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美术“非遗”保护视野下的电子书籍设计研究
2015-10-27袁悦吴忠光
袁悦+吴忠光
〔摘要〕在湖南民间美术非遗保护视野下发掘民间美术的宝库,吸收民间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将彰显电子书籍的设计特色,也将提升电子书籍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品味;同时,电子书籍设计为我们保护、传承、再现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扬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湖南民间美术非遗保护电子书籍设计
放眼当下,保护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和本地区优良的文化传统,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21世纪初民间美术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框架下的一个子类,被列为了数字化保护的对象。在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电子书籍设计作为数字化保护工作中的艺术实践,也为亟待保护的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与发扬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电子书籍设计与非遗保护对接的契机
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随着数码艺术的发展,电子书籍设计成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电子书籍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将知识、信息等转化为视觉元素,再辅以音频等设计元素,通过电脑等电子屏幕传达给读者,使电子书籍呈现出元素丰富、信息传递及时等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在博物馆、电脑、手机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艺术美感的电子书籍,从使用情况来看,它具有阅读方便、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值得推广与应用,因此成为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新型文化载体。从文化学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因此当前各省市地区的保护工作都必须从各个省市、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笔者基于自身的工作实践,关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湖南民间美术的保护,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电子书籍的设计实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使二者在对接中互利发展。
二、湖南民间美术审美内涵在电子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电子书籍设计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能在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保存、传播等功能,值得我们合理地运用。湖南民间美术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我们能结合电子书籍设计实践将其审美内涵体现出来。
(一)浪漫吉祥之美。湖南民间美术作为湖湘文化的瑰宝,源于劳动人民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闪耀着楚文化的神秘灵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南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图形、纹样和手工艺品传递出“意必祈祥”的文化理念,运用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法,体现出了浪漫吉祥之美,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应该有效地吸收民间美术中的视觉造型元素,并对这些视觉造型元素进行数字化保护:首先对大量的图形等进行数字拍照,体现资源采集的效率;然后对二维、三维图形进行处理、分析,建立艺术资料的电子档案,再运用系列电子书籍承载、体现数据库的图形信息和审美内涵,以数字化方式来实现艺术造型的保护、传承。
(二)自然质朴之美。湖南民间美术取材自然、模仿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材料的厚重的文化积淀和自然质朴之美。如滩头年画、湘潭纸影中使用了高纯度的红、黄、蓝三色,具有水、木、刀味兼备的效果,让人们联想到湖南的辣椒味。在电子书籍的图形、界面的设计中融入本土元素,能展现民间美术中的独特美感,唤起读者的心理情感,提升书籍的品味与内涵。如在楚纹饰中的大量凤纹呈现出凌空飞转的动势,能活用作为按钮、图标等。
(三)多样秩序之美。湖南民间美术在艺术造型语言上体现出来多样统一的美学法则,表现手法丰富、形象多样、动静结合,各种图形、文字元素巧妙联系,和谐共处,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应藉电子书籍发掘其多样秩序之美。我们利用影像数字化的动态记录方式,将一些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流变和制作过程做记录,把多样秩序之美显现出来,通过电子书籍来进行传播。电子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民间美术推向更广泛的受众,使受众进行跨文化、跨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三、在实践中彰显电子书籍的设计特色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生命意识和审美观念。在当下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发掘民间美术的宝库,吸收湖南民间美术中的视觉元素,提升电子书籍的设计美感,使电子书籍呈现出多元统一、动静结合及人性化的新媒体艺术的特色。
(一)多元统一的信息组织。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籍吸收民间美术元素,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如音频、图形、文字相结合,视频、图形、文字等形式相结合。如在《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中,作者向云驹展现了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丰富的插图体现出了民间美术中多彩的艺术图形、文字等,使各种元素相互组合,达到多元统一的和谐境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设计中如果对多种元素使用不当,对传统元素盲目堆叠,会产生繁杂感;图文量过多,将会产生信息的超载,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的设计实践应当建立在符合书籍和读者的需求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美术元素合理选择、提取并精炼呈现,营造具有生动的视觉世界体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二)动静结合的文化承载。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电子书籍的迅猛发展给传统书籍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读者可以接受丰富的感官信息。信息时代的电子书籍艺术,不再像纸质书一样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它的文字、图形都具有可编辑性。在杜云生、王军利编著的《民间美术》中吸收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多种人文和自然元素,将静态和动态的人文元素、自然元素等进行组合,能使读者产生“错觉”,随着画面的转变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画面中的虚拟现实效果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情感与体验,丰富了电子书籍的艺术表现力。
在实践中我们在电子书籍中载入苗族挑花、湘绣针法、皮影、剪纸、纸影等制作过程的影像、动画等,让神奇多变的民间美术在动态的虚拟场景中得到转换实现,受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自然质朴的艺术美感,并感受到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三)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的设计在电子书籍中体现为:电子书籍的色彩、文字、图形及界面等元素都应该采用人性化设计,依据读者的阅读需要和便捷性、舒适性等进行设计,其功能将满足读取、翻页、书签的设置等图文信息的获取和交互需求。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书籍,一些能满足基本阅读需求,如搜索、划线、批注、折角、作标记等交互需求,但互动的方式还需要更多样化、人性化。在实践中我们正在设计更多的互动方式,如读者可根据感兴趣的民间美术作品获取到它的艺术元素、传承人、视频、音乐等链接信息,使阅读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与获取,真切地感受到浪漫吉祥、自然质朴等丰富的美感。在电子书设计实践中我们积极搭建与书籍链接的艺术家档案、网站互动平台,使广大的读者可以更好地接收来自创作者、作品的信息并及时地交流意见、想法;电子书籍及链接平台的设计将以动态的、丰富的交互方式,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
五、电子书籍与湖南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的意义
湖南民间美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系统,既有着多样性与丰富性,又有着楚文化的独特性,时至今日,其美术作品中所呈现的龙和凤等图形仍然表现着楚地文化的勃勃生机。对湖南民间美术非遗的保护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实物的保护上面,还应该超出现实文化遗产保护的物理和地理界限,向信息数字化保护转变,而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无限可能。电子书籍设计者在进行电子书籍的艺术设计时,应该将传统文化元素和信息美学观念结合起来,将民间美术中的图形或纹样融入到电子书籍的设计当中,这不仅因为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因为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为电子书籍设计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
现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电子书籍能够更好地继承与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运用各种现代设计手法将其展现出来,那么势必将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向更远、更广阔的空间,这也是选择电子书籍作为非遗保护对接对象的原因所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电子书籍设计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使二者在对接中互利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结论
在电子书籍的设计实践中发掘民间美术的宝库,将提升电子书籍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品味,弘扬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文化载体。(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2]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吴天跃.“民间美术”概念的知识生成[J].民间文化论坛,2015(1).
[4]杜云生,王军利.民间美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