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2015-10-27李卿,匡晓琴,李勇等
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文/李卿1,2匡晓琴3李勇2王三富2郑宏1,2
摘要: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有三十多所,按照办学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原来专科医学院或者本科医学院一起并入到综合性大学,通过这种合并方式来创办医学院的典例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岛大学医学部等;另一类是本综合性大学本来就有自己的医学院,如南京大学医学院。综合性大学在教学资源方面较一些独立医学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综合性大学在已有优势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更优秀的医学人员,对于我国的医学领域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课程设置;改革
作者简介:李卿(1980.10-),主治医师,讲师,主要从事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08-01
综合性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直接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医学院课程设置改革特点。
一、课程结构安排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上,主要的教学重点在于加强学生的理论教育,对实践能力这方面的教学就相对较为轻视,而且忽略医德教育。在这种教育氛围的长期影响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逐渐减弱。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进而改变其课堂的设置,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教师引导为主,将相关的知识、技能、素质结合起来,以知识为基础,素质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是当今社会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目标。但课程结构改革也不能一味的侧重素质教育,而轻视知识和能力,若是如此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任何区别。
二、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综合性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该从医学专业特性出发,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合理的调整各个学科的学习顺序,每门课程的安排都应该以层层递进的模式,先将基础知识学扎实,例如在学习影像解剖学的时候,应该首先对其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进而与其他学科相衔接进行学习,如影像专业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及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培养
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当今社会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目标,我国近年来频发各种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有病人家属原因,但也有医生的个人素质问题。因此我国综合性医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以知识为基础,职业素养为目标。在校期间应该多安排医德教育活动和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宣讲医德的重要性,从实际的案例出发加强学生对医德的认知,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医德观。
四、重抓医学伦理课
针对医学伦理课,很多学生都对其没任何兴趣,主要是因为这些课程与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并没有多大的联系,而教师在教学时又较为枯燥,因此就越发使课程显得乏味,导致学生对其忽略。这个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将来社会实践的帮助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安排上要重抓学生医学伦理课的学习。在此建议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教育短片或实际案例来引出教学内容,通过风趣的语言模式对其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科都应具备的,也是现在教学领域所着重提倡的。但是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创新性人才是非常匮乏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自我思考及相互交流的时间,通过思考与交流来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在综合性大学的课程安排上,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其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六、培养社会经验
医学院以培养综合性素质高的医生为目标,因此作为将来的“准医生”,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医学专业知识和解决医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医生就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在面对重大事故时依然能够从容镇定,专业的处理来自患者的问题和来自家属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解释和疏导。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就应当设置一些相关性课程及社会活动,加强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可以安排学生在医院实习的同时注重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更快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经验,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准确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而更准确的制定解决方案。
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结合问题与理论知识尽量多的安排实践课程,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学生自己某些行为的不当而导致实践的偏差与问题,在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问题解决办法,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束语
在国外80年代就已经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混合课程”的教育改革,而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课程设置改革现今依然属于试验阶段,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难度依然较大,但却是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过程与途径。在国外医学院的学生学习3、4年就已经有极丰富的临床技能,而我国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必须学习到4、5年才能够掌握足够的临床技能,由此可见,国内的课程安排与国外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极大差距。因此国内综合性医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上应吸取国外教育模式发展的经验,向一流的医学院学习,找准两者间的差距,借鉴其优秀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快速有效的完成我国综合性医学院课程设置的改革。
(作者单位:1.湘南学院临床系;2.湘南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3.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孙伟凯.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课程设置改革.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1(04):96-97.
张勤.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浙江大学,2014.
李亚平.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比较与调查研究.中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