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永乐饸饹宴
2015-10-26许芳
◆本刊记者 许芳
今人若想参观十三陵,长陵一定是首选。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派人撰写《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长陵的主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时作出的决定。如今,雄伟的长陵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有些人来此是为了瞻仰前人留下的历史宝藏,而有些人还带着寻找美食的鲜明目的。600年前,永乐帝路过紧邻长陵的古村品尝美食,600 年后,整个村落因饸饹宴闻名遐迩。
长陵与长陵村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其中永乐帝朱棣及皇后徐氏合葬的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北部。长陵村紧靠长陵,二者相距仅两三百米。作为十三陵中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陵墓,长陵吸引了无数的关注。建造长陵原本就是永乐帝朱棣迁都计划的一部分,始建于1409 年的长陵总耗时18 年,仅最早动工的地下玄宫(墓室)就耗时4 年,整个陵园宫殿的占地面积更是达到12 万平方米。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陵的设计巧妙、布局紧凑,气势庄严、恢宏大气。长陵整体坐北朝南,呈前方后圆形。靠南的方形分三进:第一进为陵门、神厨、神库、碑亭等;第二进由祾恩门、祾恩殿、配殿等组成;第三进是棂星门和宝城,宝城内为陵冢,宝城下就是神秘的玄宫建筑。
中国古代帝王选陵址大多迷信风水之说,永乐帝朱棣也不例外。明朝时曾盛行江西之法,即选陵址要重视龙、穴、砂、水四者之间的搭配。当时的天寿山是大吉大利之地,山、水、花草树木应有尽有,自然环境极为优美。长陵所处的位置又是背靠青山、直面绿水,因此得到了一众风水术士的大力推荐和永乐帝的青睐。
紧邻长陵的便是依长陵而得名的长陵村。长陵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全村的建筑面积并不大,但因处于山区,仅山场面积就达2000 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陵村村民世代种果树,桃、杏、枣等水果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
说起历史,长陵村的建村时间甚至要早于长陵,但当时大概只有几户人家零散的分布在山脚。明朝时的长陵村距皇陵千余米的距离,但此时的村名是否与“长陵”二字有关,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永乐帝朱棣曾在此设长陵神富监。清朝初期,顺治帝也曾在该村设司香官和陵户,后又将长陵神富监改名长陵监。如今的长陵村虽早已不见任何陵监的身影,却经常有村民到长陵陵门外的大树下乘凉,像是一种习惯,守护庄严肃穆的文化遗产的习惯。
永乐帝与饸饹宴
长陵村的饸饹宴在当地小有名气,传说永乐帝朱棣还品尝过长陵村的饸饹面。在正式迁都北京以前,朱棣总是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之间。但直到永乐七年(1409)皇后徐氏去世无处下葬,朱棣才开始考虑万年永固的大事。当年,永乐帝朱棣在听取了风水术士和礼部尚书的推荐之后,决定亲自到黄土山(现为天寿山)实地考察。朱棣与礼部尚书赵羾就是在去黄土山考察的路上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饸饹面。
古时交通不便,朱棣一行人清早从城内向黄土山行进,但再快的马匹终究也需要几个时辰才能抵达,到黄土山山脚时已是午时。当时的人若想踏上黄土山,就必然要经过长陵村。朱棣一行人快到山顶时,发现不远处村口的核桃树下摆着一口大灶,灶上还摆着一口足以放入一只大肥羊的铁锅,只见大锅里被烧开的热水冒出大量的蒸气。午时正是吃饭的时候,站在数十米外的众人闻着菜肴的香味,饥肠辘辘。朱棣决定率众人走到近处一探究竟。只见大铁锅内煮着面,锅上还支着一个木头架子。朱棣生长在南方,对北方的厨具多少有些陌生,便问赵羾:“这是什么?”赵羾回答说:“这是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用的。”朱棣听罢便派人到离村口最近的人家打听是否可以买来尝尝,随后率领筋疲力尽的一行人马来到那户人家。
▲长陵村的饸饹宴
▲长陵村山上种植的枣树,硕果累累
离村口最近的那户只有一老妇在家,儿子与儿媳都在山上耕田。老妇见这一行人的穿衣打扮像是富贵人家,便更加卖力,做得更加精心。和面、轧面、挑面、浇卤,一系列连贯的动作看呆了众人。热乎乎的饸饹面,配上山里的野菜,虽然简单,却令朱棣胃口大开,接连吃了好几碗。朱棣吃饱后对老妇说:“这面真乃难得的美味,但为何与平日里吃的面不同?”老妇说:“我做的饸饹面是荞麦面轧的,还有用玉米、小米等粗粮轧的。”朱棣听后兴趣大增,回城后便让赵羾寻找各色饸饹面,此后还将饸饹面定为皇家贡品。
故事距今已有600 年的时间,但每到逢年过节,长陵村的家家户户仍保留着吃饸饹面的传统,寓意万事和和美美,家庭平安幸福。做饸饹面在当地逐渐变成了一门手艺,长陵村也开始重视这门手艺的传承与发展。
饸饹面的历史及制作方法
饸饹面在古代也称河漏面,相传饸饹面名字的起源还与中国古代美女苏妲己有关。据说商纣王在听闻苏妲己的美貌后就下诏纳其为妃,妲己由兄嫂护送至朝歌。行程途中路过获嘉,三人见天色已晚便决定在此地留宿一晚。谁知妲己通晓玄学的嫂子夜观天象,发现有不利于妲己的妖魔将要出现。几经思索,她决定下一碗带镇妖之物的面端给妲己吃。可妲己的嫂子未曾想到还是晚了一步,走到妲己屋外就感受到了妖气,正好撞见了九尾狐吸取妲己元神的一幕。九尾狐吸完妲己元神不久就变成妲己的模样,与真妲己合二为一。假妲己见嫂子站在门外便唤她进来,问她手中端着的面叫什么名字,此时嫂子只觉得后悔莫及、痛心疾首,嘴里不觉得喃喃着:“活了,活了……”后人将此面取谐音,叫河漏,至今已演变成饸饹。
传说中关于饸饹面起源的故事颇具神话色彩,但有关饸饹面的文字记载也非常丰富,可以追溯到1000 多年前。以饸饹颇为兴盛的元朝为例,元朝农学家王桢在其著作《农书·荞麦》中就写道:“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河漏也有记载:“荞麦南北皆有……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可见,河漏的历史很悠久。
作为北方的一种特色食品,最纯正的饸饹面一定是用饸饹床压出来的。饸饹床形似床,多为木制或铁制。小的饸饹床不足二尺,大的可横跨大铁锅。长陵村村民制作饸饹床时,一般会根据想要的尺寸选择一块完整的木头。在木头的中间位置打一大圆孔,作为床身。先在床身下面铺上打满小圆孔的铁皮,后在与床身平行的上方加一木棍,在对准大圆孔的位置插入削好的木芯。一般体积较小的饸饹床前置一条木腿,后置两条木腿支撑,但体积较大的饸饹床需要前后各置两条木腿。聪明的祖先早就已经想到应用杠杆原理为生活带来便利了。饸饹床做好后就可以将揉好的面团放入大圆孔内,经过反复的上下挤压,长长的面条便会从小圆孔里出来,压出来的面就是饸饹面。
饸饹面比普通面条要粗,和面条的软硬程度差不多,口感偏黏,更容易入味儿。饸饹面和普通面条最大的不同还要说选料,普通面条一般选用细面,饸饹面多选用粗粮。
长陵饸饹宴中荞麦面饸饹、玉米面饸饹、小米面饸饹与高粱面饸饹最为常见。
饸饹面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荞麦面饸饹。荞麦面富含维生素B1、钙、磷、铁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开胃消积的功效,还对人体造血功能的正常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有专家说,荞麦中含有芦丁,芦丁可以降低胆固醇。长陵村的村民由于平日食用大量的荞麦,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就较低。玉米面饸饹在长陵同样很受欢迎,玉米油中的亚麻酸可以对预防冠心病等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与荞麦面和玉米面饸饹不同的是,小米面饸饹尤其适宜产妇及幼儿食用,能够补肾虚,益脾胃。现在北京地区比较少见的高粱面饸饹不仅可以消积食,还可以入药,还具有解毒的功效。此外,长陵村当地的饸饹宴还会配上多种山中野菜、腌制的凉菜,粗粮粥及绿色的农家果蔬。
味道鲜美、营养颇丰的饸饹宴正源源不断地为古老的山村带来人气,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