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人要懂得知足(外一篇)

2015-10-27宁镇德

参花(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凡事名利

◎宁镇德

做人要懂得知足(外一篇)

◎宁镇德

知足是人生难得的一种处世态度,意味着淡泊名利,对社会、对组织、对生活的感恩,对现状无法改变的达观,是知道人心欲壑难填而保持的一颗平常心。它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人生目标不好高骛远,不做非分之想,也不妄自菲薄。和那些不知足的人相比,他们更能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不攀比,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

中国古代典籍《增广贤文》中说“知足常乐,终身不辱”,是照耀古今的真知灼见,寡欲才能清心,心淡才能智明。对个人来说,过于富有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少好处,财富对能力和品德也是一种考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罪莫大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也。”讲的是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人的一生都是在与欲望做斗争,面对金钱、名望、地位、美色等种种诱惑,难免产生攀比,滋生贪欲。有些人总觉得许多人比自己进步快,却看不到还有不少比自己进步慢的人;总羡慕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却看不到还有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总抱怨自己命运坎坷生活过得平淡,却看不到还有不少命运更艰辛的人等等,像这些“只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却看不到自己比别人过得还好”的现象,在当下还是比较普遍的。清朝倪元坦言:“别人骑马我骑驴,自觉无颜常叹息。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夫。”知足常乐并非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并不意味着消极落后,更不是盲目乐观,是让人学会正确审视现状,珍惜拥有,不过份苛求自己。一位退休干部说:“这些年最让我恼火的是很多不如我的人进步比我快很多,但回头想想比我强的人进步却比较慢也就释然了,觉得自己还是挺幸福的。”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内心就坦然了。

知足需要学习养成。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表现,一种精神追求。读书学习不仅是满足岗位的需求,丰富知识含量,提高工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明辨是非,修身立德,遇到好事不失态,遇到挫折不沮丧,得意与失意都淡然处之;做到保持淡雅心态,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不为金钱名利所累;做到保持平衡心态,在生活待遇上不攀比,勤奋工作,甘于奉献。

知足需要经常自省提高。问题不查出不来,错误不纠改不了。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焉。”我们要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经常地反思提高自己,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定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回头看”,对不符合法规纪律要求的,对家庭、社会、自己不利的,不符合时宜的,不符合实际的欲望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要及时清除思想上错误的东西。要以反面典型作为镜子,进行举一反三,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认真查找差距,找不足,找问题。要向先进看齐,学习他们的品性修养,实践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不断地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知足需要控制“欲望”。《资治通鉴》有故事讲:五代时期,前蜀国刺史王宗牟称病罢官回成都后,闭门不出,前蜀主王建怀疑他是嫌官职不高,便下令授予他检校太保的称号。孰料,王宗牟坚决不受,他意味深长地说:“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话虽简短,却耐人寻味。有的人所以违法犯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望,最终丧失了自我,被欲望所奴役。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佛教里有一句话:“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之魔”,要抵制金钱、名利、美色的诱惑,筑牢思想防线,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真正管住自己,战胜贪欲,廉洁自律。藏汉人民的优秀儿子云南省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龚曲此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在名利面前从不盲目追求,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他在日记中写道:“名利面前,人要知恩、知责、知足,不能总盯着自己打过仗,守过边防,做过贡献,而要多想想党和组织的培养和关怀,多想想个人的成长经历,这样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这段朴实无华的语言,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淡泊名利,崇尚荣誉的精神境界。龚曲此里的名利观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知足知止”是人生修养的至高境界,需要长期学习,逐渐养成重事业、淡名利的健康心态。知足常乐,虚怀若谷,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度量。知足就要经受各种诱惑和考验,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为人具知足,生命就美丽。

凡事多替别人想想

凡事多替别人想想,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太福音》讲:“你们愿意别人怎么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希望别人宽恕自己,首先自己懂得宽恕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也就不应该苛求别人。说到底要学会遇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以包容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幸福和成功。

凡事多替别人想想,是一种胸怀。曹操打败袁绍后,他的手下在整理缴获的文书时发现,一些部下和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劝曹操把他们都杀了,曹操却说:“尚绍之强,孤也亦不能果,况他人乎?”意思是当时袁绍兵强马壮,连曹操自己都不知道结果将如何,更何况别人呢?于是曹操下令焚毁这些书信,对当事人概不追究。如此设身处地站在他们角度着想,宽容下属。正因为如此,曹操才赢得了下属的衷心拥戴。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领导不够体谅部属,有的对部属因经验不足犯下错误揪住不放,大会小会经常批评;有的缺乏宽容之心,对部属的偶尔冒犯不能体谅,处处给予颜色;还有的对人简单粗暴,动辄训人等等。如此这些,势必影响团结和谐。作为领导,要能容人之长,更能容人之短。当然,这种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一种不违背原则的包容和大度。

凡事多替别人想想,是一种谦和的态度。据报载:在一次火灾事故现场,一白发老人得知孙子遇难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拉扯着在场处理事故的一名干部说:“为什么死的是我的孙子,你们这些当官的为什么不死啊!”情急之下,老人说话太偏激,但这位干部没有责备,而是上前搀扶着老人说道:“老人家,我同您一样悲痛,以后我就是您的亲人!”说完,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但时下,我们也听到有的同志抱怨工作难开展,埋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还有的干部“雷语”不断,不仅影响了自身形象,而且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威信。我们要理解群众的难处,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使群众感觉见到了亲人,找到了组织,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配合、支持。

凡事多替别人想想,是一种深厚的涵养。人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总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一个单位同事之间共事,由于经历、学历、阅历不同,难免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出现这样情况时要严于律己,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以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增进友谊。同时,还应宽以待人,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使多受点委屈也要从大局着想。对待他们的失意、挫折、伤痛、苦难、迷茫、愤懑和猜疑,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事情的经过,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多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人感受到身边的友情和关爱、力量和温暖,及时化解思想上的压力,坦然面对一切。如能做到这样,定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

凡事多替别人想想,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有一回,假日乘公交车外出,车子到达某站时,上来一位老人。司机见没让座,就婉转地说,年轻人也会变老,将来也得有人给你们让座,希望大家能够设身处地想想。于是好几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老人让座。这位司机简单的话诠释了“凡事多替别人想想”的丰富内涵。据媒体报道:车辆、行人为抢道而酿成事故,为争座位恶言相加甚至大打出手,为争电梯而严重超负荷,险酿大祸,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常言道:“路要让一步,味需减三分。”如果人人都能凡事多替别人想一想,行车让一让,进电梯让一让,购物让一让,进而扩展到在个人好处上让一让,在名利上让一让,那么大家的心情就更舒畅,社会也就更加和谐。

多替别人想想,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大家在一起相处,不能光想到自己,应当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多一点理解,懂得推己及人,以大局为重,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行动待人,得到的肯定是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欣慰和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

宁镇德,1956年12月出生,广西陆川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本科学历,法学学士。1976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组织干事、学员、教导员、干部科长、遂溪县人武部政委、某海防团政委、深圳市宝安区人武部政委、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党工委委员等职。

猜你喜欢

凡事名利
凡事无绝对
凡事都怕犯错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解不开的魔咒——“挣扎”于现实名利之间的当代书画家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凡事都有定律
凡事我的错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