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10-25张小虎
张小虎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35)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小虎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35)
主要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目前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和零部件售后服务体系,为汽车整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同时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建议,概括为:“根、本、点”,即以培育本土中小企业为 “根”、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 “本”、以提高研发设计能力为 “点”。最后,提出了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具体对策建议。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0 引言
汽车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从上游来看,带动了钢铁、机械、橡胶、金属、石化、电子、纺织等几个大的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从下游来看,带动了金融、服务业包括像一些租赁、培训维修等产业。汽车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挺进,是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行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差距较大。汽车零部件强,汽车产业才能强,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零部件产业水平的竞争,因此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技术,也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竞争力强的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是我国汽车产业的软肋,我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发展中受到很大限制。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是指机动车辆及其车身的各种零配件的制造。一般来讲,汽车零部件按照功能可细分为图1所示的七大系统。
汽车发动机系统包括气缸及配件、滤清器及配件、风扇、曲轴、增压器、飞轮、凸轮轴、活塞和连杆、进排气系统零部件、化油器及配件、油箱及油管等。汽车传动系统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分动器等。行驶系统包括车桥、轮毂、轮胎、车架等。汽车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操纵系统、转向传动装置、转向器等。汽车制动系统包括制动鼓,制动盘、缓速器、ABS系统等。汽车电子系统包括发电机、起动机、空气调节系统、车载影音装置、车载导航/通信装置、点火系统、车灯等。汽车车身附件包括玻璃、保险杠、车门、门锁等。
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1)汽车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显示(图2):2014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 44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972万辆),比2013年增长12.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2 584万辆,增长15.5%;民用轿车保有量8 307万辆,增长16.6%,其中私人轿车7 590万辆,增长18.4%;。扣除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2014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 475万辆,千人保有量首次超过百辆,达到105.83辆/千人;2015年1—5月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2.1%,其中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6.4%,商用车已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2014年以来汽车销量增幅一直处于下降通道。预计2015年全年汽车行业销量增长4%左右。
(2)中国汽车零部件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
在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中,汽车零部件价值就已占总价值链的50%以上。而拉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内配套市场、售后市场和出口市场中,尤以配套市场为最主要的贡献因素。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迅速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千讯咨询所做的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2]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6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5%,见图3。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规模迅速壮大,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多年来国内许多零部件企业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艰辛努力,有了可贵的积累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中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和零部件售后服务体系,为汽车整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我国目前拥有零部件制造企业18 000余家,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拥有部分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产品和企业,如拥有潍柴动力、中信戴卡、湘火炬、万向集团、福耀玻璃、辽源均胜电子等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国形成了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3]。这些伴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起来的零部件企业中,很多是从手工作坊起步,有的是地处偏远的 “三线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它们遭遇过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阵痛、技术改造的艰难、缺少资金的困窘,宏观经济的风云变化、产品升级的压力和市场的低谷,坚持走到今天,有的成为产值百亿级的企业,有的成为细分市场的佼佼者,有的成为多元业务齐头并进的零部件集团,有的跨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的零部件供应商……它们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从弱小到强大,经历过市场“井喷”、“爆发式增长”的辉煌,也数次承受过产业结构转型、市场调整的考验,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的推动力量和产业发展强大的脊梁。
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特点
从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3个特点:
(1)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汽车产销量的上升刺激了零部件需求的增长。“保有量+车龄”双轮驱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需求高速增长。汽车保有量近8年来保持15%的年复合增速,我国汽车保有量未来增长空间很大。截至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54亿辆,初步估算2015、2016、2020保有量将分别达1.71、1.88、2.55亿辆。横向比较,我国汽车保有量与销量之比为6.56,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全球平均水平(14左右);我国汽车每千人保有量为113,远低于汽车产业成熟国家美国(801)、日本(597)和韩国(388)。据此估算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稳定水平将在4亿~5亿辆间。若汽车保有量与销量之比达到全球平均水平,汽车销量稳定在3 500辆,保有量将达到4.9亿辆;若每千人保有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300辆,则保有量将达4.11亿辆[3]。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来看,我国汽车保有量仍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制造业整体能力及上游相关产业能力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再加上国际上汽车产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策略、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由此推断,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2)产业集群式发展和产业聚集区已形成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群发展愈加明显,这是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健康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以集群优势来提高竞争力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伴随着整车企业一起发展,已经形成了六大专业化生产集群。它们分别是:东北汽车产业集群、环渤海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西南汽车产业集群、中部汽车产业集群、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4]。这些产业集群多是以整车厂为依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个产业集群都有自己的核心企业及配套的相关产业。除以整车厂为依托发展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外,我国还有一大批活跃在汽车后市场和出口市场的零部件产业,它们都是当地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拥有区域规模大生产的特点,并形成了区域范围内的零部件产业集群,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口碑,这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江浙一带,山东、河北、河南,福建、安徽这些区域都是活跃在汽车后市场和出口市场的区域规模大生产零部件产业集群的代表。尽管业内外不少人批判产业集群 “过热”,但是无法否认集群生产与分散生产相比,至少有下列好处:使分工更精细、更专业化、更容易实现规模化,使信息更集中、更快捷,技术创新节奏更快、物流更容易组织,更容易获得政府优惠政策。应该说,零部件产业集群式发展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相对较少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5]。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使企业持续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例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具有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90%的零部件企业产品集中于中低端。在核心技术零部件领域,如汽车电子、发动机电喷系统、涡轮增压器、变速器电磁阀、等速传动轴等,基本上被国外先进厂家垄断。在发动机管理系统(包括电喷)、ABS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高达95%和90%以上。当前,我国零部件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致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成本及资源成本,不掌握高端产品技术,缺乏研发能力。调查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跨国公司5%的平均水平。由于研发水平低,也没有形成品牌,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的产品生产,导致国内零部件企业市场失位、失声,易受整车企业左右。
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各级政府的重视
在过去,相比整车行业,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缺少政策扶持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今,汽车零部件产业广阔的发展市场前景已引起了国内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已有不少地方相继出台一些支持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的见诸于文件,有的见诸行动,已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随着各地之间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相信未来各地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强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2)汽车零部件的全球化采购模式将为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厂商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汽车零部件的全球化采购模式为我国零部件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特别是中、低档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价格优势,因此汽车零部件出口前景良好。近年来到我国采购汽车零部件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
(3)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加快在中国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
除了在中国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外,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以此来最大程度地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并将其演化为全球制造基地。这些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加速扩张已呈现了鲜明的特征。如韩国万都生产的转向系统,美国铁姆肯生产的轴承,德国雷贝斯托生产的离合器摩擦片等等。这些产品大多数为世界汽车巨头配套,生产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并占据着国际市场相当的份额。据统计: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8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达到近1 200家,使得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升级[6]。外资进入争夺市场必然将引发新一轮竞争。由首选独资转为合资、在中国建立区域研发中心、加大在华采购力度,零部件产业的外资“异动”对产业发展显然是利好消息。不过,也应看到,这些旨在通过本地化提升外资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举措,也给本土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行业洗牌加速产业升级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和研发能力薄弱,虽然在出口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水平不高,加上技术水平的提升又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积累过程。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仅依靠低利润的产品很难维持生存。产业升级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内部结构演变的自然规律,也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由之路。
(5)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技术进步始终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中国市场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全球零部件公司都在加大在中国市场研发的投入,国内本土零部件企业也在加大技术投入的同时加大跨国并购,并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到国内,中国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地区,本土零部件公司也在中国汽车零部件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汽车零部件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属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汽车零部件越来越多。例如精密多工位级进汽车零部件、轿车大型复杂覆盖件冲压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汽车内饰件浇注汽车零部件、高强度板热压成型汽车零部件等。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被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少数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全球化,参与全球采购,但生产规模远不及世界顶级跨国公司。201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额前10名企业销售额总和仅相当于德国博世销售额的2/3左右(见图4)。
2014年,博世集团以649.61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列世界500强榜单第150名,但其汽车业务位列全球零部件供应商榜首。接下来,大陆集团和电装公司分别以437亿美元和409亿美元位列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第二名和第三名。但中国零部件企业则在世界500强榜单面前 “全军覆没”。而在近期由 《汽车制造》出炉的 “2015世界百强汽车供应商”排名中,博世以443亿美元位列榜首。其中,在这份汽车供应商榜单里,上榜日系企业占三成,其余则被欧美等国家瓜分,中国零部件企业表现差强人意。唯一可圈可点的是潍柴动力,它以115亿美元位列第25名。但这个数字距离 《财富》世界500强的销售门槛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 《财富》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提高至237.2亿美元。在与世界一流整车企业的合作、联盟等战略布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与国外先进零部件企业的差距更大。即使在中国本土,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布局也比中国企业思虑深远。显然,相比整车企业而言,如何让中国零部件体系迎头赶上,这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7]。
目前国内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基本仅局限于轮毂、刹车片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而技术含量和利润较高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配件,国内企业基本还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中国的整零关系不利于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中国,相对于整车而言,零部件是弱势群体。由于整车企业中合资、外资整车企业实力较强,本土整车企业势力较弱,导致零部件配套有被整车合资企业掌控的危险。整车合资企业里中方不掌握核心技术、缺少话语权等劣势,自然形成整车合资企业外方优先选择配套供应商的局面。长期以来,整车厂商以自己为核心,不重视供应商的声音和诉求,这是矛盾的关键所在。
(2)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实力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本土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前瞻性、有效的产品规划;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业务决策评审;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的跨部门协作困难;不规范、不一致、接力式/串行的产品开发流程;项目管理能力薄弱;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未分离,缺乏技术研发体系;缺乏CBB(共用构建模块),缺乏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由于缺乏周边部门的锻炼及轮换机制,职能化组织带来的横向责权缺失,对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不力;缺乏有效的研发考评与激励机制。
(3)零部件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
大多数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到位,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在战略制定、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全面质量管理、6σ、6S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5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作者提出如下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战略思路——概括为:“根、本、点”,即以培育本土中小企业为 “根”、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 “本”、以提高研发设计能力为 “点”。国内的外资或中外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部分属于外资在中国的生产车间,不具备核心技术研发功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一大批本土企业的发展,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 “根”。目前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比较粗放、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要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然需要提升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管理水平,强化产业之 “本”。提高研发设计能力,强化产品可靠性的提升,将成为产业升级转型调整的切入 “点”。
5.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具体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作者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具体措施建议:
5.2.1政府层面对策建议
(1)构建以零部件技术带动整车升级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也将通过设立汽车关键零部件培育专项基金,来支持中国品牌零部件的发展。
(2)相关协会等中间组织则可以发挥行业协调人的作用,基于资本纽带形式组成整零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可以包括国内主要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在组织发展中不仅需要形成利益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还可以用一些考核协同关系的手段来鞭策和促进整零关系发展。具体到细则上,可以通过科技资金举荐、政府采购推选、企业扩展项目协同等来促进形成适合中国发展模式的整零关系。
(3)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整合多方资源,突破关键技术问题,以及融合全球配套,加强国际合作的问题。
(4)以新能源为突破口,抓住汽车零部件新的发展机会,以缩短我国汽车零部件与汽车强国的技术差距。
(5)规范和加强汽车零部件前市场和后市场的公平竞争,只有促进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培育良好的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氛围。
5.2.2企业层面对策建议
(1)导入先进的研发工具及技术,提升机械、电子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能力提升方面:采用工业设计(ID)、人机界面设计(HMI)以提升产品外观造型的创新性和产品的易用性;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系统、CATIA设计开发平台等先进设计工具,进行产品的运动仿真和干涉分析。电子设计能力提升方面:采用先进PCB设计工具,应用PCB设计仿真技术;建设软件设计平台供交叉/重复使用,采用人机界面设计(HMI)进行软件设计。测试能力提升方面:完善能力,能全面进行材料测试、产品性能测试及可靠性测试;加强汽车检测技术和标准的研究。项目管理能力提升方面:采用目前国际主流的产品开发模式集成产品开发体系(IPD);建立产品设计指引,进行公差设计、图纸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运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或PLM做好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文档、数据管理[8]。
(2)加强技术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对研发技术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如MOST相关的培训;建议开展如下培训:软件操作、设计指导、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公差设计、图纸标准与规范的培训。
(3)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机构合作进行项目研发,强化开发技能
通过与有经验的国内外专业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尽快掌握前沿技术、加快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总成的研究开发。
(4)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降低内部运行成本
①战略管理
建立系统的战略规划流程,让更多的中高层人员参与公司的战略规划过程。建立注重实效的KPI策划和跟进机制。必须明确KPI的确定和分解是以能否有助于达成公司的发展目标为依据,而对KPI的跟进亦不要停留在数据的汇总上,深入的差距分析和持续的改善行动更为重要。
②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岗位能力提升机制,逐步提升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支持企业后续的良性发展。建立多技能员工培育机制以配合企业的发展。改进现有的培训策划方法,增强培训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③质量管理
全面推行企业持续改进工作(如6σ改善和QCC等),完善推动改善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客户意见收集和分析机制,并应用于产品质量改良上。全面推行8D改善方法,追求解决问题的成效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④生产现场管理
在制造领域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提升制造水平。运用精益生产等先进改善工具,以改善生产线平衡、减少员工/设备等待等不必要的浪费,整体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推行车间现场定置管理,以有效管理物料、半成品和工具等的存放和使用。运用目视管理法,以提升车间现场管理的效率
(5)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与上下游行业先锋建立策略伙伴关系,进行科研合作,掌握核心技术要素;与供货商发展供方互利的关系,成为合作伙伴,有助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
尽管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面临着从中低端产品领域向中高端产品领域转型升级的压力,但相信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完全有能力变压力为动力,实现新的跨越。
【1】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2015年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中期策略报告[EB/OL].[2015-06-23].http://stock.pingan.com/new/info/index.shtml.
【2】千讯咨询.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需求旺盛[EB/OL].[2015-06-25].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625/13797406_0.shtml.
【3】长江证券.汽车后市场专题报告二.[EB/OL].[2015-01-03]. http://www.95579.com/.
【4】杨宇昕.从产业链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战略[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4.
【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40-141.
【6】盖世汽车网.2012—2016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EB/OL]. [2011-06-02].http://i.gasgoo.com/.
【7】新浪网.中国汽车产业困局待解[EB/OL].http://auto.sina.com. cn/z/zglbjkj/.
【8】王蕴翠,张小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2):29-31.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Auto Parts Industry
ZHANG Xiaohu
(Guangzhou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Guangdong 510535,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parts industry was analyzed.China's auto parts industry had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eat progress.At present,relatively complete auto parts supply system and after sales service system were established in China,providing a strong support for China's auto industry.At the same time,the characteristics,trends and problems of China auto parts industry were analyzed,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China's auto pa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Finally,specific suggestions to be taken by governments and companies were given.
China auto parts industry;Development status;Strategy
2015-08-06
张小虎(1984—),男,经济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资本运作。E-mail:saint8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