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时代变迁中追逐艺术

2015-10-28撰文高山

中国新时代 2015年9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撰文>>>高山

在时代变迁中追逐艺术

撰文>>>高山

《银河冲天落》

《北美奥体山麓》

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对于画山水的人来说,师法自然是其绘画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充分领略了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才能在绘画时充分顾及笔墨轻重、疏密、浓淡、聚散、呼应等手段。

让名家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5年年初,“吴休山水及精印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本次画展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其中不仅展示了吴休的山水原作,更有为数不少的精印山水画印刷品。

这些印制精美的山水画使得普通观众在观展时几乎很难分辨哪些是原作,哪些是印刷品,只有通过两者之间悬殊的价格才能判断。这些展出的印刷品因为质量几可乱真,价格实惠而受到了普通观众的喜爱。

在为期不到10天的展会中,虽然原作一幅都没有卖出,但是售出40余幅精印作品的成绩让吴休颇感欣慰。他说,“作为中国画家,把自己一生创作的精品,大量印刷,以低价进入市场,让千百万群众都能买得起,都能欣赏、收藏,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劳动价值,满足了画家的心愿和成就感,拉近了画家和广大群众的距离。”

谈及举办这次画展的初衷时,吴休表示,让普通人都能买得起、欣赏到优质中国画是一件大好事,“在印刷术高度进步的今天,用几可乱真的中国画印刷品作为普及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服务。这是何乐而不为的大好事啊!”

吴休说:“我非常赞同著名画家吴冠中在《艺术克隆与克隆艺术》中的想法。他说,‘物以稀为贵,我不以为然;稀算什么贵,珍品才贵;手创的艺术都是独生子,健美的独生子珍贵。复印绘画名作,缘于众望所归,亦系作者的心愿,佳肴美食多多益善。珂罗版印刷接近原作,今日精益求精,直追艺术珍品,应鼓励克隆, 克隆的艺术应不断提高, 这是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趋势。’”

吴休,又名吴衍休,1932年生于四川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因为家中收藏书画颇丰,吴休从小就有机会看到和临摹那些印在书中的各种图画,“开始的时候是照着小人书画,临摹里面的剑客、大侠等各种人物。后来又对着家里的卷轴临摹。”描摹这些丰富有趣的图画不仅让这个小小少年找到了无限的乐趣,更使他的绘画天赋得到启蒙。

解放前,吴休曾在四川省立艺专应用艺术科学习。解放初期,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文工团美术队,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吴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和北京画院研究生班专门学习绘画技艺,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批受到正规艺术教育的艺术家之一。

研究生毕业后,吴休走上了专业画家和美术工作领导者的道路。他先后担任过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展办公室主任、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长等职务。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国内外展览,并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会议厅、毛主席纪念堂等收藏。

作为我国的老艺术家和我国文化界、书画界发展历程的见证人之一,吴休的作品在书画市场上颇受欢迎,但他并没有借机炒作自己,而是先后多次向国家美术单位捐赠私藏美术珍品。他说:“我一个人看,不如让大家看。留给后世传看的学习价值,高于经济价值”。让艺术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他看来远比获得可观的经济价值要更有意义。

艺术的灵感源自生活的积累

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山水,还是空灵婉约的荷花,在吴休笔下,这些作品不仅让观赏的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激发起观赏者的无限遐想。

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在这位兼擅人物、山水、花鸟,写意、工笔的画家笔下,人们总能在天真自然中感受到深厚的笔墨功力。也正是因为经验的丰富,使得吴休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和意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被认为是“画之精魂”,没有意境,一幅再好的画也抬不上大场面。唐代张九龄在说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时曾说过:“意得神传,笔精形似”,而白居易评张敦简的画时却说:“形真而圆,神和而合”。可见,他们所认为的是注重主观表现的艺术,同时也注重神韵的结合,把景物的状绘与形似的要求统一起来。

而对于如何表达出意境,吴休将其概括为既要画自然,更是写心灵。他说,“意境在山水画里,可以说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古代的绘画传统里就有一种主张,山水画不仅能看,还要能游能居住。概括起来就是可看、可游、可居。意思就是说你的画要能够把别人吸引进去,吸引到你创造的环境里。我觉得山水画如果没有意境,它不能打动人,不能给别人一种情绪上的感染,那么它跟一个山川的导游图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你画得再细致再具体,它也打动不了人。”

如何能让一幅山水画传神,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更能领略其内蕴?吴休认为,既然画山水,就离不开向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老师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画家到大自然里面去学习去写生,他应该是充满感情的。”

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对于画山水的人来说,师法自然是其绘画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充分领略了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才能在绘画时充分运用笔墨轻重、疏密、浓淡、聚散、呼应等手段,为突出意境服务。

《风动荷香》

从小寄情于山水的吴休,在多年的创作中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并把他的所见所感用画笔诉诸于笔端。他早年遍游名山大川,胸中积累了万千丘壑,这使得他在创作时总有源源不断的灵感。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吴休笔下的山水也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早期,吴休的山水画清新秀丽;中期转入雄厚磅礴,大气豪迈的境界;到了晚年,因为时间的充裕和生活感悟的增加,吴休的笔法尽精刻微,细腻丰富。有人评价吴休的山水是在真实与平易中形成深邃的意境。

说到风格的转变,吴休认为这种转变来自画家自身的成长和技艺的成熟。一方面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学习。“画家如果具备了文学修养,那么他所表现的意境就不一样。因为中国画强调的是意境,尤其是山水画。意境用什么表现呢?就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文学上的修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不懈的坚持。“中国画可以说是一种大器晚成的艺术。因为绘画不光需要技术,它还需要很多其他因素。一个是文化,再有一个就是对生活的体味,包括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对大自然的感受。技术也是一样的,因为笔墨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也需要积累经验。到了老年的时候,这方面就比较成熟了。”

当然,吴休强调,这种成熟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始终坚持要与时代同行,要用新的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已经83岁的吴休不仅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创作之余还经常上网关注热点新闻,时不时还会更新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他常说,“我得多向年轻人学习新技能,不断了解新鲜事物,这样对我的创作非常有帮助。”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笔墨厨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笔墨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