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墓俑雕塑
2015-10-28于海轩
于海轩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浅析唐代墓俑雕塑
于海轩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达到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带动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的门类有陵墓雕刻、随葬俑群、宗教造像等,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墓俑雕塑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门类在唐代的发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唐代;墓俑雕塑;墓俑
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厚葬之风流行的产物,并体现了特定的唐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和艺术水平。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中国的雕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宗教雕塑,一是陵墓雕塑。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习俗习惯影响,帝王贵族盛行厚葬之风盛行,由此陵墓雕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陵墓雕塑分为两种类型:陵墓外的石雕像和墓室随葬俑像。自秦统一六国,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统治阶级希望死后仍然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仿照生前的服饰用品,奴仆车马制造成俑像带入墓室。由此墓俑雕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和不同装饰的风格特色。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标志着陵墓雕塑在创作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到西汉霍去病墓的纪念性石雕,秦汉将我国雕塑推向了第一个高峰。直到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空前发展,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遍及大小官僚,墓俑雕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每位帝王的墓葬随葬俑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唐代还出现了“唐三彩”作为墓俑的主要制作形式。
墓俑是明器雕塑中最重要的内容,专门用作陪葬的物品,满足人死后灵魂要求的象征性东西,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唐代的墓俑雕塑,其风格多变,表达的情感细腻,雕塑手法精熟和谐。因此唐代墓俑雕塑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有:(1)中国陵墓雕塑的历史在社会生活方面最为广泛的,题材最为丰富而著称,是中国陵墓雕塑的全盛时期。(2)唐朝的墓俑雕塑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型精准,塑造精细,想象力丰富。(3)在艺术形式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扩展了明器的表现力,创造了“唐三彩”。
唐代根据墓俑的发展,演变和组合题材结合唐代的历史特征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和中唐和晚唐。墓俑大体可分为女俑,乐舞俑,文吏俑,武士俑,镇墓俑,胡人俑以及动物类等。初唐比较著名的陵墓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等。其中“昭陵六骏”是初唐最为突出的陵墓雕塑,它采用浮雕的表现手法,手法纯熟,不仅表现了体积感而且线条明快刻画了体态矫健,雄劲圆肥的六匹马的形象,在雕刻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陵墓雕塑不可或缺的瑰宝。这一时期墓俑相比之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量增多,尺寸也相对增高制作更加精美:题材组合也由墓主人出行题材,出行以牛车为主,周围有男女侍俑相陪转变为标志身份的鼓吹仪仗俑,且以骑马为主。在烧制上也有很大变化,三彩俑的创新开始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同时在墓俑的服饰上变化更多姿多彩。盛唐时期是整个唐代的最高峰,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表现在陵墓雕塑上是陶俑的发展。玄宗李隆基“泰陵”,太子李宪“惠陵”,肃宗李亨“建陵”,代宗李豫“元陵”等等。由于这一时期唐朝达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外交流日益密切,外来文化不断传入,墓俑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大批胡人涌入,在墓俑上也出现了胡化现象。在表现题材上,盛唐继承了前期墓俑的组合内容,但是侧重于世间享乐生活的歌颂,墓俑中有反应墓主人肖像的内容,多以三彩俑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唐三彩创作进入鼎盛时期。三彩俑数量众多,品种繁杂,釉色均匀,色彩鲜亮明快。虽称三彩,但不一定只有三种颜色,有黄、白、褐、蓝等几种颜色,如西安东郊韩森寨氏墓出土的唐天宝四年三彩马。唐三彩在盛唐达到了极盛,到安史之乱后就逐渐衰落了。在墓俑的题材尤以女俑表现丰富。唐代文化从本质上讲究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女俑多为体态丰盈,两颊饱满,眉短而细,直鼻小口的形象,衣着宽松肥大,衣长裙为主,挺腹前行。进入中晚唐,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日渐衰落。这一时期的墓俑明显减少,塑造手法上日趋纤细,缺乏盛唐的雍容华贵之态。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墓俑雕塑也随之衰落下去。唐之后随葬的墓俑发生很大的变化,质量上粗制滥造,与唐俑的精美相差甚远。宋之后多兴纸扎冥器,于葬时火烧代替俑。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唐代墓俑已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一个高峰。
唐代墓俑多以俑人最多,多出于民间的雕塑匠师,在创作中不再过度突出神化,越来越注重生活化,因此作出具有生活气息的优美形象,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人物雕塑的高峰。唐代的陵墓雕塑无论题材、手法、规模、创意,都大大提高。
中国古代陵园墓地的石雕作为相对独立的品类延续发展,形成了富于特色的表现模式,而唐代则是将墓俑雕塑推到了顶峰,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出了深远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民族风俗和进行雕塑创作等具有深远意义。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孙振华.中国古代雕塑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王其钧.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李少林.唐代文化大观[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郎天咏.盛世风神—隋唐雕塑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K879.3
A
1005-5312(2015)05-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