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科技援疆、援藏机制探讨

2015-10-28REPORTER作者李曦辉LiXihui

大陆桥视野 2015年7期
关键词:援疆欠发达援助

REPORTER/作者:李曦辉 Li Xi hui

新形势下科技援疆、援藏机制探讨

REPORTER/作者:李曦辉 Li Xi hui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中国人来讲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的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从持续了30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了正常增长状态;我国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出炉并开始实施,发展模式也开始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种新形势下,运行了20多年的援疆、援藏模式也应进行调整,应该从扶贫、温饱为主转向发展与质量为主,注重科技援疆、援藏,实现援助方式的转型升级。

国内外欠发达地区援助的理论与实践

国外对欠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国家进行援助,无非依托如下几种理论:即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是自身本土文化造成的,传统文化和旧的观念,使这些国家缺乏进步动力,只有通过工业化的“淋下效应”,才能实现进步。依附理论认为:国家存在“中心—外围”之分,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实际是由发达国家作为“中心”来支配的,那些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只是“外围”国家,双方关系是不平等的(Prebisch,1989)。世界体系理论认为:一国之内经济发达的多数民族聚居在“核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要逐渐从核心地区扩散到边远地区(Wallerstein,1975)。

国内研究援助发展问题主要以西藏话题居多,主要有重农派、重工派和重三产派之分。重农派认为:西藏农业产值是工业增加值的数倍,该地区应围绕农牧业及其民族特色产业构筑经济结构体系,依次寻求经济成长之路(温军,1996)。重工派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将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李玲燕等,1995)。重三产派认为:第三产业无疑是未来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最主要支撑力(王洛林等,2005)。

我国的援疆、援藏实践证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管理、资金援助,有利于中华民族统一国家观的形成,有利于民族团结,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国外援助理论所忽视的地方。改革开放30余年的实践证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引领了技术与市场的走向,而像新疆这样的欠发达民族地区,则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比如煤炭、石油、各种原材料、农产品等。发达地区对这些地区进行必要的援助,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国民经济合理分工的形成,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关于西藏,它则是为祖国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屏障的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援助理论并不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扩散与同化,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着眼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增强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在过去的研究中,没有人提出科技援疆、援藏的重要意义,也没有人系统论述科技援助的积极作用,这在经济新常态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提出科技援疆、援藏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

科技援疆、援藏机制创新的实践价值

自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和内地省市就开始了对新疆、西藏的援助工作。50年代有大批解放军战士、农民入疆进行垦荒工作,60年代又派入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协助新疆开展工业化运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就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进藏,支援西藏的经济社会建设工作;一直到文革开始之前,国家向新疆、西藏都派遣了数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劳动者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无偿提供了数十亿元的物质支持,形成了新疆、西藏这两个地区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从世纪之交开始,援疆、援藏工作更是步入了制度化与法制化的轨道,明确了内地省市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的各个地区,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地方财政收入,支援新疆、西藏的经济建设。从1997年到2010年,新疆已得到了兄弟省市无偿援助43亿元,引进项目约1 200多个,投入资金250亿元;7批援疆干部共6 300余人,“十二五”期间各省市计划援疆资金达638.85亿元,此外还有“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新疆基本建设投入3.6万亿元。从1994年到2011年,各援藏省市对口支援西藏4 933个项目,资金159.6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计划对西藏进行3 326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从1995年开始实行“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干部援藏政策以来,中央及各援藏省市已经派入了7批共6 751名援藏干部在西藏开展工作。力度如此之大的援疆、援藏工作,为新疆、西藏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注入了重要的动力,也对人民群众奔小康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支撑。

而今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疆、西藏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跨过了扶贫温饱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讲求质量的高一层次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更是将新疆、西藏从经济发展的战略腹地及后备区域,提升到了“桥头堡”的重要地位,与之相适应,我们的援疆、援藏工作模式也应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应从帮扶温饱为主转向科技援助为主,从而协助这两个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为国家的战略转型服务。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科技援疆、援藏机制创新的理论价值

研究具有理论意义。纵观中外对欠发达地区援助的实践,没有一个先例是大力度注入资本、人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全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使之在民生方面率先接近或超过核心区域,并使他们成为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战略支点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经验都是,基于区域间发展落差的大小,向欠发达地区注入数量较小的资本、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帮助它们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在落差缩小到合适水平时,通过市场与行政手段,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该类地区的适度发展。这种市场化为主的生产要素流动,并不鼓励最优的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实现流动的只是在发达地区缺乏生存空间的相对弱势的生产要素。我们国家的援助发展理念则是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我们通过持续的高强度向新疆、西藏这样欠发达地区注入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上述地区基础设施的迅速优化,基本上接近了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某些领域还超过了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才得以以新疆为桥头堡,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向西开放;才得以以西藏为依托,实现与尼泊尔等国的边境贸易与旅游交流。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援助发展理念,才能够支持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迅速地实现转型。课题对中国特色的援助发展理论进行归纳与研究,对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实施“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援藏政策前的1993年,西藏的GDP仅为37.42亿元,到2012年就增加到701.03亿元, 19年增加了17.73倍,而且增长逐年提速,地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期,西藏工业总产值也从5.99亿元增加到了105.91亿元, 19年增加了16.68倍,援助使西藏快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新疆经济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2014年的GDP高达9 264.10亿元,工业增加值也达到了3 927.82亿元,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这种援助发展模式也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国家人社部近期公布的城市居民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省排名,新疆、西藏就分别列在了倒数第三位和第二位,收入分别为22 160元和22 026元,仅相当于排名第一的上海的46.45%和46.17%。新疆还有30个贫困县(市)、249万贫困人口,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700元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就有129万。在南疆三地州的24个县(市)中,就有19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藏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32.29%,大大高于全国4.88%的平均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8.17岁,较全国74.83岁的平均水平低6.6岁。这表明,西藏在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应用技术与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研究新形势下的科技援疆、援藏机制问题,就是要解决过去援助发展过程中所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使新疆、西藏的广大群众能够在中央及各省市的援助下,真正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成员、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猜你喜欢

援疆欠发达援助
爱心援助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援疆动态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援疆动态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