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
2015-10-27陈琛
◎陈琛
浅谈音乐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
◎陈琛
音乐是一门给人呈现艺术价值的学科,是以理性因素为基石,以非理性因素为灵魂的艺术。音乐创作中,音乐人往往有悖严密逻辑的理性思维,凭借直觉的潜意识有感而发,产生一种异常强大的创造能力,这极大地体现了音乐的非理性,但正是理性因素的升华。本文从音乐的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以及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探讨音乐创作中的音乐艺术价值和音乐思想,促使音乐作品的创作能将理性与非理性因素辩证统一起来,提升音乐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
音乐要满足一定的艺术美感,且音乐作品的结构方式、表现形式等理性成分在艺术作品创作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结合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学科来创作音乐,属于音乐知识层面的创作,综合作曲技能,如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旋律、织体以及表演技能等方面来创作音乐,属于技术层面上的创作。
自此以后,中国音乐创作在音乐理论、音乐技术以及音乐表演等理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方面,在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流行音乐在理论文化和演唱技巧上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近年来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嘻哈”“爵士”“古典”“民歌”以及目前较流行的“中国风”等呈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态势;另外在音乐创作物质技术方面也呈现多元化,数字化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电脑录音系统的家庭化、音乐厅化也促使了音乐创作的发展,这些科学技术的出现对音乐创作的作用,就像古尔德认为的那样,科技就是要提供生活的外表。不论是中国民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发展都是离不开以“理”为主的认知体系和以“技”为主的操作体系的理性因素。音乐人通过对音乐理性的认识可以很好地掌握规范化的音乐技巧,科学的理论知识、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这些在音乐创作中起着对音乐支撑的作用,通过对音乐理性因素的认识和发展,提升了音乐创作、演奏、视听的水平,对实现音乐艺术价值作用起着推动的作用。
音乐中非理性因素就是人类形象思维的扩大,从显意识向潜意识,从三维的范围进行的思维创作。俄国文艺批评家柏林斯基也说过,“思想消融于情感里,情感消融于思想里。”如同科学技术并不都是由理性创造的一样,音乐创作中的直觉、潜意识、灵感思维等非理性因素才是音乐作品得到升华的关键。事实上,无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已证明,音乐创作作品不是以音乐作为个人情感表达的工具,而是为人所欣赏和接受,正是由于其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深处引起共鸣,进而使人的思想上升到为艺术所感动、为文化所感动的艺术价值高度。这正是优秀的音乐文化推崇的人文主义理想,这种音乐文化价值思想是整部音乐创作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灵魂。
音乐也是富有感性的艺术,是人类心灵息息相通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音乐的非理性因素体现出生命的真我状态和社会文化思想的艺术价值,人透过音乐,可以激发无限的想象和沉积崇高的道德理念。浪漫乐派钢琴家舒曼在谈到他自己的创作时也曾说过,“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如政治、文学、人类都使我感动,对于这一切我都按照我的方式进行思考,然后一切都通过音乐来发泄,去寻求一条出路,时代的一切大事都打动了我,然后我就不得不在音乐上把它表达出来。”的确音乐是逻辑思维向灵感思维等非理性因素转变并升华,传达的是社会的文化与艺术思想价值,进而促进音乐文化思想的发展。
唯物辩证观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是辩证统一的。同样音乐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既是相互对峙又是相互交融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割只存在于理论分析中而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如果过分对立音乐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便会导致形而上学,失去音乐的艺术价值和音乐思想。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互相交融、互相沟通的。某些意识,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很难区分它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无数优秀作曲家的作品表明,音乐不仅是一种用声音抒发情感的艺术,而且还能够通过情感抒发和音乐形象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学理念,实现音乐艺术价值,推动音乐思潮的前进,体现一个时代的音乐思想。
所以说,音乐创作中必须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辩证统一起来,既要看到两者的对立面,又要坚持全面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创作音乐,因为理性因素是音乐的基石,非理性因素是音乐的灵魂,两者都是创作音乐必不可少的条件。
(责任编辑 冯雪峰)
陈琛(1982- ),男,贵州人,重庆工商大学校团委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