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中的潜意识教育探析
——基于现象学美术教育的观念
2015-10-28谷涛万伟
谷涛万伟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中的潜意识教育探析
——基于现象学美术教育的观念
谷涛万伟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除显意识教育之外,还有潜意识教育,简称潜教育。而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其改革方向重点放在课程、方法、技能上,仅仅注重的是显意识教育,忽视了潜教育的影响。文章从儿童美术教育盲点“潜教育”、国内外儿童美术教育对比、现象学美术教育的理论依据三个方面出发,揭示潜教育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潜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现象学美术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完整的主体,对其实施的教育过程,其教育影响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所施加的影响。”①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其教育影响忽视了学生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仅仅注重的是学生显意识的心理活动,没有顾及到学生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一、儿童美术教育盲点“潜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最基本的内涵(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在由其意识与无意识共同构筑的心理层域中实现的。”②学生做为个性完整的主体,发展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意识与无意识的完美结合。然而,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缺乏对孩子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认知,忽视了其教育影响,也就是说缺乏潜教育,从而抑制了孩子的主体性发展。曾走访众多美术教育课堂,发现许多相同现象:老师拿出范画,指出其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需要注意的知识技巧,然后让学生照着范画临摹。绘画完毕,老师以专业的眼光对画点评。就这种现象而言,老师的教育目的只在于传授绘画知识、技巧,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显然,在这种显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思维僵硬化,无法发挥其创造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造成教育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③显意识教育正是这种赤裸裸的教育实践,将教育目的第一时间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心理上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对于显教育而言,潜教育更适合儿童美术教育。潜教育以“声东击西”的教育实践,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当中,培养其情境中的角色意识,能够引起学生潜意识中的共鸣,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其独特的影响方式,以学生心理的无意识活动为出发点,利用外界刺激的手段,引起学生潜意识中的共鸣,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国内外儿童美术教育对比
(一)教育方法的差异
在我国儿童美术的主要教育模式就是“示范+模仿”,在孩子能够自主进行绘画创作之前,先由老师进行示范讲解,给孩子提供模仿的对象。这种教育模式重在模仿,因此孩子完成的作品普遍缺少童真,从孩子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有着明显的成人化,模式化的特点。在国外的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其教育大多采用“引导+发现”的教育模式,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发现。在创作过程中,老师能够去接纳孩子们自己的创作方式,能够欣赏孩子自己的艺术作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了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二)教育目的的差异
我国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其教育目的显而易见,掌握美术知识和绘画的技能技巧,重在掌握绘画的基本能力。国外的教育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自由绘画创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快乐,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其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去培养画家,更加强调的是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与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总的来说我们是为了掌握美术技巧而学习美术,而国外的是以美术为一个方式,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个性的发展。
(三)教育评价标准的差异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过早的将正确的方式方法教给孩子。在美术教育中也是将各种技能技巧一股脑儿的教给孩子,不管他们是否能够接受。对孩子们作品的评价好坏就是看看孩子能否掌握教授给他们的各种技能。这种教育评价标准完全忽视了孩子们自身拥有的审美感受,将成人的审美标准先入为主教授给孩子,其结果就是迫使孩子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逐渐丧失了自主的审美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也将慢慢丧失。外国人不太喜欢过早的教育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标准,而是让孩子尽可能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视教育的成功标志就是孩子的自主能力以及个性是否得到较好的发展。
总结以上3个方面的差异对比,总的来说,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其重点仍旧停留在教授知识技能方面,仍旧是显意识教育,教育目的显而易见。而国外的儿童美术教育其重点放在孩子的个性发展上,让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将显意识教育和潜意识教育完美的结合,是我们今后教育实践的一个方向。
三、现象学美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象学美术教育中提出:“教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就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群体中具有个体性和独特性,他们具有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们不是教的对象、管理的对象、规训的对象与接受知识的对象。他们具有独立人格,他们是成长中的人。”④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画画的过程,画画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是塑造自我的过程,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画画过程中,孩子能够体验画画的快乐,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于画中,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存在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如何去保护这种天赋,而不是去“扼杀”。在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缺少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仅仅作为被教的对象,没有机会去自我表现,缺乏自身的独立思考。作为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能够激发他们独立的思考。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内心世界,希望能够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不管孩子画的怎么样,我们都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它,更不能去笑话它,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画中表达的情感世界,发现孩子独特的创造魅力,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育者在面对孩子画不好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十分消极的,对孩子以骂来教育,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其教育目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画好。但是起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负面的,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反而让孩子失去了信心。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的画以充分的肯定,给予表扬和赞美。往往这种方式能够给孩子以正能量,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去创造。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在今后的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在是模仿,而是创造。我们为孩子们提供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自由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XJK014BTW001)、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380)、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重点项目(13A007)与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049)阶段性研究成果。
[1]杨福章.江苏高教[N].江苏教育报刊,2007-09-05.
[2]柏拉图.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谷涛.现象学美术教育学——源自生活体验的智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G633.95
A
1005-5312(2015)05-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