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专业特色的构建研究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015-10-25陆仁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方案工程

陆仁强

(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新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专业特色的构建研究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陆仁强

(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99)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基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工程建设领域的动态发展要求等多个角度,从专业依托背景、课程平台设置、专业师资队伍等5个方面分析了该校现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然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目标及修订措施;最后,鉴于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无行业依托背景、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劣势,在参照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从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着重实务能力培养这两条途经着力建构和凝练自身的专业特色。通过本文的研究,其成果可为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专业特色的凝练提升起到重要的纲领性作用。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特色

1 前 言

工程管理专业在我国最早开设于1998年,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更名而来[1]。该专业是由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共包括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以及国际工程承包等5个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管理、经济、工程技术、法律法规以及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对于我国多数高等院校来说都是一个新兴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专业的宽口径理论要求和应用的深基础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各大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既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又具有创新能力毕业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而湖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新兴地方本科院校,其位于经济欠发达的湖南省永州市,该校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于2004年才申报成立。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工程建设领域发展动态的不断变化,该校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样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及不足;另一方面,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在筹建时无任何专业依托背景,专业特色有待凝练和提升。因此,如何在分析确定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现有办学资源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的用人需求和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动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对于促进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该校现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况

湖南科技学院于2004年首次申报工程管理专业时制定了第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主要在2005—2008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使用。2010年,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根据国家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及湖南科技学院制定的《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的要求,结合专业实际发展特点,并到相关用人企业单位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着重调整了部分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使实验实践教学课时达到了40周以上,整合了相近的课程资源。2012年,该校又以迎接教育部合格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为契机,对2012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制订。目前,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以及专业限选课五个版块模式构成,突出“卓越工程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体系教学方面,注重课程群的建设,强调知识点、知识单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实践体系教学方面,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及训练。

3 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1)无行业依托背景,缺乏学科专业特色:笔者通过对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背景以及学科专业特色两个方面的调研分析发现,大多数重点院校在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均依托于该校的行业领域优势,主要集中在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资源采掘及加工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等行业领域[3]。而且调查发现,这些具有明显依托专业背景的学校,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就业去向也相对集中。而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筹建时无任何专业依托背景,因此其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凝练和提升。

(2)培养目标较明确,但是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独特性:该校始终立足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区域性特征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提出了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准确。但是,按照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复合型学科的性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规划设计、投资决策以及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等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性工作。鉴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项目的任何阶段,所以也必然深入到任何细部,这就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技术类、管理类(包括项目管理、物业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咨询类(投资咨询、造价咨询等)等多方面的工作。而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只偏重于技术类,加上专业特色不明显,使得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和独特性。

(3)课程平台设置有待优化:按照国家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划原则以及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工程技术类、管理类、法规类以及经济类[4],其中又以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两个方面的课程为主,核心课程应当包括工程经济、工程估价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法规。而笔者在对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办学现状调查分析发现,虽然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下列三个专业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但是,由于该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土木工程技术类,而对于管理类、经济类及法规类课程设置较少,课程平台设置亟待优化。

(4)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科班出身专任教师: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对于全国所有高校来说都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于1998年更名而来,各大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教师基本上也都是由从事上述工程技术、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专业方向的老师转变而来。而根据上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复合应用型目标定位,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老师也应该是能够在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与实践管理等方面胜任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因此,目前来说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还不尽合理。而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更为明显,教师年轻化现象十分突出,且其职称偏低,多数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5)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第二课堂急需开设: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我国1998年才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设置和开展真正对口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参加上述类型的一些竞赛类活动,一般都依附于土木工程或力学专业开展。因此,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类似于科技竞赛类活动的第二课堂急需开设。

4 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措施

基于上述对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以往办学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向国内同行院校和工程管理专业名牌院校的调研学习,同时开展该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工作的追踪调查等方式,从用人单位需求、我国高校办学现状、国外同类专业办学情况等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着重了解他们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及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关建议,在获得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第一手调研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从下列几个方面对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凸显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立足于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对该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进一步明确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重点,严格与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予以区别开来。基于表1、表2中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要求两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该校新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凸出该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针对性。

表1 工程管理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表2 工程管理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要求方面的区别

(2)进一步明确培养规格

①知识结构:根据上述表1中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下列知识结构: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学、文学以及艺术等学科的基本基础知识;具有相当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工程技术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工程管理所需的基本工具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了解建筑、规划、环境、电气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

②能力结构:根据上述表2中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下列能力结构:具有应用工程科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评价工程质量的能力、能够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并具有与相关专业人员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有预防和处理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③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根据上述表2中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下列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应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为人诚实且正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良好素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科学思维以及辩证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注重工程管理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

(3)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平台:针对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安排比例较大,而管理类、法规类以及经济类课程设置比例偏小的问题,根据表1、表2中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现有办学资源以及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对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以及法规类四大平台课程的学时分配及学分所占比例进行重新优化设置,其中修订前后的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修订前后四大平台课程在总学时(学分)中所占比例分布

(4)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的设置:根据上述表1中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建立形成一套系统的适用于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入学开始的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及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软件的计算机实习及其应用——毕业实习(论文)”。并积极参与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研讨会,努力探索和强化工程管理专业第二课堂的设置。

5 该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特色的构建

鉴于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无行业依托背景、缺乏学科专业特色的劣势,新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遵循教育部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该校的历史办学传统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优势,注重学科专业特色的建构和凝练,进一步凸显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为:①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基于土木工程技术的管理型学科,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于一体,因此,该校新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要求毕业生在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工程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将进一步拓宽学生在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拓展其专业发展空间。②强化实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集管理科学、工程技术、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等多门类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其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予以掌握,同时还非常注重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该校新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在教学中把实务能力的培养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

6 结 语

作为该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及专业特色的构建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修订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条件,更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顺应社会的用人需求和工程建设领域的动态发展,对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及时的修订完善,以更好的引领和指导该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学科专业特色,凸显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竞争力。

[1]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6):43-45.

[2]牟玲玲,杨占昌.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4):114-116.

[3]郭树荣.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43-46.

[4]王月明,杨莉琼.精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J].四川建筑,2008,28(2):5-7.

(责任编校:何俊华)

G64

A

1673-2219(2015)05-0100-04

2015-01-20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陆仁强(1983-),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复杂系统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价及应急预案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方案工程
烂脸了急救方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子午工程
工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