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5-10-28郑文钟洪一前

现代农机 2015年5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换人农机化

郑文钟 洪一前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郑文钟1洪一前2

近年来,随着“机器换人”这一词汇在浙江省机械制造业的走红,“机器换人”也蔓延至农业。农业领域实施“机器换人”的实质就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一个逐步用机械替代人力、畜力进行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四化”同步中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各省都在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但当浙江农机人把“农业机械化”提炼成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并着力推进时,不仅让全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农业机械化,而且也逐渐形成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氛围。目前,浙江省农业已进入转型升级、建设绿色农业强省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则成为当今农机系统的一个热点。鉴此,按照“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探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将有助于加快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1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阶段性与区域性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由传统农业的人力、畜力手工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即“机器换人工”。在农业生产环节引入相应的机械装备,减少人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这既是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第一层含义,也是其内涵的直观解释。另一层含义是由低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向高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自动换机械”阶段。农作物某一环节通过“机器换人工”虽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但随着农业生产要求的提高,需要采用性能更好、效率更高、用工更少且带有控制功能的装备,实现生产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安全作业。二是“成套换单台”阶段。农业生产中有许多作业项目通常包含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单台机械完成,致使整个作业过程的效率不高且用工量较大。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需要使用成套设备一次性完成所有单台机械的作业任务,实现农业生产作业的连续化、数字化、高效化和规模化,减少人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智能换数字”阶段。由于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生产中运用性能更强、功能更多的“智能化”农业装备,替代“数字化”农业装备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要求。“智能化”农机替代“数字化”农机不仅能进一步减少浪费、节约资源,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而且还可实现作业过程的舒适化、人机交互人性化、操作傻瓜化等。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呈现出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以“机器换人工”为起点,逐步向“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更高阶段转变,则体现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阶段性的发展特点。经济欠发达且农业生产以人工为主的地区应把“机器换人工”活动作为当今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采用传统农业机械在内的各类农业装备,实现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而经济条件好的县(市、区)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可在不同农作物生产中选择“自动换机械”或“成套换单台”或“智能换数字”作为目前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点。这是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区域性特点的客观要求。

2 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一项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将农机化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目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总体水平不高,滞后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的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迎来了新的重要机遇。把握机遇,积极探索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创新与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水平,为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提供保障。根据农业部关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创新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一是农机化技术推广方法的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方法很多,从推广工作实际看,示范推广方法最好,既有操作过程又有应用效果,应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核心方法,创新和发展其他技术推广方法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农机化技术推广中虽然已认识到试验示范的重要性,但实际中却一直比较薄弱,其示范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开展试验示范的关键要解决好经费和场地投入、示范农机具的核心操作方法、推广人员动手能力等方面问题,把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制度创新。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已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规范高效运行的必然趋势。根据修订后《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制度现状,从人员聘用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考聘制度、考录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调动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是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源动力。目前应将构建以农机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科研教学单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新型多元化农机推广体系作为机制创新的重点工作,并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多元化推广的实现途径。按照“一主多元”的思路,在发挥农机推广机构主力军作用的同时,重点依托农机合作社力量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提高农机化技术普及率,加快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3 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措施

农业机械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融合,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反之,如果脱离了相关的农艺技术,先进的农机技术的效能也无法正常发挥。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农机农艺相脱离的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不仅在领导层和农机化系统有共识,农业领域更多的科学家、技术人员也有共识。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是当今农业领域实施“机器换人”发展战略的主攻目标之一。目前加快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工作机制。农机农艺融合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和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农机农艺部门要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加强了解、支持与配合,建立以定期联系、沟通和会商制度等为内容的长期稳定工作机制,对影响农机农艺融合的一些具体关键问题经常进行会商,提出指导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

二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将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作为研究重点,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农机农艺人员从作物品种、农艺模式、种植模式入手,共同研究完善适应农机农艺融合需要的技术体系和装备,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化作业标准和农艺标准,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联合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各项活动,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加快对适应农艺要求的装备技术的研发。根据《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按照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引导农机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研发急需、实用、经济、安全、智能且适合浙江省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新产品、新技术,进一步填补农机产品空白,拓展已有产品功能、提升性能,为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4 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培育与壮大

扩大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是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核心内容。“农民自主选择,政府政策扶持,农机私人所有,农机专业经营,市场机制运作,农户共同使用”等几个方面已成为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而“专业经营、共同使用”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最大特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是当今促进农机共同使用和提高农机具利用率的最佳选择。为满足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一是加快新型农机专业化服务主体培育。立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以合理经济半径为前提,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为骨干,探索适应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要求的专业化作业新型服务主体的组织建设、服务内容和运作机制,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促进农机作业服务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

二是大力扶持农机维修主体发展。随着农机装备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和结构的优化,农机装备的维修难已成为当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满足农机维修市场对各类大中型尤其是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好的农机具的维修服务需要,应以各县(市、区)现有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维修能力的农机维修企业或网点为对象,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农机维修主体发展,引导农机维修企业改善维修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维修服务能力,拓展维修服务范围,不断提升农机维修服务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能力。

5 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农业机器引入农业领域能够替代劳动力完成生产作业。但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维修保养等工作需要由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来完成,尤其是一些科技含量高、性能好的先进农业装备对人员素质要求则更高。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农机使用、维修等实用人才,也需要农机化管理、技术推广和装备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满足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加强农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农机手和技术人员培训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师资质量,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对培训教师的要求,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造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二是加强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和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重点加强农机驾驶操作、维护修理、技术指导、经营服务等岗位实用人员的培训。

三是加强农机管理和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农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四是加强农机科研队伍建设。要积极发挥省内涉及农业机械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产学研推用结合,依托行业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机装备技术研发人才队伍。此外,要结合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工作的行动,鼓励引导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投身农业机械化工作,确保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作者信息:1浙江大学,310058,杭州;2金华市农业机械管理站,321017,浙江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换人农机化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中国制造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机器换人”问题研究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