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历练出的无言之美
2015-10-28李月
李月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论当代历练出的无言之美
李月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意象与情感是紧密相连的,接受者见到意象和形象时,已产生了直觉感知,所见意象须恰好与创造者的表现达到一种共识,或是接受作品传达出的一种特殊的情趣。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产生的共识刚好达到心中的快感。
情趣;意象;感知
欧洲游牧时期,一尊体态丰硕的维纳斯小塑像让各部落的族人追捧,追捧的原因不是雕塑极富有艺术性的形态,而是在于此尊雕塑肩负着历史使命-通过高度概念化的女性身体特征所产生直白的性暗示让游牧民族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不断繁衍生息。
在希腊的神话世界中,一直以来对神的塑造和理解,都是建立在人神同形的基础之上。在荷马的诗歌语言中,雅典娜、阿波罗等诸神都是高度拟人的。古典时代的希腊艺术家们又赋予这种语言拟人化以美丽生动的视觉形象。他们让诸神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有个性的容貌。
在古文明中,埃及文化最具有神秘感,因为古代埃及时常看到极具严苛的等级感和秩序感,在几乎所有古埃及的壁画、石雕,包括金字塔中,似乎都能发现秩序在这个古老文明的支撑作用。例如,在金字塔内的壁画中,会发现除了法老像是正面示人,其他所有的形象都以侧面形态呈现,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其他”形象其实都是一个形象,高度等同化的比例美学让后人惊叹。
因此,美,对于人类如此重要,所以对于美的认识,我们不仅能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可以创造美、思索美。尽管它不像美的享受那般亲切诱人,但是通过领悟历代哲人、美学家的智慧之思,通过考察美的来源、性质和形态等问题,依然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正如每个时期的美而言,同一种对象和客体,因欣赏者的知识,层次,涵养不同,对于同一种客体的认知也不尽相同,相同的境遇,因环境背景等各种不同,个人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艺术是社会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代经济文化政治等诸要素,系带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情趣与意象相契混合化,通过心理机能的和谐活动,达到一种“恰好”的快感,便产生了美的共识,即审美和欣赏。美是物的属性这一观点存在争论,究竟美与不美的定义区分模糊,世间事物一切皆为美,只不过大众所公认的美,则是美得代表,丑与美的界限也仅在对比之下划分,没有绝对,有必然,如自然界的万物。美感的判断依据个人经验,先经验及后经验知觉的感知,美感是最直接的不假思索,人天生所具有对事物的感知及判定,这也就是为什么从过去到现在对美的定义各有纷说,而却总把哲学与美学联系结合在一起研究。美的判定离不开主观感知,但又同时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客体的表现,区别于现代科学,前者参进个人情感,而后者完全事实逻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正如朱先生所说,美的基本原则“和自然逼真”并不是运用于一切事物中的,同样是对自然事物的表达,照片与图画的认同,无疑认为图画更具有传达力。当然,这里不能局限完全相悖美感的创作。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在于他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在于他所创造的理想阔大还是狭窄。凡是经得起考验的作品都是上乘,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美术作品的美在于有弹性,能拉很长,能所很短,收缩完全在于自己。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那守第.生活美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6]约翰·拉塞尔(美).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7]伊丽莎白·赖特(英).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8]莫里斯·梅洛–庞蒂(法).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马克·弗罗芒–默里斯(法).海德格尔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10]莱因哈德·梅依(德).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温尼·海德·米奈(美).艺术史的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2]梅格斯(美).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89.
[13]蒙甘(法).从文本到行动——保尔·利科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H.帕克(美).美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艾·阿·瑞恰慈(英).文学批评原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
[16]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美).现象学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7]约翰·杜威(美),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B83
A
1005-5312(2015)11-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