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香浮动红梅阁

2015-10-23修林

翠苑 2015年5期
关键词:红梅梅花

修林

整修一新的红梅公园,有许多创意,其中就是以红梅阁为中心,一条小河环绕,周边新种了不少梅花。虽不及南京东郊梅花山“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但“红梅春晓”总算有些名副其实了,让市民不需远行就能与梅花亲密接触,实是一件好事。

说起这“红梅春晓”,是红梅公园一景,也还是有些来头的,虽说不是名闻遐迩,也算的是家喻户晓。还是先来看看历史,红梅阁是一座双层重檐的清代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末,最早是一处寺院,因其梅花环绕而得名。据说红梅阁曾经香烟轻袅,竹梅成荫,尤其是红梅盛开季节,更是绚丽清艳,宛如一片霓云,堪称"拟仙都之仿佛",文人墨客相聚于此,赏梅作诗,好不热闹。宋代还曾把此地作为贡士试院,在梅花缤纷中考试,倒也诗情画意,颇能激发学子灵感。后来道家也相中了,传说号称紫阳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张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炼,恐怕这仅仅是传说,很不靠谱,但梅花有骨,道家修身,倒也默契。年年梅花开,岁岁人不同,战火无情,红梅阁几经风雨;梅花有意,依旧花开花落,在每年二至三月间,千树梅花争香吐艳,为常州带来一年中第一抹艳丽。时光流转到清代,梅花也很昌盛。常州籍大学者、清代著名学者赵翼经常去赏梅,还情不自禁写下“出阁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的诗句。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红梅阁记》碑文中有云:“北窗洞启,碧后翠竹间红梅在焉。花如降雪,香沁心脾,耆奇者遐想仙踪,往往低徊之不欲去。”可见,梅花不败。就是到了20世纪初,还是依旧梅花香。作为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小时候常常跑到红梅阁读书、玩耍,对这些红梅流连忘返,还意气风发用“铁梅”“梅影山人”作为笔名,自然也留下了相关诗句:“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一处红梅,千年情怀,缠绕了多少人的梦。

但我没有他们的福气,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常州,年年几趟红梅公园,也就稀稀疏疏几株梅花,哪有古人笔下的影子。

留存千年的梅花呢?面对千年的刀光剑影,英姿飒爽,为何经不住几十年的凄风苦雨,纷纷香消玉损?

尽管还有“婀娜拔香拂酒壶,惟有春风独自扶”的樱花婀娜多姿,樱花伤神,我去红梅公园的次数渐渐少了。留在古诗词中的梅花,她们不论站在哪里,哪里都会有缤纷的花朵与掩不住的的幽香。清秀的梅花,粉脸浅笑,娇嫩含羞,风情万千,一如清丽的佳人顾盼生姿、脉脉传情,常常推开我心灵之窗,浅酌低吟,在不经意间搅乱丝丝缕缕的挂牵……

好在红梅公园去了围墙,也去了红梅阁几乎无梅的缺陷,挖地为渠,水绕梅阁,依地种梅,沿堤栽花,梅映清影,把那断断续续的旧梦重温,于是“红梅春晓”不再残缺,关于梅花的记忆也从此成为我与梅花有个约会。

今年的三月有点像怨妇,几乎天天阴雨绵绵、淅淅沥沥、日日“滴滴嗒嗒”,弄得人又冷又湿好心烦。时不时地飘扬起雪花儿来,时雨时雪,或者是雨中夹雪、雪中有雨,霏霏洒洒,黏地成水,弄得心情湿漉漉的。好在今天意外放晴,虽说气温较低,吹面乍寒,却因阳光弥漫,心情如杨柳般飞扬。

正逢星期天,老天有眼,市民倾巢出动,踏春去,看梅去。我也不能免俗,携夫人,走进红梅阁,聊解相思苦。

我们从红梅阁正门进入。

宽阔的道路两旁,数株梅花亭亭玉立,如盛典中的礼仪,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情假意,孩子般,女儿般,美丽温柔,真诚热情,大方纯朴,笑盈盈的迎接每一位游人,就像迎接她们的家人。我们成了红地毯上的嘉宾,不由得绅士起来,急切的脚步也舒缓起来。唯有孩子,被团团红色逗得心花怒放,一路跑向远处的梅花林。放眼望去,好一派梅花的世界,青褐色的树枝依旧沉睡,常绿的树叶老态龙钟,早醒的杨柳惺忪朦胧,河水还冬眠未醒,而刚刚经历风雨,经历寒冷的梅花在萎靡不振的阳光下,显得那般神清气爽,那般娇媚动人,那般热情洋溢,红红火火的燃烧我们尘封的心,冰冷的心,干涸的心,潮湿的心,仿佛有春水悄然在心底流淌,流淌着欢快的声音。

不免脚步急切起来……

站在红梅阁西边最大的一片红梅林面前,我与梅花零距离。近可观其态,闻其香,看其笑;伸手可牵其衣,揽其身,抚其发。说是最大,也不过方寸之间,数百株而已,其实东边还有一片梅花林,只是不及西边的大,也没有西边的密集,好像只有一种颜色。于是这片梅林就彰显出优势,梅花竞相开放,气势已成,红的似片片朝霞,白的粉妆玉琢,粉的娇艳欲滴,云蒸霞蔚,繁花似锦,一片暗香浮动,使人目不暇接,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仿佛到了女儿国,一样的肌肤,一样的红唇明眸,不一样的裙衫,个个倾国倾城,婀娜多姿,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心慌意乱,有些情不自禁,那瞬间竟一片空白。平常喜好诗词的我,多想神采飞扬的吟着一句句唐诗宋词,与姜夔和一段《暗香》和《疏影》,与周邦彦对一段《花犯》,或者与陆游来一段《卜算子》,可我竟想不起许许多多熟悉的乐章。穿越在梅树之间,偶一碰触枝干,花瓣自天飘降,轻歌曼舞,那是大唐芙蓉国,还是飞天的传说,似雪似花、非雪非花,“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花瓣落在我的身上,飞舞在我的眼前,暗香飘浮,沁人心脾,引得人流连忘返,似醉非醉。

轻轻拈起一瓣芬芳,放在唇边,感知这一亲芳泽的触感,却不料,一阵风过,芳香犹在,那瓣梅花却已消失了行迹……目尽梅影,亦真亦幻。置身梅林的簇拥之中,我只能微闭着眼,聆听梅花的呼吸,感知梅花的心跳,任那一股股淡淡的清香,沁脾透体。以花香清心,以花露洗尘,馥郁之气沁骨入魂,情融融,直觉得眼醉、心醉,感觉被这一片缤纷的梅花溶化了,溶为一瓣自己喜欢的梅花,溶为一片飘香的激情。

不仅是我,整片梅林人影憧憧,在花丛中微微晃动,我想他们也是一样的心境。孩子摆着不同的姿势,少女人面梅花相映,那些中年人恍惚青春焕发,老人们也不甘落后,一冬的阴霾因梅花消散一空。我也一个劲的给夫人按动快门,梅花年轻了所有人的心,快乐了所有人的心,陶醉了所有人的心,许多爱好者拿着非常专业的相机到处捕捉梅花的倩影,不同的人群,一样的心情。

千古梅花芳荫如此,今人又似她几许?

人面桃花,如此缠绵,连唐僧也难逃女儿国,何况我辈凡夫俗子,只有坠入丽人网了。倒是盛装待嫁的梅花,落落大方,绯红的脸庞流露出羞涩的甜蜜,温情脉脉的随着清风对语,盈盈微笑吐露着满身的芬芳。

说梅花是四君子,不如说四美人之一。

梅花初开,枝上无数花骨朵,圆圆的蕊,小蘑菇似的,扑闪着楚楚动人的眼睛,那是总把青梅嗅的豆蔻飞燕,一袭粉红风衣,何等清新纯洁;及至梅花吐艳,红如云霞,白似雪花,绿若翡翠,处处春潮涌动,处处顾盼流芳,眉目传情,那是醉酒翩翩的贵妃。待到一阵春雨寒风,落红无数,梅依枝头,情深意切,依依不舍,便是不忍离去,满面凄楚的昭君……

有人说,雪中梅别有情趣。

是呀,雪落大地,处处白茫茫一片,独梅花绽放,亮丽的红色,那是怎样的美丽灿烂,简直就是惊艳!还有游人稀少,空气除了清新还是清新,万物空灵,只有梅花和着雪花,直落在心底,湿漉漉的幽香沁人心肺,久久不散,那是10年的茅台,还是50年的女儿红?

记得是前两年,我曾冒着大雪,独自来红梅阁看梅,就像看一个故人。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只有几个梅花的痴情者小心翼翼的留下每一个动人心魂的瞬间。梅花和雪花就像两姊妹,自由自在的嬉戏细语,红梅托雪,雪映梅花,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雪,雪是天上的仙女,梅是人间的美神。你看那疏影横斜,樛曲万状的枝条上,串串粉绿色的花蕾,托出刚展开的火红晶莹的花朵,那舒展的花瓣,带着新鲜的浅笑,冰清玉洁,露出灼人的靓丽,在严寒雪风中灿烂着,那清丽袭人的馨香,甜甜的,淡淡的……让人不知到了天国,还是瑶池仙境。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雪一体,双剑合璧,或许我就不该闯进这女儿领地,我只能远远的坐在那木质的楼阁,温一壶酒,拿一本唐宋词,静静地推窗向外,看那温婉绰约的梅花和着雪花,在静穆空寂中,独行于世,散发着江南特有的心境和意蕴,任那淡淡的蕊香,幽寒的气息,沁心的凉意,穿过半掩的门扉,静静地落在雕花桌椅和案台,那一刻头脑如此单纯,“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梅。爱欹纤影上窗纱,无限轻香夜绕家。一阵东风湿残雪,强将娇泪学梨花。”没有尘世所有的纷纷扰扰,真是极致的生活享受……

我也曾夜间观梅。

那日在文笔山庄吃饭,几杯小酒下肚,不免有些醉意,加之月光冰清玉洁,就顺着梅香去了。夜间的梅花隐没在夜幕之中,月光下,万点唇红在一片凄清月色的背景里展开,风姿绰约,晶莹剔透,那种感觉真是非常美妙。夜间看花,不为看花姿,只为闻其香。白天受到阳光照射影响,香气四散,许多人不觉梅香,到了夜晚可是不同,走进梅花林间,扑鼻的香气浓得化不开,最能体验“暗香浮动”的心旷神怡。“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略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催人欲醉。“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只疑花枝燃,不觉灯花落。”古人真是随心所欲,性情中人。不妨再来一杯,花间一壶酒,对饮成三人,好不美哉!你看,明清诗人高启居然看见美人款款走来,“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衣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只是现在大讲美化,亮化,五光十色的夜灯平添了都市的灯火阑珊,纸醉灯迷。灯光中梅花粉墨登场,斑斓多姿,若隐若现,妖艳了许多,但也有了几丝世俗气,脂粉气,风尘气,香味依旧浓列,但显得散乱,不那么情景相随,源远流长,香清溢远。所以,凡事都是双刃剑,灯光制造了美丽,也撕碎了美丽。

其实,赏梅赏的是心情,是不计较时辰和地点的,正如宋代张功甫《梅品》所说“花宜称”凡二十六条:“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台、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你看,如此包罗万象,逢此佳境,赏梅就好似漫步天宇,大有玄幻太虚之意呀。

走出梅花林,我们沿着河堤缓缓前行。两旁的一株株梅花报以慧心的笑容,优柔娴恬,情窦初开,或是芳心吐蕊,微低着头,却不是用眼睛悄悄地张望过路人,是欢迎,还是等待,是遥望,还是期盼,那一份喜悦和激动随风传递,含羞的心事落在水中,水似乎也感染了一丝风花雪月。梅映水中,水藏心中,微微荡起几圈涟漪,我想,他的心底早已盈满了梅花的丽影,连做梦也不全是灰色的孤寂和单调,有了几许倚丽。倒是那些树不解风情,依旧枯枝旧梦,草倒绿绿的,婢女般远远跟着,知趣的不抢风采,自然界就是这样多彩而矛盾。

行人沉醉在梅香里,或三三两两地窃语,或独自站立品为味,有的随心惬意地在梅花树下小坐片刻。

我们也找了张凳子,歇歇脚。随便左顾右盼……

前面就是红梅阁,飞檐翘角,黄墙黑瓦。千百年来,繁华散去,如今既不是道场,也不是贡院,只是一个象征,唯梅花生死相随,不弃不离,也算圆满。旁边紧邻“嘉贤坊”,据说为纪念常州古城奠基人季札所修建的。“春秋争弑不顾骨肉,孰如季子始终让国”。季札的故事很动人,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被推崇者津津乐道。历史上说他视富贵如粪土,三次推让君位。于己,他保全了高风亮节的名声,晋代人殷仲堪评季子“譬犹乘太虚而升昆仑,游清霄而佩日月。英风噪俗,遗德在民。”吹捧之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拜谒季子庙后,曾写下《陈情赠友人》长诗一首“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贴金无数。

左边就是天宁寺,紧邻红梅公园,是一座佛家寺院,“法会之盛闻名遐迩,庄严妙胜甲于东南”,最早建于唐代,那位风流干隆爷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并留下"龙城象教"等墨宝,他喜欢用这种方式告诉天下,他到此一游。高高在上的那是天宁宝塔,金光闪闪,刚复建不久,终日佛音缭绕。新加坡是无中生有的成功典范,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造景、复景、扩景,你看咫尺的灵山大佛,远一点的横店,还有常州的恐龙园,就看怎么造了。也有成功无数,带来财源滚滚,再过千年,那是文物;也不乏败笔破笔,颗粒无收,怨声载道。所以造化弄人呀。

与宝塔对应的是文笔塔。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本名建元寺,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千军万马。每年考试前,还有节日,应试学者,文人都要登此塔,一来沾文气,二来看风景,顺便找点素材。清代洪亮吉登上此塔:“花光裹塔红三面,燕剪穿帘紫一双;十字港中容小刹,七层楼外见空江。”可见心情不错,收获不小。

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有了天宁宝塔的陪伴,文笔塔从此不孤单。一阁两塔,一边子乎者也,风雅颂;一边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一进一退,倒也稀罕有趣。我想,那些高中榜首的,在文笔塔神采飞扬,那些名落孙山的呢?会不会高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口号,爬爬宝塔,寻求失意后的宁静和淡泊?梅花倒是年复一年,在二月含羞欲放,盛年繁华,在三月落英缤纷,香消玉碎,不管太平盛世,不求乱世风云。

人们何以偏爱梅花、钟情于梅花?

我问身边的梅花,花不语。是因为它美的缘故么?还是冬季别无花。

说她美,的确很美: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孤芳自赏、纯洁无瑕。其实,美的更有娇艳的牡丹、绚丽的月季、清秀的荷花;她也不如茉莉清香、不如菊花美丽、不如桃花艳丽。也许是季节成全了梅花,还是梅花成全了冬季。你看春花秋月,花海人潮,人们目不暇接,也容易见异思迁,到处是千娇百媚的美人,谁不是左顾右盼,左搂右抱,谁还会忠贞不二,情有独钟。而冬天,万物凋零,人们裹在风雪里,缩在寒气里,诗情画意早已萎缩在炉火中。在这个没有五彩的季节,突然有一种花绽放在风雪中,盛开在风雨里,以全部的柔情、激情和生命驱赶冬的料峭,点燃了一颗颗冻僵的灵魂,谁能不为之倾倒?谁能不被她征服?谁能不被她别具一格的美丽所吸引呢?“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问世界,你的芬芳,谁能与你媲美?看苍茫,你的韧性,谁能与你斗艳?

从大名鼎鼎到无名小卒,小小红梅简直就是绕不开的命题,连曹雪芹大师呕心沥血之作《红楼梦》也搬来了梅花,《访妙玉乞红梅》“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还专门有分别以“红”“梅”“花”各成一首的《咏红梅花》。梅花驻留在源远流长的文学时空,吟梅的诗词文章无限铺展,从古到今,连绵成一个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乐章。

梅花是投机取巧,还是另辟蹊径,从百花中脱颖而出,横空出世在冬的舞台。梅的所有价值都缘自苦寒,源于冬天,没有冰天雪地的历练,梅便不成其为梅,梅便不可能拥有独步天下的风骨,梅就不配象征冬雪高洁的灵魂。是苦寒成就了梅,苦寒是梅的恩典。“平生多傲骨,不畏雪霜寒;若待知音至,随开满梅花。”梅花就是为冬天生的,冬天是梅花的知己。人生难得一知己,于是冬天因梅花而生动,梅花因冬天而重生。

不觉已是黄昏时分,暮色沉沉。回望红梅阁,飞檐翘角,古典深邃,一幅文雅书生之气,正襟危坐在一片梅海之中,红袖添香。不觉心生怅然,仿白居易一诗,“三月闲情去观赏,竟为梅花醉一场,季子祠边繁似雪,红梅阁里丽如妆”。

吟罢,悄然离去。

猜你喜欢

红梅梅花
梅花颂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