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生老于头笔下的文学波澜

2015-10-23周其伦

翠苑 2015年5期
关键词:百花洲小说作品医生

在江西省大型文学双月刊《百花洲》2015年的第3期上,我饶有兴味地读到了该刊浓墨重彩推出的江苏常州作家老于头一组小说《我有病》,很是让我刮目相看。老于头的这组小说是由《我有病》《这个男人的一生啊》《名分》《导尿》等4个短篇构成,其结构之明快、语调之舒朗、视野之宽阔都是我以前在阅读同类小说作品时比较少见到的,自然就引起了我对老于头这位业余作者的倾情关注。

我和老于头在网络上的互动说起来也有些日子了,我记得我还是在《延河》2013年的第10期上读到过他的一篇小说《伯父死过几回》,随后就很随性地在我微博的“刊评”上给予了点评,很快他就反馈了对我点评的赞许。但总的来讲,这位作者的小说作品不是太多,或者是因为我能够读到的不算多,因此我对他的创作情况就一直没有来得及去系统梳理,当我这次在《百花洲》上读到了他的《我有病》这组小说时,我觉得到了应该为老于头的小说创作写点什么了。这里我特别想从作者的业余创作经历中与大家一起去分享一个医务工作者笔下的文学波澜,权且算是对他多年文学历程的一个粗浅梳理。

这几年我的文学阅读视野是比较宽阔的,尤其是我对于当下小说的阅读和品评多多少少还有些感悟。全国有多家文学刊物都和我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再加上各地作家们不时寄给我的作品集,海量的阅读使得我对眼下小说创作整体的态势,以及许多作者在各自的创作中形成的风格和特点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因此我在微博上点评这些小说作品的时候,就多了一份难得的自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在新浪微博上的微型“刊评”一直以来都受到大家关注,很多的作者都愿意通过这个途径和我交流。在这些作者中,老于头也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位。

我注意到,每个作者被我关注,肯定首先都是因为他们的小说作品,我对老于头的关注,最初也是因为他的作品。随着我和他在网上互动多了,渐渐地我知道了他的职业。他是江苏常州的一位业余作者,而本职工作却是一名不苟言笑的医务工作者。按常理,从事如此繁忙而琐碎工作的人,很少有喜欢文学写作的。因为这种活动费力费时还费事,看似比较虚,更多的需要依靠个人生活积累和想象来支撑。当我知道爱好文学的老于头是医生,文学创作仅仅是他的一种业余爱好,说实话,在第一时间里我是比较好奇的。

于是我便四处去踅摸他的创作踪迹,这么一倒腾还真是吓了我一跳。大学时学医的老于头,养生糊口的职业自然就成了医生,生命之重的命题是谁也不敢视为儿戏的,所以他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但老于头的内心深处,时刻有文学的思潮涌动,他依然坚持着把文学爱好的梦想放置在了心中最为神圣的地方,而且多年始终不渝,这就比较难得了。学习写作多年,200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地的《洮湖》(内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八院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了2004年,他的短篇小说《我叫小欢》正式登上了常州地区的文学刊物《翠苑》,这就为他步入文坛,坚定地走上业余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基础。经过10多年的艰难跋涉,他的作品天女散花般散见于《山花》B版、《天涯》《雨花》《青春》《长江文艺》等众多文学刊物,其中《老夏》《姚鸿喜》《许信忠医生》《玉成》等几篇作品还在文学界和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些都为他的小说今天能够以集束式面目呈现在《百花洲》上提供了可靠的品质保证。

老于头是学医的,日常工作也是医生,这个职业也就是我们过去曾经亲切地称呼为白衣天使的人群。当然心中很少有人再去把医生赞颂为白衣天使了,这些元素我们明白,老于头也心知肚明。他创作的多数小说作品也离不开这样一个矛盾交集、情感丰富、故事多多的艺术场域,但最为让我振奋的是,作者站在医疗范畴的角度,却绝不仅仅限于范畴的本身,他也写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甚至纠结,但他笔下更多的展现却是医生的目光所及和与其相关人士的心路历程。这样就极大地扩充了这个艺术场域的外延,使得今天我们去面对他刻画的人物、他描写的意境、他讲述的故事就多了一份隐隐的期待,我们期待老于头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研读过他的几篇作品,真没有让我们失望。

我还是以今年《百花洲》第3期刊发的小说《我有病》为例吧,我不敢说这一组小说都短小精悍、张力十足,但我的确可以说这里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各自的解读路径,读来韵味悠长。

《我有病》是首篇,也是这一组小说作品组合名,小说由一个女患者“她”和医生“我”来谋篇布局,全篇都是由两者的对话构成。作品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去讲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反复纠缠的故事,寥寥数语的刻画就把医患关系最为隔膜那一块淋漓尽致地袒露无遗,“她”和“我”之间言不由衷的对话特别鲜活地表现出一种鲜活的无奈,真实地反映出当下大量存在的一种特别不正常的医患关系,还善意地讽刺了人们稍有病痛就匆忙赶去大医院执着就诊的现实,同时也让读者感到很沉重。至于“她”为何执着就诊,为何要强调自己有病,“她”的生活和情感有过怎样的熬煎和折磨,作者不言不等于我们可以去回避,而这恰恰正是作者留给读者去思考的余地,所以这篇小说别有况味。

《这个男人的一生啊》,粗看名字“感叹得”不太像是一篇小说的篇名,但读后却很有趣味。作者在此篇作品中,更为形象地描写了医生接触到的患者黄贵卿的一些内心感触,妙的是作者精到地从黄贵卿三次住院的记录入笔,把原本医院里那些呆板僵硬的文字记录赋予了社会元素的活色生香。作者仅仅是通过单调记录中的三言两语,就惟妙惟肖地讲述着生活的诡异多变与无奈。有趣的是,作品还温情地架构了那双情趣多多的虎头棉布拖鞋,来延展这个作品的文学意象,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读完这篇,由不得我不暗自思忖: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博弈也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小说看似写黄贵卿,感叹着他的一生,但明眼的读者一定会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名分》的情节设置就更为巧妙了,作者不再以医生的面目出现,而是转换了叙述主体,仅仅把医院的病床拿来作为承载一个故事的由头,作品为我们讲述的事件却是医生在社会生活中看到的和听到的,作品里还充分地运用了两个主人公,内心激烈对白的火拼等情景再现方式来丰富主题和内涵,而这些人物间表面的虚应客套在你来我往的表述中,就显得非常真实。结尾时小王的那句“我不想死”,可谓石破天惊,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随想,读者肯定会追问下去,谁想叫她死,为何要她死呢?我觉得说到底这才是作者要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导尿》在表现手法上有些魔幻色彩,我觉得作者用这种方式来反映医疗的现状还是多少有点残酷。不过回过头去想,好像也不算什么,顶多是把我们生活里面诸多类似场景上罩着的那一层温和的面纱撕开罢了。作品虚构了一场梦魇般的经历,来讲述医院挖空心思在病人身上找钱的故事。故事的内涵和外延我们都不去说它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控制的语调非常俏皮而且冷峻,他把医院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依稀出现的种种幻象,和我们当下所能够感知到的社会现实无缝地对接起来,这就有了举一反三的意义。我觉得作者似乎还想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中间的很多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

4篇小说读下来,可谓一气呵成,张弛有度,起码是让我对老于头的创作才情有了新的认知。社会变革到了今天,每个人的世风、观念、操守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调查,现在的医生和教师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反复诟病,多有责难的群体,各地的医患纠纷屡屡发生,闹出人命案的事件也不在少数。面对此情此景,可以说任何一个由责任心的人都会感到痛心和震惊,何况作者。我和老于头的生活场域大致相当,尽管我不是医生,但我身边的医疗工作者也不少。因此我每次在阅读这类描写医疗界文学作品的时候,我都非常有现场亲历感。所以,我特别能够感受到老于头在写这些作品时内心涌动的思绪和情感涟漪。(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04页)我们肯定不能提倡医患纠纷的蔓延,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蝶变带给每个普通人的困惑。当大家都蜂拥着追名逐利的时候,你要让医生和教师安于清贫,洁身自好,我觉得这纯粹就是痴人说梦。坦率讲,我是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密钥,我估计老于头也没有,但这并不妨碍像他这样有胆识、有责任心的作者去思考,去呐喊,去校正。当我读完老于头的这组小说作品后,我觉得我这样的思考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作者这里的“我有病”,到底是说谁有病呢,我们不知道。而反过来问,我们谁又敢说自己一定就没有病呢?恐怕没有人敢说。

把老于头的《我有病》这一组小说解读到这个地步,是不是显得有些沉重了,我觉得不然,文学的功能就是如此。我们不能去粉饰太平,那还真不是一个由良知的作者应该做的。而老于头既是医生,同时也是有些成就的作者,他自然明白自己写作的良苦用心,所以这才是最让我欣慰的地方。老于头比我小了10来岁,从我们那一辈人成长的观念上讲,都自然而然地留有我们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我能够对他文字里面所漫漶出来的那种情绪感同身受。

我注意到老于头在一篇文章中自白:“由爱好发端的写作,怎么写和写什么,一直左右互搏,缠绕初始。我没有严格意义的答案,可以让生活自己回答。真实需要我们有勇气、责任和担当,去由外而内地深挖;真诚需要我们真心、诚意、坦荡,由内而外地表达,这样的一个有外而内和由内而外,正是一个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艺术而忠实的最好诠释,灵肉交融。”

你看,说得多好啊,仅是业余爱好文学创作的老于头,数10年笔耕不辍。不能说他在文学艺术上已经取得了多高的艺术成就,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前面的路天高地阔,到达理想的彼岸将不会太遥远。

作者简介:

周其伦,作家、评论家,近年来有文学评论、中短篇小说见诸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莽原》《黄河文学》《湖南文学》《满族文学》《辽河》等多家报刊。

猜你喜欢

百花洲小说作品医生
最美医生
寄秋声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悲剧意味分析
聚焦“特色”,定点突破——新课标教材小说作品教学札记
走进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