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收藏的五个必备要素
——以马未都为例
2015-10-28徐扬
徐扬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谈收藏的五个必备要素
——以马未都为例
徐扬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从一个业余文玩爱好者到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馆长,马未都用了20年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拥有渊博的历史与古物知识,以及“眼力”、“财力”、“胆力”、“定力”四个“力”。
马未都;收藏;眼力;胆力
马未都是京城最早的古玩虫,他的收藏价值连城,他的博物馆如同一个文物诊所,他是收藏界的传奇人物。
从一个业余文玩爱好者到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馆长,马未都用了20年的时间,正是从这时起,他得到了一个被文玩界公认的新称谓——收藏家。任何时代,一位成功人士的造就均有其特殊的成因与背景,那么马未都究竟为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我认为是因为他具备了以下五点因素。
一、关于古物与历史的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谨言不管是在哪一个领域里,都是行得通的。书本是一个收藏入门者学习鉴赏的必不可少的材料。虽然,仅仅通过文字和图片不能说是经历了“真枪实战”,但是书本能告诉你艺术品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期的工艺风格与制作细节,给你启发,让你思考,教给你初级的鉴别能力。所以马未都认为,“如果要收藏有道,首先就是要先做好理论准备。”但是单凭这个基本要素是绝对不足的。
二、一位杰出的收藏家,需要足够好的眼力
在北京的收藏界,尤其在民间文玩收藏爱好者眼里,马未都的眼力,几乎成了神奇的代名词,长期以来,收藏的秘诀一直是马未都与朋友间交流的主题,如今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争相收藏古董已经成了文化圈内的一种时尚和身份象征,在朋友们看来,马未都无疑有着一双慧眼。马未都开始收藏文物的时候,是文物在两千年以来掉到最低点的时候。1978-1979年他以极低的价钱收购到许多瓷器,而谁又能想到这些东西二三十年之后,有如此之火热的一个收藏市场?原来五元十元买得的东西,现在居然几万、十几万,上百万了。说及马未都时,演员李诚儒遗憾道:“当时我手里已经就是每个月可以有几百块钱的收入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那个时候每月拿出500元钱来收点文物呢?”照马未都自己的说法,哪怕他如今一无所有,但凡只要有人,只要有一个场所,一周拿出一天时间给人们有偿鉴定藏品,他便能够很好的生活。
练成这双慧眼,马未都用了整整30年,在真假间得到教训,得到教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玉渊潭公园的东门边,有不少捣腾古玩的小贩会自发地聚集在附近摆地摊叫卖,每天早晨上班之前,马未都都会来这里转一转。一般情况下,一到两个月他才买上一件,但他依然坚持每天都去看。地摊、古玩店、甚至是朋友的家,只要哪有古物,他就跑哪去看。他说,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1.知道价钱。
2.能及时发现在市场上流动的新鲜文物。如此往复,慢慢地,就开始对收藏界有所了解。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部法律的出台基本上否定了私人进行文物交易的合法性,各地展开针对民间文物收藏市场的清理整顿。当时的北京已经没有了古物市场,马未都便只身前往天津,流连于天津的早市,在那里处处可见我们今天称之为“国宝”的古物。现在,在北京琉璃厂古玩一条街时常可以看见马未都的身影,按照他的说法:“不去了解,不去感受,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观复博物馆(源自老子名篇《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便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要求——看了一遍又一遍。
三、成为一位收藏名家要有适量的金钱以及背景来支付收藏,阅见藏品
也就是老话所说的“养眼”,若想要提高眼力,首先要把眼养娇贵了,如果你所接触的都是一些下品,一些伪货,“打眼”无疑是家常便饭。上世纪八十年代,马未都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凭借不断发表的小说和报告文学所带来的额外稿酬,他逐渐有能力购买较高价格的古董。时年马未都用攒下很久准备用来购买彩电的1600元钱买下了他的第一件藏品——一个挂屏。对他来说,这个挂屏就是一台电视,甚至可以说,这个挂屏对他的诱惑远远超过了彩电对他的诱惑。马未都常说,想挣钱就得先学会掏钱,就是得为将来的获得付出学费。用1982年北京市普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来衡量,马未都为购买这些文物而付出的费用在当时无疑就是巨款,他说:“我所有要好的朋友,没有一个人钟意于收藏,当时都觉得我是一个不太正常的人。花钱买这些东西,让他们觉得特心疼。”马未都资金的积累主要是文物交易的一个积累,在最早的时候,他买很多东西,同时也卖很多东西,卖那些不停被淘汰的,收藏价值相对较低的文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收藏热开始升温,民间文物交易市场逐渐开放,随着专业的文物拍卖公司相继挂牌营业,古玩的交易价格也迅速飙升,对于马未都来说,继续按照以往的价格来购买藏品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于是他也开始卖掉一些藏品,在交易过程中,毫无疑问会有一些算计,而他的算计一定是高于别人一筹的,如果说马未都是个收藏家,是一个古玩商人,后者也并无贬义,这是他成功的一方面。
四、要有把握时机的胆量和运气
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能不能得到理想的收藏品,往往要看收藏者的胆量和运气,一旦遇到抢手的古董,如果不能把握时机,稍有犹豫,极有价值的藏品就有可能失之交臂。马未都曾数次与心爱之物失之交臂。上世纪80年代,马未都看到了一套上百件明清时期的瓷器,他怦然心动。当时卖主要价2.2万元,马未都瞻前顾后,最终没买。马未都说:“我犯了个终身大错,我当时有这笔钱,可一下子花出去心里有点承受不住,便把它放弃了,要是没放弃,价格至少翻1000倍。”还有一次,马未都看到了清代的一个特别珍贵的古董,当时卖主要价3万元港币,他买不起,过了两年,当对此古董念念不忘的马未都再想去买时,古董已经被买走了,而且是以792万港币的天价卖出的。一个是买得起,一个是买不起,两次失之交臂都使马未都痛惜万分。马未都说,其中“买得起却不买最让人遗憾”。机会转瞬即逝,面对机会,收藏者应该及时行动,别轻言放弃,等到机会失去了再怨天尤人。早期的古玩市场,按照马未都的说法,都是游击战型的购买,判断都是瞬间完成的,稍有犹豫,古玩便落入他人之手,所以每一次交易都必须全神贯注,紧张每一根神经。而这也就是平时的一个训练。在真正有巨大压力且得做出取舍抉择的考验到来之前,所有学来的经验之谈都只是纸上谈兵,靠书本所学及老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五、收藏是一个高尚的精神追求,除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外,收藏家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二者缺一不可
一个收藏家如果太过注重收藏价格而忽略了个人道德的修行,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一流的收藏家。拿“不贪心”来说,一位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收藏家必然是一个不贪心的人。在说起“打眼”的经历时,马未都曾经说过,看走眼,无非是两点:第一,经验不足。第二,则是“贪”。在收藏界,大家都知道古董市场里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赝品、假货居多,因此,上当受骗者层出不穷。马未都说:“所有被骗的人都会说,哎呀,我当时脑子就不转了,什么喷上迷魂烟了,其实什么都没有。不是脑子不转了,当时脑子转得快,想怎么赚钱。所有的骗子都在一个地方下工夫,就是怎么能让你贪上,而且这个贪,做给你看,你肯定要犯贪。戒不了贪,就不能玩文物。”俗话说:“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事实上,只要“戒贪”,便不会上当受骗。不贪,是每一个人都要坚守住的底线。
六、结语
总之,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至少应该具备四个“力”——眼力、财力、胆力、定力。没有眼力就无法鉴别真假;没有财力就无法训练眼力;没有胆力就会常常与心爱之物失之交臂;没有定力就无法得到尊重。虽然大部分的收藏家在开始时常常走弯路,但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在达到顶峰之前,不停止脚步,不退缩,不放弃,就能抓住成功。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用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道出了收藏之道,他说“:对于一个不常喝茶叶茶的人来说,他是分不清一种绿茶与另一种绿茶有什么区别的,因为喝起来的感觉也许完全一样。但是,如果他是有闲情逸致、有机会去品味那些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就有可能成为地道的茶叶‘鉴赏家’,就能正确地辨别出他自己所喜欢的那一个品种的茶叶来。而且当他的知识丰富起来,也必然有助于他以后品尝和享受最精美的好茶。”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鉴赏家”,需要在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才有可能享受到收藏品的无穷魅力。
G894
A
1005-5312(2015)05-0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