1957年发明数字音频技术,哥伦比亚大学两位工程师赫伯特·贝勒(Bert Baylor)和哈利·奥尔森(Harry Olson)在此基础上改良,研制出一台名为“马克二号”的电子合成器。后来电平控制合成器的问世,使得合成器被广泛的运用到了音乐创作中。1982年MIDI制定方案的通过,为紧接而来的计算机音乐时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既为那些不仅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而且其主要音响素材均来源于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随后,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从1955年开始,计算机技术开始与音乐创作相结合。这套供音乐创作使用的能够产生音高和节奏的软件的出现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用快捷的便利条件。这些技术成果为后来发展计算机音乐的高科技手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电子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虽然至今不过几十年,但其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领域,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国内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米歇尔·雅尔于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电子音乐会让电子音乐活动开始进入中国。电子音乐在中国也就仅仅数十载,但取得的成绩却是令世人瞩目的。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由于电子音乐创作在国内刚刚起步,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创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探索的方式在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的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此时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正经历着从未知到知晓的一个过程。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办的中国第一场探索性的电子音乐会,演出了谭盾的、陈怡、陈远林等人的音乐作品。这次电子音乐会表明了作曲家们开始涉足电子音乐创作领域,对于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通过萌芽阶段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这个阶段主要是明确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方向及创作理念,从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经过萌芽阶段的作曲家们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带动作用,指导和帮助青年作曲家在创作观念和技术上的形成,两代人之间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创作梯队,早起萌芽阶段的电子音乐作曲家的创作逐渐成熟,并开始形成独自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中。

第三阶段:绽放阶段。中国的电子音乐创作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历经了萌芽阶段的早期尝试和成长阶段的积累,中国电子音乐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要追求的发展阶段。作曲家日趋成熟的创作观念和技术以及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越发凸显了中国电子音乐的整体面貌。电子音乐在国内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是相当迅速的。在经历了探索、创新与反思之后,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以立足民族化的音乐语言,逐渐开始形成了属于自己特有的风格,而这个特征主要体现在融合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艺术构思与技术手段的相互融合。张小夫认为“融合”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融合的生存、创新、发展着。

★本文系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K2014-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黄忱宇.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5.

J62

A

1005-5312(2015)11-0143-01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音乐创作作曲家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