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化执政”辨析
2015-10-28唐钧
唐钧
“情绪”一词,是个汉语常用词。在线查汉语词典,解释有二:一曰“心情;心境”,二曰“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一般来说,人们会把情绪作正负之分,正面的如“情绪高涨”,负面的如“情绪低落”。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为的动机。
情绪化,则是对情绪引发的人的行为或行动的进一步诠释或演绎。在中文语境中,情绪化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指一个人容易产生夸张激烈和不加掩饰的情绪波动,喜怒哀乐会以极快的速度变换,甚至自己都不察觉。坊间对此类人的评价即为“情绪化”,此种评价属中性偏负;其二,是指一个人在遭受刺激而导致的消极情绪的笼罩下,为宣泄而表现出来的非理性的行为举止。一般来说,获此类评价,均属负面。
将情绪化与执政联系到一起,一般是指后一种情形。同时,因为主语是执政,恐怕就只与官场中人相关,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近年来,政界确有一些情绪化的执政者,通常表现为消极怠工或者阳奉阴违。按照以上的理论来分析,可能就要弄清楚,他们缘何要为心理宣泄而表现出非常态、非理性的行为举止?又因遭受何种刺激而变得消极、懈怠?
在将GDP当作唯一追求和政绩核心的年代,有很多脑子活、人脉广、懂“经济”又懂“政治”的人得到了提拔,进入各级党政机关当了“执政者”。加上缺乏严格的监控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官官相护、包庇纵容,使得一些蝇营狗苟之徒有了“坐大”的机会。新一届领导下定决心惩处贪腐,才使得政界的风气开始有了大转变。
有些人本来是奔着利益而来的,升大官、发横财的路子被堵,甚至多吃点、多拿点的念想也都被掐,于是便消极起来。当然,其中的状况又要一分为二:一些人是本身就不干净甚至很腌臜,在反腐的强大压力下,自然惶惶不可终日。这些人必然会尽可能地低调,消极怠工也是必然的。另一些人,想捞一把还没有等到伸手的机会,突然间发现官场变得无利可图了。于是其“奋斗目标”没有了,自然也就情绪低落,稀松懒散起来。这是当前“情绪化执政”的表现之一——沮丧懈怠、无精打采。
还有一些官场中人,本是“执政”的中坚力量。政府的正常运行,靠的是他们的默默付出。经常讲政府机关中有的人累死,有的人闲死,会累死的那一拨,就是此等人。但是由于脾气秉性或其他主客观原因,譬如不会表扬与自我表扬,不会溜须拍马,便只能“俯首甘为孺子牛”了——他们基本上是干活的,而与决策无缘。现在这些人多少也有点情绪,因为觉得再努力,应该拍板定案的事情上面却无人表态,忙了半天白忙货。于是也表现出“情绪化”——暂停稍息,静观待变。
还有一些官场中人,就是前面所述的“闲人”,没什么真本事还自视甚高,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现在他们似乎嗅出了“机会”,于是情绪高涨起来……
以上的“情绪化执政”种种,应该被批评,被纠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应该受到保护和提振士气的,是第二种人。有个政界的朋友抱怨说,想改行不当公务员了。问其原因,回答是得不到最起码的人格上的尊重。现在有些做法,也确实值得考虑——譬如有点盛行的组织公务员参观监狱。说实话,匪夷所思,甚至有点有罪推定的意思——正常人肯定感到屈辱和委屈,难免也情绪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