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论》写作的动因及其对词坛的影响

2015-10-27魏向阳

参花(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词论词坛稼轩

◎魏向阳

《词论》写作的动因及其对词坛的影响

◎魏向阳

李清照《词论》的写作动因,主要在其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三方面。《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愈严,“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法方面。

词体从中唐成立、延及晚唐五代北宋至李清照,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其间作家辈出,论者亦伙。然而就论词者而言,零散纪事之语多而系统纵论者少,就作家作品微观评价多而着眼于整个词体发展规律性的宏观研究少。这在词学研究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比如较早的晁补之,曾对柳永、苏轼、黄庭坚等词有所论及,但只着眼于这几位词人之创作特征而未从词史立论。而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40《跋吴思道小词》,虽从词史着眼、比晁说较有系统,但仍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高瞻远瞩、大气包举,以史家敏锐之眼光,论词学发展之得失,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回顾以往,针对现实,完成其惊世骇俗之作——《词论》。《词论》虽短但见解非凡,它不仅弥补了北宋词学研究的重大缺失,奠定了南宋张炎诸人词论的基石,而且给整个中国古代词学研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其精警睿智的美学思想也熠熠闪光,泽沾后人。

李清照《词论》写作的动因

李清照是一位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极强的人。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她身为闺阁女子,身无半职,却时刻关注着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对时政得失多有批评,其见解往往高出须眉之上。观其咏史诗《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二首》《夏日绝句》以及《咏史》诸诗,皆以史鉴今、借古讽今,充满了对朝政诸弊以及皇帝逃亡、刘豫潜国的忧愤之气;再观其《上枢密韩肖胄》等诗,又充溢着对高宗自甘屈辱以求苟安,对群臣龟缩怯懦以求谋身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山河破碎、时局危亡的忧戚,对沦丧故土的怀念。再读其“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觉易水寒”诸句,更觉有金石掷地之洪声、铮铮铁骨之气节。

李清照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而《词论》又是她这种精神的产物。在易安思想性格中,有着不甘从俗、超群拔类、争新出奇的一面,这种个性特征与其广博深厚的学识、睿智聪敏的思想有机结合,便自然形成一种大胆创新的精神特质,有了这种精神特质,就往往在其言行中表现出一种新颖独到、脱凡超俗的特点。就审美情趣而言,她为闺阁女子却不喜脂粉香黛,更不饰重彩珠翠,正如她在《金石录后叙》中所云:“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饔之具。”这显然是脱去了一般俗女的普遍嗜好。

关于李清照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简单说来,大概是易安在检讨300年词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觉得有必要指出,以便纠正;应当说,这三个问题是易安认真研究和总结了词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来的,是文学自觉的表现。平心而论,其观点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比较客观的,其用心也只是明得失而纠偏误,并非存心“逞才使气”专挑别人的短处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词论》对词坛的影响

1.理论影响

南宋婉约词人恪守“别是一家”的审美观点,在平仄音律方面要求越来越多越严,以致杨守斋有“作词五要”之说,张炎《词源》中也一再强调“词之作必须合律”,沈义父《乐府指迷》更提出作词的四条标准,首言“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等等,皆深受易安之启发与影响。他们又从“别是一家”的观点出发,对诗词疆界俨然划分。易安批评东坡等人不知词,所作“皆句读不茸之诗尔”,这一理论仍然被后来论者沿袭,作为论词之标准。当然,讲求音律和诗词分界,本是坚持词体之特点所必须的,但后来的“词匠”们把这些东西弄得过分玄深,使得词人们“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产生了形式僵化这样的消极效果,这是不好的。

理论影响第二个表现就是对“文雅”的美境追求。北宋词坛的风气上承《花间》南唐,下尊晏欧柳永,花间脂粉之气,香艳软媚之风始终漫延。对于北宋词坛状况,南渡初年鲖阳居士在《复雅歌词序》中有一段概括:“温(庭筠)、李(煜)之徒,率然抒一时情致,流为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吾宋之兴,宗工巨儒,文力妙天下者,犹祖其遗风,荡然不知所止。脱于芒端,而四方传唱,敏若风雨,人人歆艳咀味,尊于朋游尊俎之间,以是为相乐也。其韫骚雅之趣者,百无一二而已。”

2.对南宋词创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其内涵特质来考察一是对故国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前文述及刘辰翁读易安元夕词《永遇乐》而伤感涕下,“遂依其声”,和韵赋词,是为易安影响之一例。其实,易安忧戚家国之情不仅感染刘辰翁一人,而是在南宋词林中引起了普遍共鸣。刘辰翁的另一首《永遇乐》词,邓中甫所和易安词,《全宋词》未收,不知原貌,甚憾,但从刘辰翁“小序”来看,显然与易安有同样忧戚家国、感念河山的凄苦悲吟。辛弃疾也有一首著名的元夕词《青玉案》,其思致深挚曲婉,明显受易安元夕词的影响,我们只须将两人的有关词句摘引出来,便会一目了然,易安《永遇乐》和稼轩《青玉案》通观这两首词,幽独孤寂之情感相同,沉郁顿挫之风格相类,对比反衬之手法也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发自于埋藏心底的对故国乡关的魂牵梦萦以及两人共同具有的那种强烈爱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把易安、稼轩的这些词加以对读,总令人有一种潸然欲泪,情不自己之感受,同时也体会到从易安到稼轩再到辰翁,这一百多年间始终贯穿着一条忧国伤怀的掩抑悲怆之声,而其饮泣吞声的无奈中总觉压抑着一股难以喷发的爱国热情,常常把读者也感染得激愤难平。

关于外在表现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在语言、造境、用典、用事、铺叙、音律等一些艺术创作手法诸方面。其本质仍然是出自她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情趣与天性。历代论者皆乐道其词用语通俗清新奇俊之特点。柳词语俗情亦俗,易安语俗而情雅,柳永滥用俗语,而易安必经锤炼,所以易安批评柳永宜然。我们联想到易安歌唱大自然的《怨王孙》,词云: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稼轩词中“白鸥”和易安词中“鸥鹭”,皆被赋予纯真烂漫美好可人的灵性,一个似心怀疑虑,怕人背盟,一个似恼恨游人,不忍作别,以己之心忖度鸥鸟,又以鸥鸟之心反度人心,人与自然神情交融,人亦鸟乎,鸟亦人乎,热爱自然之情趣,呼之欲出。二词语言清新俊爽,格调高雅脱俗,意趣闲适淡远,堪称伯仲之间。“易安体”的这一语言特点,不仅影响及南宋,更远及明清。

易安用典用事之法,也是总结和吸取了前人创作经验的。易安用典用事之高妙主要在两点,一是浑化无迹,二是气力贯注。浑化无迹犹如水中着盐,观之无色,饮之乃知其味,这是高手用典必达之境。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并不觉得有典溶化其中,而恰在你浑然不觉之中,作者却把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与《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一首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个“故实”溶入其中了,而读者所赏玩的只是这美妙绝伦的意境。易安词每有一词多典者。稼轩学习继承前人,纵览博观,取法百家,对易安用典的手段更不会熟视无睹。还值得注意的是,易安喜用《世说新语》,多赞屈子陶令,稼轩用典也同样有这一特色,这恐怕与他们共处的时代、人生遭遇、个性气质诸方面的声气相通有关。

易安善铺叙,对南宋词坛影响也同样深远,限于篇幅,恕不赘述。总之,易安对南宋乃至明清词坛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在研究词学发展时,应当对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充分予以肯定和重视,以期对其作出更为准确全面、切合实际的评价。

(责任编辑 陈天赐)

魏向阳,1980年9月出生,男,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

猜你喜欢

词论词坛稼轩
21 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振兴词坛温庭筠
剑歌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李清照《词论》浅析
谈词论人
两宋闽地词坛松散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