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究中成长
2015-10-23徐志鹰
徐志鹰
曾听过一个段子,该段子的创意来源于春晚小品《不差钱》,用来形容许多学生的上课感受:人生如上课,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下课了,人还没有醒。你知道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醒了一看,课还没下。这个段子,足以让为人师者深省:如果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如此感受,那毫无疑问是失败得一塌糊涂。学生之悲哀,何尝不是我等人师之悲哀?笔者连续带过两届高三理科班,的确发现每届学生开学之初,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虽说个别,却也引人深思。况且,理科班的学生向来重理轻文,但现今的高考模式,五门学科一门都不能落下,即使是理科班,语文总分也是160分,不容小觑。因此,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必须及时且有效地解决。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探索,以课题《渗透成功心育理念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契机,以语文实践活动带动课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究中成长。
一、活力课堂,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掀起波澜,我认为关键在于激活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活动状态,使学生的知、情、意等活动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构成关系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情知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则是全面的心理活动。激活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活动状态,就能全盘带活课堂。
1.演讲热身,提高学习自信
在我教的学生中,发现一个现象: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小之又小,甚至很多男生的声音也是细如蚊吟,在理科班这种情况更严重。原本极具阳刚之气的男生怎会如此?不愿,抑或不会答?男生本应该是活力四射的呀……究其原因,还是自信心不够吧。
为此,我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坚持课前安排五分钟请学生上台讲演的做法。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按照值日表轮流让学生讲演,并做如下要求:上台演讲的学生要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内容表达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流畅生动。演讲内容不拘一格,可涉及课文赏析评价、班级工作、当前形势、模拟名家风范谈人生等,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路。其次,每次演讲完毕,还要请几位同学讲评,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学生相互讲评,相互讨论,让思维不断碰撞。而我要做的就是在学生演讲时寻找闪光点,多褒,少贬,多做鼓励。当然,有时也要委婉地提出演讲中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学生不仅体会深刻,还会激发他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上台演讲不再那么胆怯了,很多学生还能即兴演讲,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也有了学好语文的自信,有了这样的自信,还怕上课回答问题不响亮?的确,开展这样的活动,看起来老师讲课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却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之后40分钟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多了,大家学习语文的劲头也更足了。
2.活动导行,克服畏难情绪
语文教师都熟悉这样一个说法,学生们对语文有“二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
的确,自初中接触文言文以来,学生中很少会有人说喜欢文言文喜欢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文言文意味着没完没了的背诵,意味着没完没了的默写,意味着没完没了的翻译,总之一句话:文言文就意味着枯燥无味。学生为什么会持这种态度呢?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只是把文言文当成考试的必备知识,只是被动地去学,还没有把文言文学习提高到兴趣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起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自主、合作、互动的心理环境,积极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注意教给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就必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亢奋的状态。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注意到央视的“开心辞典”栏目收视率很高,热心观众中不乏中学生。其中设置的许多问题都是语文中的常识。语文教师都清楚,平时让学生主动背诵这些常识是很难的,更不要说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了。那么以“开心辞典”的模式来处理我们的文言知识点会怎么样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我把要求记忆的知识点先让学生动手整理,然后由我集中归类出来,再制作成课件;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后,分组竞赛;每个组派代表轮流出战,看每人一分钟内能答对多少题。这样做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此类难题也迎刃而解。而我的最大感悟就是: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意义,首先就要做到有意思——老师能给学生挖掘出多少兴趣点,学生就会还给你多少兴奋点,接着就会创造出相应的“得分点”。
至于作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指导模式,我们积极倡导“自主体验探究式”的写作模式,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学生围绕题目或要求去进行阅读或搜集素材,自主获取材料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自主发现的体会、作文的立意指向等,遴选推荐优秀的素材,比较发现一些规律,并准备课堂交流,由学生代表汇报典型的例文,选择有代表性、新颖性、可运用性的素材,师生共同探究总结,获得相应的写作规则、文体图式,或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学生作文结束后立即组织学生自主评改,方式可以是学生相互批改,由于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合作交流、课堂探究等环节的感知,获得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加之其原有的基本素质,完全可以对同学的习作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整个写作过程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写作文,而是还要收集、探究,在各类实践中去亲身体验作文,学习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写作教学积极倡导“自主体验探究式”的写作模式,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运用这样的写作教学方式,也必然使语文教学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自主体验探究中写作,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自觉、自律、自愿地写作,并最终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活动课程,在探究中成长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课标》在对高中选修课程的设计要求中也强调,散文教学尤其“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教《现代散文选读》的时候,我采用了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文本,拓宽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与语文素养。
1.课外实践
要求学生在课外认真研读与教材中有关的散文作家的一部或几部(篇)作品,就其某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可以是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美学价值,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艺术特色,丰子恺散文语言的漫画风格等;也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最感兴趣的某一个散文作家进行研究,如“林清玄散文的佛性”等。这类活动课,尊重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一项活动内容,且有机会被指定为该活动的设计者与主持人,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2.课堂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来展示大家探究的成果。可以让学生挑选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名家名作,进行诵读、品读,组织经典诗文朗诵会;可以精选优秀的读书报告、评论鉴赏文章,组织一场读书报告会;还可以把学生整理的资料汇编成册,在校内展示和交流等。
这样的课堂,打破了课堂单向传播的单调格局,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往密切起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会处于积极状态,也会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产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
总而言之,这样的活动课程打破了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际性问题为内容,在活动中把学生置入了一种动态、生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获取新的活动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应该说,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展示个性和个性发展释放充分的空间提供了可能。而我们也知道,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释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可以说,精彩纷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能在这个大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展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实践活动将为学生自由成长保驾护航。因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并在探究中寻求发展进步乃至成长,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资料:
1.吴梅花《架构有趣有效的双动力课堂—课堂改革之我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7期。
2.李文军、张萍《基于文本意识的〈现代散文选读〉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9期。
3.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孙群《自主研究性写作初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