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后示范”发展蓝图争当南粤中职“领头羊”

2015-10-26张起帆何丽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德国专业学校

张起帆+何丽华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项目建设打造了一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军。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可供借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2年,是一所国家级重点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学校现有在校生11000多人,连续十年招生人数位列省属中职学校第一,连续九年荣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竞争力十强”第一、二名,是目前省属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近年来,学校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契机,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大胆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实现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学校立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办教学企业,育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这是以政策理论为基础,以校长多年的办学实践为源泉,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得来的,体现着浓厚的时代精神。在中职“后示范”建设时期,省轻校坚持改革办学模式,努力构建中职“后示范”发展改革新蓝图,通过“引进国际理念——推进本地实践——专注个体发展”等有力举措,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不断强化内涵建设,致力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全球化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继续当好南粤中职“领头羊”。

一、紧抓中德合作新机遇,致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中德各领域合作发展迅速,两国已将对方视作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中德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关系的“领跑者”。越来越多的德资企业进驻中国,进驻广东。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广东企业持续发展的“加油站”的中职学校,更需加强中德合作,为广东企业和德资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的模具、机电等专业具有很强的工业化特点,而德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居全球领先地位,省轻校的中德合作项目可谓强强结合,而“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提出,更为中德合作创造了新机遇。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为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全球化应用型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专业发展,拥有持续成长的能力,学校近年来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深化国际合作。学校先后与德国工商大会AHK、德国凯勒数控软件公司、德国FESTO公司、德国China Window国际信息技术合作公司、德国西门子自动化教育合作项目部、德国ABB有限公司、德资企业顺德考特斯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奥地利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国王大学等国外学校和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签订相关合作意向书。学校成为了广东省首家AHK考试单位、德国工商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小组合作单位。

二、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中德合作硕果累累

省轻校在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中德合作中取得了累累硕果,这与学校近年来的高度重视、全力投入密不可分。学校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派出3位专业教师到德国进修学习,派出12位专业教师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德国数控PAL/DIN标准化学习班,校长还亲自带队到济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培训中心等地学习交流。2013年11月7日至20日,学校派四位骨干教师前往常州科教城,进行了“培训师必备专业资格”培训,并顺利通过考试,获得由德国工商大会AHK上海代表处颁发的“双元制职业和工作教育学资格证书”。

2013年7月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AHK上海代表处和德国China Window国际信息技术合作公司在引入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中德培训中心、德国凯勒数控软件培训中心等方面达成共识,分别于当月19日和23日与德国China Window国际信息技术合作公司签订了项目意向书,与德国工商大会AHK上海代表处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此后,学校引进了德国凯勒数控软件,建立了凯勒数控软件实验室,并将把德国凯勒数控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学校数控和模具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中,为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数控加工理论、各种先进机床的使用、国际化标准及评价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年,学校成为广东省首家AHK考证机构,也是广东省教育厅指定的唯一一所中德合作学校。

2014年6月26日,由学校牵头举办“中德合作与行业协会对接研讨会”,德国工商大会AHK上海代表处职业教育总监白丽塔女士、职业教育经理陈丽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教室主任李海东,广东省道路运输协会机动车维修检测分会长、广州汽车维修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少泽,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秘书长廖鸣卫、副秘书长林建,广东省物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仁洪、常务副秘书长梁玉霞、副秘书长胡梅、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彭斯等均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为德国、政府、行业协会和学校四方的共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更为中德合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AHK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学校也得到了更多与德国企业的合作机会。2015年4月,德国西门子自动化教育合作项目部与学校进行了合作洽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并计划签订《国际合作协议书》,合作项目涉及到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竞赛辅导等。与此同时,学校和ABB(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也达成了实训室建设、设备引进以及技术支持的合作协议。这预示着学校和德国的合作触角将延伸至更深层次。

三、借鉴德国先进职教经验,创新实践“双元制”模式

学校领导非常关注德国“双元制”模式,力求通过合作,领会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德国独特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并将教学理念渗透到整个学校、将教学方法推广到所有专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竞争力。学校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专业,在借鉴德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模式,形成“双元互动、双赢互惠”的新格局。

对于中德合作,学校成立了五个项目组,每组选派两名项目负责人。同时,成立工作团队,由校长挂帅,职能科室负责人、财务部等近30人加入了工作团队,从组织上给予坚实保障,在人员、资金预算上给予大力支持。架子搭好后,学校认真组织工作实施,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确保项目组的教师都有外出学习培训的经历,并将专家请进来,通过培训交流,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教学理念,并从环保、科学的角度出发,经过充分论证后更改功能区,改造或新建了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工业机械工实训室、模具机械工实训室和传统汽车实训室。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厂培训中心主任、职教专家Peter对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室表示高度肯定,认为省轻校的实训室与德国的实训室是一模一样的。完备的实训设备、仿真的实训环境及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为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高端熟练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2014年9月,学校中德AHK机电一体化工班、中德AHK模具机械工班、中德AHK切削机械工班、中德AHK汽车机电工班和中德AHK仓储物流师班正式开学。

为了进一步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模式、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深入与德国职业技术院校及相关院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学校于2015年1月派出教师代表团前往德国交流洽谈合作事宜。同年1月,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厂培训中心主任、职教专家Peter在太仓德资企业培训中心主任杨伟国教授的陪同下,到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分为三个模块:中德AHK班公开课交流模块、中德AHK培训师培训模块、中德AHK班学生座谈模块,分别在上午、下午和晚上进行,培训效果良好。2015年6月,德国专家Peter在太仓德资企业培训中心主任杨伟国教授的陪同下再次来到省轻校为教师进行培训与交流,重点就德国AHK(工商行会)所举办的毕业考试1 的流程、计划、实施和评价进行讲解与培训。中德教师、专家间的频繁交流合作,促使德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有效渗透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中,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深入探索国际职教合作方式,拓展国际教育合作新领域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为目标,不断拓展国际教育合作新领域,学校在中新合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筹备工作从2013年底开始进行。在深入分析维特利亚理工学院的专业办学情况和省轻校的专业建设能力并充分考虑非母语学习存在的实际困难的基础上,学校将合作专业定为咖啡、葡萄酒及烘焙专业与电脑平面设计专业。2014年4月10日,学校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总裁保罗(Paul Maguiness)、副总裁迟美健经过合作洽谈,初步达成合作共识,并签署《国际合作协议书》。2014年9月新西兰电脑平面设计班和新西兰咖啡烘焙班正式开学,学校为新西兰国际合作班新建的咖啡烘焙屋“创业”实训室也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保障学生将来赴新西兰留学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安全,并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及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于2015年1月底派出由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代表团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对维特利亚理工学院、悉尼国王大学及相关院校、企业进行为期8天的交流洽谈,了解维特利亚理工学院、悉尼国王大学的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模式、 学习环境、 教学设施、 学生服务机制、 校园安全设施及校内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等,并进一步洽谈专业合作具体事项,有效推进了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

在“后示范”建设时期,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深入探索“国际职教合作”的办学特色,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致力培养标准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学校内涵建设永无止境,“后示范”建设任重而道远。为确保学校继续当好南粤中职“领头羊”,省轻校在巩固和充实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依托职教集团,将国际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了本地化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4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荣获五大奖项,实现了国赛金牌“零”的突破,分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之“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赛项一等奖和二等奖、“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赛项二等奖、“机械装配技术”赛项三等奖和第23届“时报金犊奖”的“最佳新人奖”“金犊学校奖”“校长奖”。

一、实施多元办学模式,培养高端熟练技能人才

省轻校结合自身当前实际情况,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借助轻工学校教育集团平台,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办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拓展多种办学形式,实施“多模式、多层面”的深层次跨国界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旺入淡出、工学交替”“订单式”“牢固两年基础,做活一年企业项目”准员工顶岗等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生顶岗即上岗,上岗即就业。学校还建立了以学生优质就业、实习实训为导向的学校、家长、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机制。此种培养方式促进了广东轻工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满足了广东轻工行业对高端熟练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校企双赢,为形成适应广东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中职教育体系作出了贡献。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省轻校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提升专业综合实力,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围绕“办教学企业,育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建设期新增了真实与适用的教学设备1122台套(价值1632万元),投入906万元新建和改造了高标准的电气综合实训基地、模具综合加工实训室、综合摄影实训室等19个模拟企业环境及具启发性的教学环境。学校建设成了具有专业经验和开发项目的教学团队14个,引入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20多个,在全校形成了“多方共建、校企共育、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三、契合人才需求规格,创新专业教学模式

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行业和企业紧密合作,以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技能分析为逻辑起点,通过市场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还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三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机电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汇专业能力模块分项集成”;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以典型模具制作过程为主线,突出关键工种技术点教学”;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驱动教学,实战锤炼技能”。学校的三重点专业优质、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学校不断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深入开展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施“3214”强师工程,打造“四维师资”教学团队

育人之基,在于良师。学校实施了“3214”强师工程,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普通教师三层级;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工程师、企业一线工程人员到学校挂职教师的校企双挂;每一个重点专业建立一个名师工作室;兼具有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指导能力及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四种能力的标准,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四维师资”的教学团队。优秀的“四维师资”教学团队为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扎实基础,彰显了学校培养优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力。

省轻校创新德育模式,已经将“成才德为先、育人品为本”作为了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学校构建了具有中职特色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校领导——学生科——专业系部——班主任”四级德育管理模式和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学生科为主导、系部为主角、班主任和驻校教官为主力的“纵横四级”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还将“心理健康”作为必修课,同时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增加“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面试成功率,及早适应角色转换。在教学形式上,实行专题循环授课制,每个年级的专题由德育组3~4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位教师负责3~4个专题,集中优势精力备好专题,做到少却精,然后在全校同年级的班级中循环授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在多方面用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学校连续12年被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委授予“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

一、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开展“三自教育”

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管理,不断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做好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学生科、校团委会同保卫科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有关指示精神,统一认识,加强宣传,排查隐患,落实整改,制订预案。学校通过开展“三自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构建文明和谐校园。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三自教育”成果突出,“没有清洁工的实训楼”项目已成功落实。

二、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营造优良班风校风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学校坚持采用具有“省轻校”特色的管理模式。认真落实准军事化管理,细化学生管理标准;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会课,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丰富早读内容,朗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公平、公正地开展文明班级评比工作,促进班风、校风建设;认真开展“文明辅导班”工作,做好后进生帮教工作;切实做好新生的军训、入学教育、感恩教育工作,规范新生入校的纪律、形象、思想等。

三、发挥“教化效应”,创建和谐校园

为了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每年6月的“感恩轻校、话别轻校”文艺晚会,让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表达他们对学校及老师的感恩之情;班歌、班舞比赛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凝聚力;“迎新生晚会”“校园主持人挑战大赛”“营销文化节”“话剧表演”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相继组建了腰鼓队、太极拳协会、创意设计吧、军乐团、舞蹈队等35个学生社团,社团成员近1600多人。各社团积极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团委主办的“优秀学生社团展示”活动,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赞誉和同行们的好评。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中职育人环境

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打造人文校园,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与创业指导。发挥“教化效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为学生创造和谐健康的生存发展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学校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在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向文化管理迈进,建设具有中职特色的品牌文化。

三十多年来,省轻校为广东省轻工行业输送了众多应用型人才,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学校也在不长的办学历程中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头羊。在“后示范”建设时期,学校更从横向积极联系,走国际化的合作之路,并依托职教集团,将国际先进教学理念进行本地化实践,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优质人才支撑,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做新贡献。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德国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梦梦”“娇庆”德国行
学校推介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