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俊:理想的中学正在热启动

2015-10-24张斯絮

作文·初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室学校老师

张斯絮

近几年,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田俊每次带队赴北大、清华招聘人才,他都现身说法,自豪地宣称:“来十一学校,改变世界以我们的方式。”在这所不同寻常的中学里,你能以怎样的方式革新教育,甚至改变世界?且听田俊细细道来。

成绩vs成功vs成才

小雪(化名)从小就是听话的好学生。但自从开始上高中,她的世界似乎变了——“为什么我像从前一样努力,却总也拿不到期望的成绩?”小雪不明白,因此每次拿到成绩,就要流一次眼泪,对自己失望一些。

田俊:针对这个学生,我希望帮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不是只能以学习好坏来衡量自己成不成功?学生会这么想:唉呀,我考试没考好,我是差生了,老师都不愿搭理我了。但我会告诉她:没有什么大不了!即便成绩一般,你也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这个成绩与将来的成就之间,一定不是绝对的关系。

《中国青年》:我们总爱以学习成绩、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优秀与否,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成才观。

田俊:是的。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好心态上的问题,第二再去帮她客观定位,如何更加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这一类孩子,虽然在初中阶段从分数上看是比较优秀的,但在学习方式上,他们习惯于听、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消化。可以过几天把他叫过来,让他来讲一讲题目——如果真的理解了,讲出来就是有逻辑的,如果他跳过了某一个步骤,你可以启发、引导式地询问——通过这种方式帮他自我检查学习是否到位,也让他悟到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学会”。

过了一段时间成绩有所起色之后,再找到这个学生,我会笑笑:还是有进展的吧。让她明白,曾经认为像天塌下来的事情,也许只是成长中的一个小插曲。

《中国青年》: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同样也非常关注学生的性格、心理、心态。

田俊:这实际上是十一学校与其他学校一个最传统的区别。我们认为,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价值绝对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教授一种思维方式,以及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他成长的影响。

教育是一个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事情。只有你对人的发展历程,人性的方方面面有更多更深的理解,才可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如果你是偏执的,成天和学生较着劲,那完蛋了,一定压力山大。

让课堂走出教育家

2013年,科学网上一篇老专家的博文激起了不小的社会波澜。年过六旬的中科院导师程代展悉心栽培的“数学界明日之星”,竟在攻读博士的最后半年决定放弃科研,毕业后去十一学校任教。

《中国青年》:目前十一学校已经吸纳了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耶鲁等名校的70多位博士来校任教,你认为十一为什么能不断吸引到这么多青年人才?

田俊:这些年带队去北大清华招聘,我很少谈我们的待遇怎么好。我更多在讲我们的愿景、使命,以及十一正在做的事。在组织设置上,我们有个特殊的地方——“教育家书院”,终极的愿景是,帮助身处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经历的老师成为从课堂走出来的教育家。

十一学校的理科课程是分层教学的。我们有一帮名校的博士生在负责数学Ⅳ、数学Ⅴ的研发,他们会和学校里最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待在一起,校方也会为他们成立专门的研究室。比如去年,学科带头人于凤军让年轻的新老师赵寅来编写数学Ⅳ的初稿,常常一到晚上,就看见这个小团队的几个人聚在一起,他们会字斟句酌地去讨论、研究,这种氛围是非常吸引人的。

《中国青年》:通过你的经历,刚过30岁就当上副校长,可以看出十一学校敢于给年轻人机会。

田俊:十一的机制非常灵活。刚来一年的博士,我们就把整个科学馆入馆的事情全权交给他;刚来半年的老师,我们就请他主持教育年会并做主旨发言。

因为大家共同的想法就是把事情做好,所以不必论资排辈,谁有想法,谁有能力,就给谁平台。

让每一个学生自然成长

在听说十一学校之前,恐怕你很难想象怎样一种育人模式可以“不唯高考,赢得高考”。

没有行政班,也没有班主任,没有固定的课程表,也没有固定的教室。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有: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学生有权申请不做作业,教师甚至有权“弹劾校长”——当你身临其境,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人脸上都兴致勃勃,快乐洋溢。

2014年,全国教育界刮起了一场“选课走班”的改革风暴,但在“始作俑者”十一学校看来,他们不过是把“学生第一”落到实处。

《中国青年》:十一学校是从什么时候起推行“选课走班”的?

田俊:2010年,最初是整体走班。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在同一间教室里语文、数学、物理老师“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在整体走班之后,同学们就是上什么课去什么教室。比如上语文的鲁迅专题课,一进门你就能看到浓郁的氛围,教室里布置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报、书籍,课堂讨论到什么大家可以马上动手去翻阅。走进我们的生物教室,你会感受到里面的生机盎然,有学生认养的绿植、小白鼠,显微镜下面有切片。这样的教室综合了阅览室、实验室、自习室等若干功能,使学科的资源能让学生们触手可及。

《中国青年》:推动这样大的改革,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发生一些阵痛?

田俊:在管理细节上确实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真正需要去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前班主任承担的角色很多。他像警察,学生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也像保姆,今天收学费明天收作业,什么都替学生管着。有人担心,一旦没了他,学生是不是该“放羊”了?事实上并没有。

开学时我们会发一个“入学须知”,告诉同学们怎么缴费怎么领书,然后大家就一步一步地该干吗干吗。其实学习也好,成长也罢,真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总要走向社会,必须学着对自己负责。

我们希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能够独立的个体,也希望在不同的教学班里大家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最近我们就在研究“走班选课”制度下的集体荣誉感。

《中国青年》:“走班选课”制度下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实现?

田俊:完全可以实现。因为学生在没有课的时间里会选择一些教室进行自习,你会发现有一些教室的氛围特别好。在物理教室316,汇集了一波热爱物理的同学,有人在学物理竞赛,有人在自修大学课程,一走进去就会看到他们都在埋头做着自己的事,课间很多学生在研讨。去年高一下学期的时候,他们还给自己拍了一个短片,叫做《316的故事》。

一旦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少了一些行政化,少了一些集体主义的裹挟,学生们的成长就会越来越自然,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自由呼吸。

《中国青年》:教育也变得越来越真实。

田俊:十一的学生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他进入高校以后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会瞎迷茫。我们不断激励学生生长自己的想法,不要被功利性的现实限制。我们开设了75门职业考察课程,包括律师、记者、财务、编导、运动员,等等。学生自行报名,学校会安排在某一个周末带领大家去专业的办公场所,请专业人士讲解,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当“云校”打破学校的围墙

十一学校的“云校”建设已经“热启动”,田俊相信,学生距离理想中的学校将越来越近。

《中国青年》:可以看到,十一学校是允许手机、iPad进入课堂的。

田俊:我们在学校里开放无线上网,从去年开始开放移动设备进教室。有时在课堂上,老师也会请同学去搜索一个问题,甚至用APP去解决一个问题。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去理解,我们不是要培养像我们这样的人,而是要培养20年后社会需要的主流人才。

《中国青年》:看得出,我们的教学也体现了与时俱进。

田俊:在这个移动互联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书本早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不夸张地说,学校的围墙已经不在了。在这个背景下,学校面临着一个转型,如何将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云端学校会帮助建立新的教与学方式。这样的转型逼着老师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逼着我们去更加深入地思考学校的价值,逼着我们不断去回归教育的本质。但这同时也是机遇,让我们以新的方式,改变世界。

(摘自《中国青年》2015年第10期,有删改)

猜你喜欢

教室学校老师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学校推介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