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与华商社团邻近程度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研究
2015-10-27张华郎淳刚
张华++郎淳刚
摘要:基于双E组织创新理论,按照市场与业务两种坐标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新战略分为强改进(Ⅰ型创新战略)与强探索(Ⅱ型创新战略)两类,对336家在美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与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成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同时受华商社团邻近程度的调节作用:邻近程度负向调节企业的Ⅰ型创新战略,正向调节Ⅱ型创新战略。本文深入探讨了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结论的意义,结合近年来美国华商社团与走出去中国企业的特点,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阐释。文章最后对现有的研究局限与未来可能的拓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美国华商社团;走出去;企业创新战略;双E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Close to Chinese Business Communities: Effec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Proximity o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Going Out" Enterprises
ZHANG Hua1 Chungang Lang2
(1、 Huaqiao University,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ujian Quanzhou 362021;
2. Xidi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 & Management, Shanxi Xian 710126)
Abstract: Basing on Double 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set market and business two dimensions to classify Chinese “going out” Enterprise Innovation Strategy into strong improvement (typeⅠinnovation strategy) and strong exploration (type Ⅱ innovation strategy) categori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basing on the 336 china-own enterprises in the U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strategies, this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also adjusted by the degree of: Further more proximity negatively moderate type Ⅰ innovative business strategy and positively forward Type ⅱ innov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models findings and interpretation.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possible future expans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American Chinese business community; Go Abroad Strategy;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 Double E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对外贸易磨擦也不断加剧,中国企业有必要到海外拓展生存空间,“走出去”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的出路,也是中国政府近些年的一项重要战略。和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是国际商业中心、科技发达,信息灵通,处于世界经济制高点地位。赴美经营的中资企业面临着发达的成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国情和企业制度差异,至今赴美中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很多问题,成功的样本还不多。
与“走出去”的企业相比,美国华商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发展,业已积累了各类丰富的资源。而且美国华裔来源地十分广泛,这是其它国家的华人社会所不具备的特点。他们与原居住地经济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也使美国华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广泛的空间与独特的优势。此外,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移民经济的提升,有实力的美国华人商会社团开始大量出现,他们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向美国与开拓市场上将起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世界华人经济体中的作用会也将越来越重要。
虽然华商网络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已成为普遍共识,从官方到民间都要希望海外华商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提供帮助。但学术界对华商网络如何影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还缺乏深入的、机理性的剖析和思考。具体在对美国华商的研究中,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数据收集的困难,学术界对美国华商社团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还缺乏其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影响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在美华裔的人口与华商社团的分布特征之后,提出邻近程度这一可测量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华商网络研究中实证的不足,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揭示了华商社团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
在当今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美国华商社团对赴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的机会,以及企业利用华商社团完成技术创新的能力将越来越凸显。本文从走出去企业的创新战略与华商社团的溢出效应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了吸收能力与邻近效应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结合近年来美国华商社团与走出去中国企业的特点,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阐释。对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海外华商社团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理论分析
1.1 双E创新理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战略选择
March(1991)[1]在研究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时提出两种创新战略:探索型创新与改进型创新,组织学习机制和知识特征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创新。探索型创新战略试图沿着与组织已往不同的发展路线,从事的是对全新机会的尝试,这种创新产生的知识往往与组织现有的知识差异很大,创新的结果在于期望产品的多样化;而改进型创新战略则沿着组织已有的发展路线前进,这种创新基于的是对组织知识库中已有知识的应用,或者对已有知识的深化,创新的结果在于期望产品的专业化。从组织学习与资源获取的角度来看,Lavie, D等(2006)的研究认为[2]:探索型创新战略追求的是多样化知识,以扩展企业的知识宽度为目标;而改进型创新战略以深入挖掘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增加企业的知识深度目标。理论上通常以组织知识轨迹是否偏离来判断两类创新战略,我们在实际分析中常常以业务和市场作为基本的分类坐标[3]。按照面对的市场与业务的组合我们可以将企业创新战略划分为如下图的四种类型:原市场与原业务,企业实施弱改进型创新战略,目标在于更好地服务已有客户;原市场新业务,企业实施的是弱探索型战略,尝试产品适度多样化试图满足已有客户的新需求;新市场原业务,企业实施强改进型战略,将产品推广到新市场期待产品更加专业化;新市场新业务则代表着企业实施强探索型战略,体现了对全新机会的尝试以期扩大企业的知识库。
在“走出去”的情景下,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中国企业要面临强改进型和强探索型两类创新发展战略的选择(下文称为“Ⅰ型创新战略”和“Ⅱ型创新战略”)。无论采用何种类型创新战略,都受到企业内部的吸收能力及外部的资源网络的影响[4]。以先验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获取、吸纳、转化和利用等构成的吸收能力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过去十几年里组织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5][6]。吸收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先验知识,先验知识指企业本身拥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内涵,对于企业处理外部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行何种创新战略的基础[7]。而基于外部网络的资源获取同样制约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往往面临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企业将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甚至经营风险,其独立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非常多,需要借助外部网络的力量[8]。这主要表现在,对于探索型创新战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借助外部网络来突破本组织内部资源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搜寻更广泛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外部网络使得多家企业可以合作分担探索型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9];与探索型创新的寻求资源与商业机会的多样化的目的不同,改进型创新战略的企业可以借助外部网络寻求外部资源的辅助与补充,譬如利用合作关系可以借助联盟伙伴的分销渠道使新产品尽快推向客户,把某一流程外包给合作伙伴等方式,可以将企业的主要精力锁定于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挖掘、创造新的服务等[10]。
1.2 华商网络、美国华商社团特点与邻近效应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外部网络的支持,尤其是海外华商网络的巨大影响。海外华商网络是指海外华人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五缘”文化关系为基础和纽带,并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维系并不断扩大的泛商业网络[11][12][13][14]。华商网络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进入广泛的国际商贸市场的机会,有效拓展了其海外投资的市场空间,加速了华人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战略选择[15]。
美国是除东南亚地区以外,海外华人的第二大聚集地。随着美国华人的快速增长,包括美国华商团体在内的华人社团相应大量涌现。由于中美两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居的特殊地位,以及美国华商在中美经贸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华商团体已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地理邻近性依然是获取华商社团资源的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是由华人人口及华商社团分布的特点决定的。据NCCA和马里兰大学美籍亚裔中心的研究报告,华人在居住、教育、职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16]。华商商会分布基本上与美国华人的分布一致,活动也大多集中在所在城市或所属行业。邻近性是溢出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在很多行业已得到证实:地理邻近性带来较低的运输成本和便利的资源获取方式[17],以及Bathelt提出的 “Local Buzz”效应:区域内有价值的创意和诸多实践在蓬勃开展,置身其中的人们将获得最新的资讯和源源不断的灵感[18]。华商社团正是这样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和区域枢纽:华商社团促进在美中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为会员在美开拓业务提供服务。这就为不同行业间企业的知识转移创造条件,而长时间的接触有助于企业间形成基于惯例的沟通语言,提高知识转移效率[19];同时商会还通过与美国政府、商界的沟通,举办或组织参加各种旨在促进中资企业与美国政府、商界交流的活动,使得企业能最快的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进行创新战略选择。
根据以上理论论述,我们认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决定了创新战略的选择,同时华商网络将起到调解作用。即:吸收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有利于开展两类创新战略;邻近程度将起到调节作用:距离华商社团越近,越有利于两类创新战略的开展。
2. 研究数据与处理方法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我们使用LexisNexis-Coporate Affiliations查询所在美国经营的,且其母公司为中国的公司作为本研究的“走出去”中国企业样本。查询结果显示336个在美企业有中国背景,隶属于184家中国企业。该数据库详细记录了中资在美企业的财务、人员等经营情况,如销售收入、是否上市、与中国企业隶属关系等。
对华商社团的选择,我们采纳美国华商社团信息研究中心的建议[20],用三个方法来搜集一家华商社团的信息:一是查找其会刊或商会介绍资料、二是登陆商会官网、三是从谷歌或百度检索相关媒体报导。按照这三个途径,遵照如下八个标准:1.商会历史长短;2.社会知名度(媒体的曝光率与网站的点击力);3.举办活动的数量、层次与规模;4.在商界的实力与业绩;5.与主流社会的关系;6.对社区的服务;7.社会责任(对慈善、文化、教育、艺术的支持);8.信息量与透明度(组织机构、网站、会刊),最后我们选择了包括华人总商会等30家社团。其中主要集中在纽约、芝加哥和加州的旧金山、洛杉矶和圣迭戈。其余分散在德州、北卡、新泽西等州。如下图所示。
图1本研究关注的美国有影响力的30家华商社团分布示意图
2.2变量测量
1)因变量
[1] Ⅰ型创新战略:根据前人研究,借助标准行业分类(SIC),我们用美国子公司与中国母公司的SIC重合的个数来衡量“走出去”中国企业的Ⅰ型创新战略。如果美国子公司与中国母公司业务分类重合的越多,说明其强改进型战略进行的越彻底。
[2] Ⅱ型创新战略:同理,我们用美国子公司与中国母公司的SIC不重合的个数来衡量“走出去”中国企业的Ⅱ型创新战略。如果美国子公司与中国母公司业务分类重合的越多,说明其偏离了公司已有的知识轨迹,实行强探索型创新战略。
2)自变量
[1] 邻近程度:我们采用地理距离来衡量溢出效应。根据在美企业及30个华商社团所在地址的邮政编码确定经度和纬度,根据公式(1)与(2)求出企业与华商社团之间的邻近程度。
(1)
其中startyear为商会成立的年份,考虑到知识积累效应,我们默认商会的影响力与其存在的年头成正比; 为由两地经度纬度测出的欧式距离,如公式(2)所示:
(2)
[2] 吸收能力:以往知识溢出的研究中通常用R&D投入来衡量组织吸收能力,但不符合本文情景,Cohen认为知识积累是知识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企业需要知识积累才能够整合并利用新的知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先验知识水平的函数。同时为了避免同源数据的影响,我们采用另外一种行业分类标准NAICS (北美行业分类),采用企业NAICS的种类来衡量吸收能力。
3)控制变量
[1] 隶属关系:我们将美国子公司与中国母公司之间的隶属关系类型进行编号:1,子公司;2,合资;3,工厂;4,持股;5,分支机构;6,区域部门。
[2] 销售类型(子):1,销售收入;2,销售量;3,其他。
[3] 销售类型(母):1,销售收入;2,销售量;3,其他。
[4] 母公司是否上市:1,上市;2,非上市。
[5] 异质知识:母公司所包含的SIC种类个数。
3. 实证分析
表1 提供了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表1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均值 标准差 1 2 3 4 5 6 7 8 9
1.邻近程度 0.15 0.07 1
2.吸收能力 1.36 0.85 -0.067 1
3.隶属关系 1.32 1.23 -0.041 0.09* 1
4.销售(子) 2.39 1.45 -0.087 -0.05 -0.094* 1
5.销售(母) 2.88 1.25 -0.10* 0.08 0.043 -0.047 1
6.上市情况 1.40 0.49 0.077 0.027 0.075 -0.116** -0.197** 1
7.异质知识 2.21 1.70 0.014 0.078 -0.064 0.061 -0.156** -0.02 1
8.Ⅰ创新战略 0.46 0.728 -0.10* 0.31** -0.079 0.078 -0.127** -0.02 0.29** 1
9.Ⅱ创新战略 1.06 0.99 0.011 0.63** 0.112* -0.071 0.209** 0.021 -0.128* -0.397** 1
**p<0.01, *p<0.05
本文使用SPSS19软件中的层次回归方法检验假设中的交互作用。将调节项引入模型前,根据Aiken 和West 对降低多重共线性建议,我们对所有自变量对应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表2显示了邻近程度对吸收能力和创新战略关系的调节作用层级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将所有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模型2a以Ⅰ型创新战略为因变量,在模型1的基础上把所有自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吸收能力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吸收能力正相关于企业的强改进型创新战略;模型2b在模型2a基础上,将吸收能力与邻近程度的交互项加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邻近距离负向调节Ⅰ创新战略。同样地,模型3a、3b以Ⅱ创新战略为因变量,分别将自变量和交互项加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吸收能力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吸收能力正相关于企业的强探索型创新战略;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邻近距离正向调节Ⅱ创新战略。
表2邻近程度对吸收能力对创新战略的调节作用层级回归结果
控制变量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美创新战略选择
模型1 模型2a 模型2b 模型3a 模型3b
隶属关系 0.09 -0.082 -0.085 0.039 0.042
财务类型(子) -0.042 0.052 0.048 -0.013 -0.009
财务类型(母) 0.198* -0.125* -0.0108 0.140** 0.123**
上市情况 0.048 -0.029 0.001 0.022 -0.009
异质知识 -0.089 0.237** 0.226** -0.154** -0.142**
自变量
吸收能力 0.301** 0.789** 0.068* -0.309**
邻近程度 -0.096 0.268* 0.63** 0.125
交互项
吸收能力*邻近程度 -0.618** 0.64**
F 4.743** 11.458** 12.117** 38.79** 38.867**
R? 0.067** 0.196** 0.229** 0.453** 0.487**
调整后的R? 0.053** 0.179** 0.21** 0.441** 0.475**
R?更改 0.096** 0.179** 0.031** 0.441** 0.035**
增加 R?后的F 7.004** 11.458** 13.636** 38.79** 22.013**
假设检验结果a(N=336)
a自变量与因变量变量都已标准化,系数采用的是标准化系数
**p<0.01, *p<0.05
为更直观地显示邻近程度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标准化之后的简单斜率分析来反映模型3a和3b的结果。如图3所示,左图以模型2b为基础,右图以模型3b为基础,分别取邻近程度最大值、中值与最小值考察吸收能力与两类创新战略的关系。比较两图中直线的斜率差异,可以看出随着邻近程度增大,吸收能力与Ⅰ型创新战略的相关关系逐渐减弱,与Ⅱ型创新战略的相关关系逐渐增强。这表明华商社团更有利于接近她的“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实施强探索型创新战略。
图2邻近程度对吸收能力与两类创新战略的调节效果图
4. 结论与讨论
“走出去”被认为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和参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国情和企业制度差异,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华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双E组织创新理论,按照市场与业务两种坐标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新战略分为强改进(Ⅰ型创新战略)与强探索(Ⅱ型创新战略)两类,对336家在美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与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成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同时受华商社团邻近程度的调节作用:邻近程度负向调节企业的Ⅰ型创新战略,正向调节Ⅱ型创新战略。
虽然从官方到民间都认可华商网络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学术界对华商网络如何影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还缺乏深入的、机理性的剖析和思考。更重要的是,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数据难以获得,对美国华商社团的研究至今尚未被足够的重视。在各类颇具权威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中,华商社团只是作为美国华人社团中的一个分支而偶被提及。虽然各类媒体对美国华商中的突出代表作过许多专题报导,但只是作个体被介绍,而对这一群体的相关统计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但还缺乏其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影响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在美华裔的人口与华商社团的分布特征之后,提出邻近程度这一可测量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华商网络研究中实证的不足,并在理论上揭示、在实证中检验了华商社团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的作用。本文结论丰富了美国华商社团与知识溢出研究。
与直觉相反,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华商社团负向调节企业的Ⅰ型创新战略,正向调节Ⅱ型创新战略。可能的解释为:首先,从大环境来看,美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科技又处领先地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这种成熟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美国拥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由于政治等因素也影响了中国企业无法像在东盟、南美等国家那样进行转移产能式的改进型创新;其次,吸收能力强的中资企业,纷纷来美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布局,以产业链的垂直化整合、行业内的水平化整合为标志的探索型创新常见于很多中资企业,这在金融危机之后表现的尤为明显;最后,从华商社团的构成情况上看,随着移民经济的提升,有实力的商会社团开始大量出现,新生代华商己从餐饮、制衣等传统产业进入到贸易、房地产、金融、离岸信托、科技等众多领域,法律、财务、高级经理等专业人士大量涌现。如在美国新经济中,硅谷的创业企业高峰时约有20%是华商创建的。同时外向性是美国华商社团的重要特点,华商社团成员的经济条件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随着年青又有文化的新移民不断增加,华商社团的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将更加贴近美国主流社会。美国华商社团这种所跨领域的多样性,以及构成人员素质与观念的提升都在客观上有助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更高水平上跨界合作,扩展已有知识库以完成探索型创新。
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有待于未来进一步完善。首先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仅仅选择了30个华商社团,难免漏掉有影响力的华商社团;其次由于数据库对非上市公司在财务数据上的缺乏导致在衡量企业吸收能力上也许存在缺陷。因此,后续的工作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证数据收集与变量的选取,拓展本文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 2(1):71-87.
[2] Lavie, D. and L. Rosenkopf,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p. 797-818.
[3] Gupta A K, Smith K G, Shalley C E.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693-706.
[4] Zaheer A, Gulati R, Nohria N. Strategic network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203.
[5] Cohen W M,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128-152.
[6] Arora A, Gambardella A. Evaluating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utilizing it: scientific knowledg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external linkages in biotechnology[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4, 24(1): 91-114.
[7] 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8] Rothaermel F T, Deeds D L.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lliances in biotechnology: a system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3): 201-221.
[9] Hoang H, Rothaermel F T. Leverag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erience: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 and R&D project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7): 734-758.
[10] Koza M, Lewin A. Managing partnership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raising the odds of succes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8(2): 146-151.
[11] 龙登高, 论海外华商网络[J]. 当代亚太, 1998. 4.
[12] 庄国土,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J]. 世界历史, 2011. 5: p. 003.
[13] 李鸿阶, 廖萌. 华侨华人经济与住在国融合发展研究[J]. 亚太经济, 2009. 5: p. 022.
[14] 蒙英华. 华商网络内部信息交流机制研究[J]. 南洋问题研究, 2009. 2: p. 58-64
[15] 徐义雄, 陈乔之. 试论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 战略的作用[J]. 暨南学报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 5: p. 18-25.
[16] 马小宁. 美国华人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化[N], 人民日报. 2011. 2. 12. 03版.
[17] Sorenson O, Audia P G.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Footwear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19891[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 106(2): 424-462.
[18] Bathelt H, Malmberg A, Maskell P. Clusters and knowledge: local buzz, 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4, 28(1): 31-56.
[19] Funk R. Making the most of where you are: Geography,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1(57): 193-222.
[20] http://www.yaoding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