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
2015-10-28陈煜
陈煜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资本论》中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
陈煜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信用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但它里面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对于我国当前进行信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行信用建设能够有效的推进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资本论;信用理论;信用建设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其信用理论是建立在对当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对一切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都适用。因此,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对我国信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简单的商品交换过程时,就指出在物质交换的外壳下掩盖着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马克思信用理论所讨论的重点是信用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肯定了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信用在资本中生产方式发展中过程中的消极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信用的两重性,即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投机的出现,加速资本主义危机的到来。
二、我国进行信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信用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依据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在我国进行信用建设,一方面是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与运用;另一方面也是推进马克思信用理论在我国深化的具体表现。
信用可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信用在客观上具有一种生产力的作用,可以成为商品经济运动的一个有力杠杆,提升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是十分发达,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与完善,进行信用建设有利于企业之间信用关系的建立和市场秩序的维护,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和谐发展。
信用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指出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信用的建立都离不开人,而这种信用就是建立在自由契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我国进行信用建设不仅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有利于人在精神层面上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如何推进我国信用建设
1.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信用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信用与市场是相互推进的,信用的缺失会影响市场的发育,市场的不完善也会阻碍信用的建设与发展。信用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并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它的建立需要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与信用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增强。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市场竞争秩序还是比较混乱。因此我们必须推进市场的成熟,完善市场机制,只有这样市场才能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才能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取胜。
2.建立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行为的法律成本。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严,守信收益不公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必须完善立法健全法律体系,在立法当中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违法责任的追究。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法律责任,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责任的有力武器。通过立法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使各种失信行为真正的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3.加强信用教育,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加强信用教育是社会信用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阐述的信用是建立在自由契约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西方契约诚信意识的传统,信用教育也有很好的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影响,我国的信用教育大都体现在德育方面,市场的信用教育基本是空白,信用状况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利用传统的传媒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信用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普及知识。其次,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用规范认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维权意识以便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重视家庭和学校的信用教育,形成互信的家庭氛围和体验守信的信用荣誉。通过宣传、引导和教育的方式,增强全体公民的信用意识,正确处理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企业和个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守信”;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就必须建设一个“信用国家”。信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路基,它关系到市场经济能否高质量、健康有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信用理论为依据加强我国的信用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王朝晖.我国社会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轻工科技,2012 (12).
[3]李宁宁.加强信用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 (09).
F091.91
A
1005-5312(2015)11-0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