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刊群建设动力机制设计*
2015-10-26杜杏叶刘远颖
杜杏叶,刘远颖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 2.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
我国刊群建设动力机制设计*
杜杏叶1,2,刘远颖1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 2.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
分析刊群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学术传播与交流优势及目前我国刊群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刊群建设目标出发,分析刊群建设动力机制。提出应从四个方面提升刊群动力机制的设计,包括刊群利益相关者的动力因素(参与刊群的期刊编辑部、刊群建设者如学协会或期刊集团、科研人员等)、管理与运营机制因素(包括建立责权利分明、沟通畅通的管理体制,基于需求的市场化运营体系的建立,实现统一经营)、政策因素以及积极的刊群发展环境因素。结合动力机制分析,为科协在提升刊群动力机制中的作用发挥提出建议。
科技期刊;期刊集群;动力机制;刊群建设;刊群政策
1 引言
刊群是由多个期刊集聚在一起,以集群方式提供数字化出版内容,并以数字化出版内容为基础和纽带,实现期刊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并向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刊群信息的展现方式是网络化平台。形成刊群的期刊或者隶属于同一行政管理部门(如在我国,这些期刊具有相同的主管单位,或者具有相同的主办单位),在统一化管理方式下形成刊群服务模式,建立刊群平台,提供基于统一出版格式、统一经营模式的出版信息服务;或者同属于某一专业领域或学科范围,在松散的联盟型合作模式下,以行业学会或联盟牵头期刊社发起而建立起专业信息出版平台,并提供基于学科的专业信息服务。
近年来,随着科研人员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学术信息的集聚为特征的刊群逐渐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专业科研信息、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特别是一些大的、提供综合学术出版信息的学术出版平台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提供学科专业信息方面和提升专业期刊学术影响力方面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科技期刊的受众面非常集中,尤其是学术期刊,基本上是针对本专业的学者和研发人员;同样,本专业的学者和研发人员的信息需求,也基本上限于本专业的期刊,对跨学科学术期刊的需求不大;而大的综合性学术出版平台(如CNKI、万方)所提供的信息检索是基于综合性的数据库而设计的,其检索结果也是多学科的综合检索结果,查准率较低。(2)经过长期发展,每个专业学科领域都会形成有影响力的学科期刊,这些学科期刊在引领和展示学科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大的综合性学术出版平台在提升重要期刊影响力方面能力不足,在传播学科重要学术论文方面效果也不突出,对重要论文的扩散不明显。不仅如此,因对某些学科期刊收录不全还会造成重要学术期刊论文检索不到的情况。(3)专业学者及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希望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了解学科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外,在当前网络社会,还包括了建立学术评价、学术分享、学术推荐等。大的综合性学术出版平台往往难以建立并维护众多这样的交流平台,而在专业期刊群平台则可以容易地克服以上这些不足,尤其是以学科专业为主建立的学科化期刊群平台。
在国外,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网络平台的建设比较成熟,除了盈利性的大型学术出版机构建立的学术信息出版平台外,以众多非盈利机构(如学协会)建立的刊群出版平台也快速发展,并在国际学术信息出版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美国化学学会建立的ACS平台,专门收集并出版化学领域的学术出版信息,为世界各国化学界的科研人员所熟知,其他知名的学协会重要的平台有: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出版平台、APS、英国医学会期刊出版平台BMJ。中国国内基于专业化信息需求建立的重要的刊群出版平台有光学期刊网(http://www.opticsjournal. net/)、中国地学期刊网(http://www.geojournals. cn/)、材料期刊网(http://www.jmonline.org/),中华医学会医学期刊集群平台(http://www.cma.org.cn/ xiliezazhi/index.html)等。
尽管刊群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刊群建设也遇到一些问题。刊群的建设涉及到刊群平台的建立和维护、各项服务功能的提供等,这与刊群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刊群的运营机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等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根据“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组的调研结果,首先分析目前我国刊群及刊群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继而分析刊群平台建设的目标及需求,从刊群利益相关者群体、管理运营机制、政策设计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构建刊群建设的动力机制。
2 刊群平台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2014年5月,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组成员针对我国学科化刊群及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对中国科协所属期刊编辑部就参加学科化刊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我国代表性刊群及代表人物进行了访谈,获得目前我国在刊群建设方面还存在的问题。
2.1有影响力的学科刊群平台较少
目前在我国,除了三大较有影响的综合性期刊数据库外,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刊群平台较少,目前仅有光学期刊网、地学期刊网、医学期刊平台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期刊集群所代表的学科领域仅占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很少一部分。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期刊仅有21.29%的期刊加入了所属学科的学科化刊群,未加入学科化刊群的期刊编辑部大多对本学科是否有学科化刊群不清楚,或者明确回复本学科未有这样的刊群平台。已有的学科化刊群普遍缺乏影响力,这些刊群往往以几本或几十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这样的规模在数据时代,难以形成足够的用户粘性,制约了刊群的发展。同时,已有刊群所提供的服务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有75%的期刊编辑部选择此项),加盟期刊没有享受到特别的服务和政策,从而也影响了加盟期刊的积极性。
2.2现有刊群运营能力有限
刊群的运营机制与能力是保障刊群建立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刊群建设过程中,平台建设、数据录入、网站运营甚至人才引进等均需要充足且持续的资金保障。现有的期刊群,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1]、光学期刊网[2]、中国地学期刊网[3]、材料期刊网[4]都是在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或中科院期刊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然而政策的资金资助是有限的,保持刊群良好、持续运营还需要刊群本身具有盈利能力。经调研,目前刊群自身盈利能力极其有限,有些刊群如果得不到国家的进一步资助将陷于停滞状态,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更谈不上为广大科研人员服务。如何吸引更多的资金?如何将刊群所提供的服务真正推向市场?现有的学科化刊群尚未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由于刊群盈利模式不确定,运营能力有限,无法带给加盟期刊编辑部切实的利益,造成刊群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编辑部动力不足,从而也进一步影响了刊群的发展。
2.3受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制约
体制的束缚是刊群发展的最大阻力。在国外,刊群是由出版商、学会等为主导,由出版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相比之下,我国仍未形成学术期刊集群中的较大型出版集团,因受到学会主办和各科研机构承办等因素的局限(这些单位提供办刊人员编制及办公地点),多数仍保留一刊为主的小作坊经营模式,编辑部一般是事业单位中的一个部门,多数还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进行出版管理和财务管理,在人员任用、资金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没有自主权。受体制影响,无论是质量还是销售模式的优化,期刊或者刊群的实际管理人员没有话语权。学科化刊群模式因其有牵扯到各单位之间的一个利益及管理的问题,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体制的限制导致刊群管理的松散、责权利不统一,没有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也缺乏引进懂得商业运作的人才机制。目前一些学科化刊群仅仅是期刊数据的一个联合,且是以松散形式建立起来的,在目标等方面不具有一致性。如药学类期刊,中国药学会已经建立中国药学期刊网,但是该学科太小,学会的24个刊其第一主办、第二主办各不相同,各刊影响力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和编辑部等各方的出发点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而他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约束,则会使各方缺乏建设刊群的实际动力。
2.4刊群技术平台建设的滞后
刊群的表现形式是刊群平台。刊群平台提供的功能与服务是基于刊群的功能需求而确定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解决海量信息的组织、检索、挖掘、分享、交流已可完全实现,但目前已建立的刊群,在期刊论文组织、大数据定位检索、语义挖掘与分析方面仍有欠缺。有些网站页面的友好性不够,搜索反应时间长,搜索速率有待提高。对于单个期刊编辑部来说,他们希望借助于刊群平台,能实现建立一个期刊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同时能对目标作者、读者进行有效信息推送和互动的多功能学科化刊群的愿望。因此,刊群平台不仅是网站期刊的联盟,也应该是学术交流和为科学家、工程师服务的平台,但是目前已建立的刊群平台还不能完全实现上述功能。
另外,前期各个期刊数据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为刊群平台的建设带来诸多难度,这使得期刊平台建设中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成为一个重要且费时的工作。
3 我国刊群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
经过以上对我国刊群及刊群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刊群建设的动力机制不足。所谓刊群建设的动力机制,是保障刊群顺利建设并持续发展的刊群建设的各参与主体利益实现机制及运营和管理机制,它涉及刊群建设主客体的目标是否一致,利益能否实现,运营管理机制是否健全,以及是否能够实现刊群目标所需要的技术条件。
刊群建设动力机制的核心是刊群的建设目标。刊群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参与刊群的各主任的利益能否实现,也直接决定着刊群的建设能否成功。刊群的建设离不开参与刊群建设的各主体因素以及保障各主体因素获得利益的管理和运营机制。
刊群建设动力机制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刊群建设的动力机制
3.1刊群建设目标
建立刊群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学科发展的需求,也是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首先,它可以进一步提升单个期刊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克服由于学科内期刊比较分散、单刊办刊力量薄弱造成的单个期刊网络版在资源上、影响力上势单力薄,不足以形成规模,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的问题。其次,它为一些学科的专业化检索提供了方便。一些学科优势明显,产出论文和被引均在世界排名靠前,国外有类似的专业期刊群,但是在国内还没有,造成专业检索的不便。刊群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帮助读者节省时间、过滤垃圾信息,提供针对性强的专业文献和相关信息。最后,综合型的数据库由于行业特征不明显,满足不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基于学科的学科化刊群行业特色明显,能适应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成为科学家的交流社区。
因此,学科化刊群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实现学科与期刊信息共享,其次是实现统一运营,提高运营效益,从而最终提升期刊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2刊群建设主体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动力机制
刊群建设主体及各利益相关者包括刊群的基本组成部分:期刊编辑部、刊群建设的牵头者并实施刊群管理和运营的单位:期刊社或学协会、刊群服务对象及刊群用户:科研人员。
3.2.1期刊编辑部动力机制
期刊编辑部是刊群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期刊编辑部是否支持、参与、提供数据、加入运营是刊群建设能否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经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目前期刊编辑部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自身没有运营能力,在资金使用、人员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单个期刊编辑部在传播、宣传、推广学术论文方面力量不足,很多好的期刊不得已实施“借船出海”或采用加入综合性数据库的办法提高显示度和影响力。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编辑部拥有数据传播权以及通过数据传播获得收益的愿望和权力。刊群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考虑,以便充分调动期刊编辑部参与建设刊群的动力:
(1)刊群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以提高研究成果的显示度和利用率为基础,并将重要的平台指标(如论文被阅读、被下载和被引用、被分享的数据的提高)作为目标。在前期进行的期刊编辑部的问卷调研中,问及“刊群最重要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时,有70.32%的期刊编辑部选择“提高论文的阅读和下载率”,可见,这将是吸引期刊编辑部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2)刊群平台应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最为理想的模式便是参与的期刊编辑部可共享期刊平台的编辑系统和工具,实现统一投稿、共享专家信息等,真正做到编辑工作规范、可靠,从而提高出版效率,提升刊物质量。在前期进行的期刊编辑部的问卷调研中,在被问及“学科化刊群最吸引贵刊的”问题时,有69.03%的期刊编辑部选择“信息共享”,可见信息共享是吸引期刊编辑部参与刊群建设的非常重要的指标。
(3)减少期刊编辑部刊群工作的参与。目前我国各期刊编辑部人员有限,如果参与刊群建设后工作量增加很多,则可能极大地挫伤他们参与的热情。期刊编辑部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刊群提升影响力和达到信息共享,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高质量稿件的遴选和出刊上,他们不希望过多地考虑刊群如何运营,数据如何处理才能得以共享的问题。
(4)刊群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如果没有盈利能力,会影响期刊编辑部长期加入的决心。在前期调查中,期刊编辑部对盈利的要求,占到被调查者的65.16%。这些期刊编辑部希望通过加入刊群,参与刊群运作,实现收益大于第三方数据库商的目的。刊群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刊群的运作模式是最为重要的。刊群的牵头单位要将刊群的运营作为重要的任务,在实现刊群信息共享、提升学科竞争力的同时,达到盈利的目的。
3.2.2学协会及有实力的期刊集团的动力机制
刊群的发起者及建设者一般为学协会或有实力的期刊集团。在国外,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刊群一般都由学协会建立并负责运作。由学协会发起和建设刊群有它自有的优势,学协会一般是由学科共同体共同创建的,其人员对学科研究发展情况比较了解,在学科信息和学科知识的传播上具有优势。但由于学术团体管理体制的不同,我国的学协会与国外的学协会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我国学协会受制于行政领导,在资金使用、人才引进、市场化管理与运营方面存在先天弱势。
在我国,有实力的期刊集团往往发展并成长于行政政策支持和国家资金的保障之下,真正由市场培育而成长壮大的期刊集团很少。这些期刊集团,在期刊运营、期刊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上级单位的行政领导,因而也具有在资金使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和市场化管理与运营方面的弱势。在前期针对我国几个较成功的刊群人士的访谈中得知,由于受体制的束缚,期刊集团在销售模式等方面没有话语权。
因此,调动和发挥学协会或期刊集团在建设学科刊群方面的动力,根源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放开行政束缚,给予这两个群体更多地从市场吸引资金和人才的权利。具体措施如下:
(1)学协会领导下或控股下的公司制期刊集群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发挥学协会在学科引领方面的作用,以学协会为主体建立股份制公司,适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学科期刊集群的建设、推广、运营中来。由此建立的期刊集团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聘用熟悉期刊集群与期刊平台运作的职业经理人。
(2)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给予现有的期刊集团更多的资源分配和人才引进的权利。使得有能力设计一种机制,对内加盟期刊,可以不受各加盟期刊自有主管主办单位行政权利约束,对外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需求。
3.2.3科研人员
广大的科研人员是科学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刊群平台的建立就是为广大科研人员更好、更快、更方便地获取学术成果信息服务的。因此,广大的科研人员的参与是期刊平台是否成功的关键。他们参与平台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对学科信息的需求,他们对平台的选择来源于刊源平台是否提供了与他们需求相匹配的资源,同时,也在于平台是否为他们提供了增值服务。这就要求刊群平台的建设在内容上要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包括学科重要学术成果、学科重要信息、学科研究人员信息等;在信息利用上,要提供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包括语义信息检索功能等;在信息交互上,要提供基于Web2.0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以利于科研人员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给他们以最好的科研体验。
3.3管理运营机制
刊群的管理与运营机制是刊群得以持续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刊群管理与运营机制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如何实现责权利分明的管理体制;二是是否能够实现基于需求的市场化运营;三是基于加盟期刊编辑部的统一经营能否真正建立。
3.3.1建立责权利分明、沟通畅通的管理体制
刊群的管理体制是指刊群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方式,它决定了刊群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它规定了刊群组织中各个角色,包括刊群组建者学协会或期刊集团、加盟期刊编辑部等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相互关系。刊群从根本上讲是以一种联盟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松散型组织。根据企业组织理论,松散型联盟组织运营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联盟各方对共同任务与目标在认知上是否达成一致,以及为完成目标各自的努力程度;其次,在刊群的组织形式中,刊群的建设者即学协会或牵头期刊集团是联盟的发起者,承担着主要的联盟组织、运营任务,在刊群管理体制中处于信息处理的中心环节,是期刊联盟组织的重要机构,对联盟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承担主要责任;最后,刊群组织者或期刊集团在联盟组建及运行过程中,能否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联盟期刊的需求,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具有决策权极为重要。
基于以上的分析,从动力机制角度考虑,对于刊群的管理体制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刊群联盟的建立者学协会或期刊牵头集团与联盟的参与者期刊编辑部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二是针对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市场运营活动由联盟组建者负主要的责任;三是联盟组建者要取得上级单位的充分授权,有根据市场需求调动资源、进行资源分配等相关的权利,包括以期刊联盟为基础组建股份制公司,实行由专门经理人进行管理和实施运营的市场化组织运营模式,将追求高质量和高赢利作为刊群运营的主要目标。
3.3.2建立基于需求的市场化运营体系
刊群的长期发展要依赖市场的土壤,任何靠政府资助、没有自身造血功能的事物是不能取得长久发展的。可以说,刊群的兴起与发展都来自于市场需求:一是期刊编辑部对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取得更好盈利方面的需求;二是科研人员交流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同样,刊群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源于刊群满足这些需求并获得收益的能力。
基于需求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刊群成员的选择机制。制定刊群成员的选择机制,对加盟刊群的编辑部成员进行资格认定,具有某种条件(如达到国内核心期刊标准或其他)、认同刊群的目标、愿意承担相关义务的期刊编辑部才能成为正式的刊群成员。
(2)进行细致的市场分析,切实提升服务意识,对用户需求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包括根据需求建立统一平台、详细设计刊群平台功能、扩大内容范围、科学组织信息、设计智能算法、实现语义服务;建立科研人员交流社区,最大程度、全方位地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制定基于平台的销售策略和销售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产品,提供会议、培训等衍生服务,建立营销团队实施营销;建立刊群成员一对一服务接口部门,针对编辑部开展针对性服务,实现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等等。
(3)刊群利益分配机制。刊群的利益分配机制体现了刊群组建者和期刊编辑部之间合作的公平公正性,它将影响到刊群能否有效运行。刊群的参与者与组建者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当刊群组织达到一定的收益目标后,利益分配就显得格外重要。考虑到刊群成员间合作的长期性,应引导合作成员更加关注基于自身现状而获得的相对收益。当然,刊群成员应尽可能地均分收益,但由于各刊群成员投入的不同,收益则有所不同。刊群组建者如学协会或期刊集团由于在刊群运作中占据核心地位,在进行收益分配时,既要考虑各成员的投入比例和应取得的相对收益,还要考虑刊群的隐性投入,刊群失败风险等(如刊群组建者可能需承担各成员刊数据上网和系统平台维护的费用,在前期调查中,有70.9%的被调查编辑部认同)。除此之外,刊群还要制定由于统一经营带来的利益分配规定。
3.3.3实现统一经营
统一经营是指刊群成员将期刊更多的已有经营项目拿出来,交给刊群来经营,如期刊的广告、期刊的征订、学术会议等,而期刊编辑部则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期刊稿件的遴选和编辑加工,保证期刊论文质量的提升。刊群得到各成员刊授权的经营项目后,要做出统筹规划,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设计经营模式,分配经营利益。刊群模式下统一经营将是刊群取得成功运营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4刊群建设政策层面
目前,针对学术期刊“分散弱小、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根本改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整体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于2014年4月在其所发布的《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5]中提出了相关要求,如“逐步推进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学术期刊编辑部分散组稿审稿、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组建具有学术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发展实力的学术出版集团,构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引导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对精品学术期刊宣传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对在相关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期刊,在资金扶持、重大项目、资源配置、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推动优秀学术期刊加强品牌建设,形成精品学术期刊群,不断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要强化管理责任,切实履行管导向、管资产、管队伍职责。要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保证有足够的办刊人员和设备场所,不断提高期刊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术资源、资金方面予以保障,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这些政策的提出明确了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无疑会大大推动学科化刊群的建设步伐。然而,学科化刊群的建设中还要涉及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及管理的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来协调并提供支持,科协以及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也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1)国家层面,要继续深化期刊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社团等非营利组织按非营利性出版单位进行改革。这样既可解决科技社团设立非营利性出版单位的法人资格问题,强化了科技社团的办刊主体地位和相关责任,又避免了同一个科技社团分散设立多个非营利性出版单位的可能性,有利于科技社团期刊的集群化发展[6];除鼓励同一主管、主办单位的期刊进行资源整合,还应鼓励科技期刊根据学科性质跨地域、跨主管主办单位进行合作,建设本学科刊群;对于已形成规模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化刊群给予刊号资源和资金支持;根据学科规模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分层分批进行刊群建设试点;鼓励和引导科技期刊资源向有实力的出版集团聚集;条件成熟后,鼓励跨学科刊群进行合作;制定数据标准规范,使刊群建设单位进行平台设计时有统一标准,为下一步刊群的可能发展方向打好基础。
(2)科协层面,要引导、推动和鼓励主管多种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主动整合资源,形成学科化刊群,在稳定运行之后,成立专业科技期刊集团;鼓励出版相近学科期刊的学会积极寻求合作,以推动本学科期刊群的建设;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如申请国家专项经费或引入社会资金设立刊群建设专项基金作为支持刊群建设的基础经费,对刊群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学协会)或个人进行奖励,使得刊群建设的主体单位有目标、有动力,同时也激励其他条件成熟的学科期刊更好地进行学科化刊群的建设[7];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刊群的经营活动,引导科技期刊市场化,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学科发展服务。
(3)主管、主办单位层面,根据自身情况(是否有重点学科期刊、期刊的影响力如何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主管主办多种相近学科的科技期刊,则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考虑整合该学科的期刊,组建学科化刊群;如果主管主办的期刊很少,则应积极寻求与其他单位合作建设本学科刊群,或加入已有的刊群;对刊群建设单位要进行充分授权,使其能更好地对刊群产品进行市场化运营;同时,对在建的学科化刊群,主管、主办单位还要做好监督和管理,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考核办法,避免其在刊群经营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出现问题;此外,主管、主办单位还应在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上给予刊群建设单位更多的便利和优惠待遇,使刊群得以良性发展。
3.5刊群建设环境因素及动力
当前适逢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为刊群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国家关于新闻出版行业政策的一些纲要及规划文件,以及期刊编辑部自身数字化出版与传播的需求也为刊群建设提供了契机。
3.5.1改革是学科化刊群建设的原动力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等对期刊发展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在2012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根据政策的要求,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资源将得到重新配置,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如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在发展中通过对市场变化的体察创办新刊或吸纳、改造旧刊,从而由一种期刊不断孵化、衍生出一个或多个领域的更多期刊,像滚雪球一样扩大期刊规模[8];另外,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一直致力于光学类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集群化建设,从2002年开始就确定了联合发展、集约发展的期刊改革思路,并以建设的中国光学期刊网为基础,组建了39种光学期刊参与的中国首个专业科技期刊联盟[9]。政策为刊群平台建设提供了动力。
3.5.2期刊自身谋求发展是学科化刊群建设的重要契机
通过前期的调研可以发现,很多期刊对现状并不满意,急欲谋求发展。目前国内的刊群建设与国际差距较大,与编辑部的理想差距也很大。光学期刊网的黄春晓认为:“行业特色的期刊集群网站是在单个期刊基础上建立的。集群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提升单个期刊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是各个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可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牵头建设本学科的期刊群,如在《中国激光》、《金属学报》期刊基础上发展期刊的中国光学期刊网、材料期刊网,已成为引领本学科发展的优质期刊;对于数字化建设较落后的期刊来说,加入刊群是一个快捷的选择。如中国光学期刊网, 加盟期刊不仅可借助这个平台提升自己的期刊影响力,学习其他期刊的先进经验,也可通过这个平台的整体运作,推动整个光学行业的发展。勤云公司的叶虎认为,“现在编辑部都越来越重视平台,也希望自己参与平台的建设中,这种思潮已经逐渐蔓延”。可见,建立学科化期刊群有利于优化期刊结构,强强联合,突出各自特色,淘汰劣势和无价值期刊,从而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
3.5.3新技术、新媒体是学科化刊群建设的必要保障
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无疑为当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办刊手段与传播途径的变革,不仅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提升办刊效率和内容质量的工具,也为学科刊群整合资源、汇编迎合读者需求的内容产品提供了平台和工具。多种数字化沟通工具缩短了期刊、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期刊的出版周期。前期问卷调查中,针对“您认为学科化刊群的优势在于”问题,选择“实现新媒体出版(手机等移动终端、语义出版)”的占40%;针对“如果贵刊愿意加入学科化刊群,最吸引贵刊选项有”问题,选择“统一采编系统,一站投稿,减少或避免‘一稿多投’”占50.97%,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还有81.29%的被调查者希望刊群平台“提供高级知识服务(如数据挖掘和关联)”。可见,技术的发展,为刊群平台建设和满足期刊编辑部需求提供了必要保障。
4 建议
中国科协作为期刊政策的制定者和国家期刊发展顶层设计者,在引导国家期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国家学术期刊发展政策的定位应体现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战略需求,以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为目标。基于上述分析,科协期刊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点展开:
(1)统筹规划,以学科为基础,以学协会为主要力量,联合学科重要学术期刊,设计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学科领域的学科刊群,以及由学科期刊重点组成的集学科学术信息为一体的门户网站。学科的遴选可按照国家重点学科标准进行。对于已有的学科门户网站,应加以保留改进,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其发展。对于已遴选出来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重要程度分批进行立项和建设。
(2)刊群平台基础建设投入可部分由国家承担。刊群平台基础建设,包括网站架构、技术集成等的投入,是刊群平台建设的基础投入,根据具体学科的平台需求说明书,国家可按比例承担一部分,由刊群运营单位承担其余的部分。
(3)刊群平台的运营由学协会负直接领导责任,并将重要管理岗位对外招标,由职业经理人或转制为公司的期刊出版单位负责刊群平台的具体运营,并根据业绩指标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实际运营单位以公司制形式运营,一方面实施积极的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期刊编辑部加入,另一方面,积极运营,在不断扩大刊群平台影响力的情况下增加收入。
(4)国家作为刊群建设初期的投资单位,以收取刊群运营单位税收作为投资的主要补偿。同时,科协作为国家领导机关,应积极在国内国际上宣传推广平台,以为中国期刊集群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供支持。
(5)建立刊群运营的良好生态系统。统筹规划,确立刊群平台建设与运营体系,加强中国科协及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鼓励学协会之间、学协会与期刊之间、期刊与期刊之间、刊群与期刊集团之间的合作,在最大化传播科学知识的目标下,实现国家、学协会或期刊社、期刊集团、期刊编辑部、广大科研人员共赢的刊群生态系统。
[1] 蔡丽枫, 游苏宁, 王旌, 等. 传承经典再创辉煌——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发展历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21(1):1-7.
[2] 段家喜, 郑继承, 童菲, 等. 《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2):176-179.
[3] 江少卿, 郝梓国, 孟庆伟, 等. 区域性地学期刊网站群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 2010, 22(3):267-270.
[4] 陈新贵, 杜晓宁, 刘冬, 等. 材料类期刊集群网络出版平台——材料期刊网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4):577-580.
[5]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EB/OL]. [2014-12-16]. http://www.gapp.gov.cn/ news/1663/199178.shtml. .
[6] 张品纯, 初迎霞, 苏婧, 等. 科技社团主办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改革问题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22(3):317-321.
[7] 王新春. 论优化地方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J]. 科技广场,2013,1(4):134-139.
[8] 刘泽林. 探索刊群模式,促进规模发展——卓众出版的刊群建设实践[J].编辑学报, 2010, 22(5):428-431.
[9] 杨蕾, 童菲, 马沂, 等. 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0.
Designing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Domestic Journal Cluster Group
DU XingYe1,2, LIU YuanYing1
(1.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f journal cluster group in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problems of which in our country,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four aspects of motivation mechanisms of journal cluster group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 goal. The first aspect is the relevant stakeholders’ motivation factor, including the participate journal editors, constructors like Associations or big journal group, and researchers. The second aspect is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journal cluster group, which is the core factor of a journal cluster is successful or not.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clea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unified management. The third and the last aspects are policy and environment.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government.
STM journal; Journal cluster Motiv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journal group; policy of journal group
G23
10.3772/j.issn.1673-2286.2015.03.005
杜杏叶,女,1973年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吉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组织、知识管理、期刊编辑、期刊评价、企业管理等,E-mail:duxy@mail.las.ac.cn。
刘远颖,女,1979年生,硕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研究方向:期刊编辑、数字出版,E-mail:liuyy@mail.las.ac.cn。
*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协项目“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