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退休的卫生部长
——访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

2015-10-26许方霄陈广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艾滋病传染病工作

◆本刊记者 许方霄 陈广晶

看到记者走进办公室,正坐在桌前办公的王陇德院士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面带笑容地迎上来,握手、问好,亲切的笑容、谦和的态度、和蔼的话语消除了记者之前的紧张。年近七旬的王陇德院士头发虽有些许花白,但却神采奕奕。岁月似乎也很偏袒这位为国民健康辛劳了40 多年的“健康领头人”,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王陇德直率、坦诚、充满正气,但言语中却彰显出南方人的儒雅之气。在一个绵绵细雨的下午,王陇德院士敞开心扉,讲述自己“被命运选择”的故事,从医生到官员的意外,从防控传染病转而防控慢性病的经历。

土木工程师是最初的梦想

王陇德祖籍浙江绍兴,籍贯河南开封,甘肃兰州是他的出生地。王陇德说,曾祖父曾在清朝为官,因要到河南任职便从绍兴迁居开封;父亲是从北平铁道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土木建筑工程师,就职于铁路系统,后随铁路工作一路向西,最后落户兰州。

由于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王陇德的家教非常严格。“我5 岁开始上学,母亲要求我放学后必须直接回家学习,一有空就看书。”正处于贪玩年龄的王陇德看着身边小伙伴嬉戏打闹的身影,心里也曾埋怨过母亲的苛刻教育,但随着年纪的增长,王陇德逐渐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他说,如果没有母亲当时的严格教育,就没有他如今惜时如金的好习惯。

王陇德的父亲喜欢京剧,除了平时在家唱上几段外,还和同事凑钱买了戏剧行头,组织了业余京剧团,每天都坚持演出。王陇德说:“家里的书架上除了工程类的书籍外,全部都是京剧书。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很多京剧剧本。”在耳濡目染之下,王陇德也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有时候父亲的剧团有演出,王陇德也会串个小角儿。“1956 年,兰州市举办业余文艺汇演,父亲的剧团演了场《汾河湾》,我在里面也演了个小角色,拿着银枪背个弓。”王陇德说,当时这个剧目得了二等奖,自己也得了件长袖海魂衫。说到这儿,王陇德笑出声来,仿佛再次感受到自己9 岁时在舞台上拿着奖品的那股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王陇德说,京剧是他一直没有搁置下来的爱好,至今他还能背100 多段京剧台词。

除了艺术爱好受父亲影响外,王陇德最初的梦想也是受父亲的影响。王陇德从小就立志在工程建筑方面做出一番事业,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作为第一志愿。作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王陇德有信心考进梦想中的大学。“这应该是得益于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玩的时候彻底放松休息,等真正坐下来学的时候,就认真专注,学习效率很高。”但谁曾想,王陇德却因高考前的紧张和失眠发挥失常,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愿望落空了,只能被最后一个志愿——兰州医学院医疗系录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王陇德有些失落,但他没有埋怨,心想:“学医不是我的选择,但却是命运的选择。”尽管学医不是王陇德的初衷,对医学也不了解,但王陇德在兰州医学院期间依然认真学习,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渐渐发现,其实自己的性格很适合当一名医生。

▲王陇德(前排中)全家福

▲1971 年,王陇德在甘肃农村开展痢疾防治工作

▲1986 年,时任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的王陇德在甘肃临夏州和政疗养院(麻风病院)视察麻风病防治工作

接触公共卫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1969 年,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王陇德就被分配到了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医疗系高材生毕业后却从事公共卫生,这又是什么原因?说起其中原因,王陇德笑言这是个“美丽的错误”。“当时卫生厅管人事的干部也搞不清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区别,他说,反正都是学医的,于是就把我分配到了防疫站。”在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决定下,王陇德探索公共卫生的历程也正式开启了。

甘肃省卫生防疫站是王陇德获得公共卫生基础知识的启蒙学校。但工作毕竟不同于学校,没有人专门组织学习。为了掌握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王陇德经常利用各种时间学习。让王陇德觉得幸运的是,当时北医“八大讲师”中的几位来到甘肃省卫生防疫站,还和王陇德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了好几年。年轻的王陇德被这几位科学家的严谨、博学和广阔的胸怀深深吸引。因此,在办公室其他人聊天的时候,王陇德始终在学习,遇到问题则谦逊地向专家请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王陇德在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已经工作9年了。1978 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看着刻苦好学的王陇德,办公室主任有意无意地问他:“你不去试试?”王陇德掰着手指算算时间,距考试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了。“这次就当先试试水,为下一年考试做准备吧。”王陇德说,由于复习时间太短,当时他并没抱希望能考上研究生。但由于平时扎实的功底,王陇德顺利考上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专业的研究生。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习期间,凭借出色的表现,王陇德还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西奈山医学院,王陇德与美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亲密合作,研究肿瘤形成与饮食的关系,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美国学习这段经历让王陇德对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使他深刻认识到中美在预防医学研究上的差距,意识到中国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疾病预防的环节上。

▲王陇德院士与夫人在一起

从医生到行政管理,只因一句话打动了他

1982 年,在美国学习2 年的王陇德回国了,并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工作。工作1 年后,王陇德便主动请求调回甘肃。起初医院不放人,王陇德就直接去找国家计委,表示想回甘肃的决心。对方听到王陇德的请求后,竟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说:“别人考研究生都是想要北京户口,你反而想回去。好,我们支持你!”

回到甘肃后,王陇德从事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由于对临床工作,王陇德有着很高的热情,加上医术高超、待人和蔼亲切,所以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在人才十分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的西部,拥有硕士学位的王陇德受到了甘肃省卫生厅的关注。时任甘肃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彦找到王陇德,希望他能去卫生厅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但王陇德舍不得离开自己热爱的临床岗位,便婉言谢绝了。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李彦厅长又先后四次邀请王陇德前往卫生厅工作,前几次王陇德依然礼貌谢绝,直到最后一次李彦厅长说:“你做临床医生,看好的病人是有数的,一生能看好多少呢?卫生行政工作做好了,受益的可是一个省的人啊。”就是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王陇德。经过慎重考虑,王陇德最终离开了医生岗位,转而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在甘肃省卫生厅没当多久干事,王陇德就被提拔到科教处任副处长。副处长刚上任两个月,王陇德突然接到省委组织部的通知——省委组织部部长要亲自找他谈话。“组织部部长找我?到底有什么事呢?”就在王陇德暗自忖度之时,竟被意外告知要任命他当卫生厅副厅长,一时间,王陇德愣住了。“我连处长都没做过,而且到卫生厅工作才半年时间。”“没事,你放心去做吧!”在党的“干部‘四化’”政策的大背景下,仅半年时间,王陇德就从甘肃省卫生厅的一个小干事做到副厅长。

秉公办事、敢于直言是王陇德的个性。1991 年,王陇德被任命为甘肃省卫生厅厅长。王陇德说,在他当厅长的时候,由于副厅长空缺,当时省委考虑派3个行政干部任副厅长。“隔行如隔山,卫生管理是个很专业的行业,您给我弄来3个行政干部,两眼一抹黑,叫我一个光杆司令坐到那里怎么工作呀?”得知这个消息后,王陇德直接找到了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顾金池,说:“是否可以考虑配备一个熟悉医疗业务,一个熟悉疾病控制工作的人选,要不然就把我免了吧,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干。”王陇德回忆说,顾书记当时就很认真地记下来,经过研究后,搭配了合理的领导班子,此后的工作也得以顺利进展。

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2003 年,一场病死率高达10%~15%的急性烈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 肆虐整个中国。在人心惶惶却无有效控制措施之时,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陇德临危受命,接管SARS 防控工作。“当时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程序是,医生诊断一例传染病人后,就填写一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由医疗机构邮寄到县、区卫生防疫站,县、区卫生防疫站每旬汇总数据,以报表形式上报省、市卫生防疫站,省、市站每月汇总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以当北京实际病例已经320例时,我们收到的疫情报告仅有29 例。”王陇德说,“如此落后的信息收集系统,怎么能应对像SARS 这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必须立即实现个案报告!”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王陇德想到在美国学习时用计算机里的信息来做分析,便提出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染病报告工作相结合,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例网络直报系统。虽然这项工作的准备用时仅1 个月,但效果却非常显著。原来1 个月后才知道传染病发病数字的被动状态,变为1 天之内就可掌握SARS 个案病例的主动状态,有效隔离和控制每一个被SARS 病毒感染的病人和其密切接触者,快速控制了疫情。

“非典”过后,我国将37 种法定传染病全部归入这一直报系统,大幅度提高了传染病例发现和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使中国疾病监测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以“日”为单位进行常规疫情分析的国家之一。此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2004 ~2005 年,王陇德又利用网络直报系统迅速提高了结核病人发现率,扭转了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落后局面,使中国的结核病人发现率从2003 年的39%提升到2005 年的79%,治愈率达91%。2007 年,王陇德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结核病控制“高川奖”。

▲2004 年9 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陇德(右一)在贵州看望小儿麻痹症患者

▲2013 年10 月,王陇德院士(左二)为前来咨询脑卒中的村民答疑

重视基层至关重要

王陇德始终秉持扎根基层的理念,牵挂着基层民众的身心健康。他说,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情况,才能发现重点问题,也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甘肃省防疫站工作时,王陇德一年中常常是大半年时间都在农村调研、考察,这使他对最底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然于胸、铭刻于心。王陇德说,西部地区卫生条件艰苦和落后的程度往往超出想象,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经济的落后,使许多发达地区已经消灭了的传染病,在西部地区肆虐依旧。为了改变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局面,王陇德采取适合甘肃特点的工作方法,譬如发动宗教人士宣传计划免疫,在甘肃大力推进传染病防控等工作,使婴儿的“四苗”覆盖率由1984年的4.7%上升到85%以上,10 年间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47.4%。

王陇德说,基层工作对他的影响很大,比如,艾滋病筛查。“20 世纪90 年代,中原地区农民卖血造成艾滋病感染,很多人因此而死亡。”王陇德说,很多农民用卖血换来的钱盖楼房,但在感染艾滋病后,一般只能存活8 ~10 年,很多地方都是人去楼空。王陇德说:“当时基层的领导不愿提及这事,认为这批感染者在8 ~10 年后就死了,那这问题也就了结了。但他们没想过,如果不知道谁感染了,就不能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那就可能会感染更多人。”

2004 年初,王陇德担任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在多次前往河南考察后,王陇德发现当地农村很多地方有一个共同现象——家里都是一个老太太带着几个孙子。“其中有一家,一个老太太带着3 个孙子,孩子的父母都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死亡。后来,那个老太太也去世了,只剩下3 个孤儿。”看到这些情景,王陇德的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危急状况。在与河南省政府多次商量之后,王陇德明确提出“查清疫情,挽救生命”的工作目标。此后,河南省便开始对既往有偿供血员进行大规模筛查。2004 年6 月~7 月,河南省登记了28 万既往献血员,检测了25 万人,新检测发现2.3 万名艾滋病感染者,2 个月内发现的感染者人数是河南省过去10年发现总感染者人数的6 倍!王陇德说:“这次重点人群艾滋病大筛查行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遭到国际社会的指责,认为中国检测发现艾滋病的方式严重侵犯人权。但艾滋病感染者没有任何提示性症状,如果还有歧视现象存在,就会有相当比例的人不愿意做艾滋病检测,或者宁愿迟一点发现自己的感染状况。但我们这次大量感染者的发现以及随后的医疗预防服务的落实,逐渐让国际社会认识到这次大筛查的公共卫生意义,接受并推广这种扩大艾滋病检测的措施。”2006年9 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修改了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指南;2007 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出台了医务人员主动对病人开展艾滋病检测指南,这是中国对世界艾滋病防治策略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陇德一直重视基层一线工作,这也帮助他在血吸虫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血吸虫病是严重影响中国民众健康的重大疾病。2004 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有73 万血吸虫感染病例,82%在湖区。为了熟悉环境地形,王陇德曾多次亲往现场考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生物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以及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特征与规律出发,王陇德认为血吸虫卵孵化出的毛蚴是流行的源头,并首次提出“毛蚴对钉螺的感染是流行链环中的主要环节”的论断。2005 年,王陇德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采取了“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厕建沼气池”和“管理好渔民粪便”等控制人畜粪便中的血吸虫卵进入水体的具体措施,并在江西省进贤县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前哨鼠的血吸虫感染率为79.3%,试点2年后,2007 年、2008 年哨鼠和钉螺的感染率均降至0,也再没出现过人感染血吸虫病的病例。如今,国务院已把这一方法作为国家策略在其他流行区大面积推广。

要活得久也要活得好

国家规定副部级的退休年龄是60 周岁,2005 年,距离退休还有2 年时间,王陇德就先后3 次找到中组部,希望组织尽早物色接班人。但直到2007 年底,中组部才同意王陇德从卫生部副部长的领导岗位上离任。“自我离开部里行政岗位以后,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研究慢性病的防控上。传染病虽然危险,但已经不是主要威胁了。”王陇德说,现在慢性病的发展非常严重,但慢性病的应对体系、策略、措施却很少有人研究。王陇德认为,慢性病的防治不仅需要国民个人的自身努力,同时还必须有防控工作体系。但此体系在我国尚属空白,这是造成我国慢性病发病快速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慢性病中,脑血管病对国民健康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也是国民第一死因。大量的病人因此病引发偏瘫、失语、失明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病是可防可控的,但每年却在中国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看到国内当前状况,王陇德焦急万分。“其实,只要把生活方式调整好,就会大大减少慢病风险,这样不仅对个人有好处,也可以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很多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因为慢病而早死,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多大负担啊。”王陇德说,“养成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的良好生活方式非常必要。”但他指出,一些专家和《膳食指南》都讲到,这种食物应该吃200 克,那种食物应该吃300 克,但是群众很难把握所吃食物到底是200 克还是300 克。为了帮助百姓更好地把握每日膳食的结构和数量,王陇德针对40 岁以上中壮年人群是慢病重点高危人群及其身体代谢状况变化大的特点,结合国际研究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探索,在全国推广“10 个网球”和“4 个1”的原则。“每天不超过1 个网球大小的肉,相当于2 个网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证3 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4 个网球大小的蔬菜。另外,每天再加1 个鸡蛋,1 斤牛奶,1 小把坚果,1 块扑克牌大小的豆腐。有这么个参照物,百姓就更容易把握了。”

“锻炼是人体健康的第一要素,一定要动起来。”王陇德每晚从10 点开始锻炼,每次都会持续一个半小时,一周六天。“1994 年当我还在甘肃时,突患椎间盘突出。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不锻炼是不行的。”王陇德说,1995 年他刚到北京时,被检查患有脂肪肝,但到第二年再体检时,脂肪肝就明显减轻了。“这时候,我坚持体育锻炼才仅仅一年。”如今,运动的习惯已经成为王陇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哑铃做室内负重运动,每次做20 个动作,每个动作重复4 组共60 次,使全身的肌肉都得到了舒展和锻炼。”王陇德认为,散步对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起不到任何保健作用。他说:“一定要保持肌肉。”

当前,抱怨工作压力大、精神萎靡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但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年近七旬的王陇德却精力充沛,阳光乐观,其中有何秘诀?王陇德说:“人应该按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调整心情。我喜欢唱京剧,所以就利用上下班一个多小时在车里唱,这样就缓解了一天的疲劳。而且,就算堵车我也不着急啊。”说到这儿,王陇德哈哈地笑起来。王陇德对京剧有特别的感情,他说:“唱京剧不仅能调整气息、调节心情,更重要的是,京剧里面好多唱段很教育人,是真正的革命英雄主义,比如杨家将,甘为国家奉献自我。”

王陇德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成为大人物,只想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该做的事。或许,正是这份无欲无求的坦然才造就了他敢说真话、敢办实事的个性,也让他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虽然王陇德在行政管理岗位已经退休,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守护国民健康的脚步。可能对王陇德来说,在“国民健康守护者”这个隐形的职务上,他永远不会退休,在这项重大而艰难的任务中,他的步履也将越发坚定,越走越远。

人物小传

王陇德,1947 年出生,河南开封人,卫生管理与流行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69 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1982 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0 年作为交换学者,2 年。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提出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有效应对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并组织试点成功;提出并组织实施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和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高川奖”等奖项。

猜你喜欢

艾滋病传染病工作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 世界艾滋病日》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