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读的艺术水平

2015-10-23林育华

文理导航 2015年30期

林育华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还“读书”本来之面目,这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切记,根不能丢!

【关键词】还读本色;读是根;读是本;读法百变;相机而行;各读己见

在教学中,要注意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悟结合,读评结合,读写结合。要让“读”成为教学中不可切割的有机体,这样“读”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活力。

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小学语文科学习来说“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读”这个方法很原始,但是很管用,以致自古以来把学生到学校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行为管叫为“读书”。于是“读书”二字成为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代名词,在此足可见“读”在学习文化知识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也就“读”这个问题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体验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还读本色根莫丢

读书、读书,读是关键,读是根,读是本,读是中国千年教育的根本学习方法之一。为何“读”之学法风靡千年而经久不衰呢?这主要是由“读”的过程特点所决定的,读必须要非常专心和专注,必须是读者的主动参与过程,即在读之前至少对眼和大脑要有刺激和反应,才能用嘴或心读出来。

尽管如此,但有些人却认为“读”太古老了,不能显示时代的特征。于是曾几何时,所谓教学一线的“弄潮儿”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冲破所谓的“千年之陈腐”,借助给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之机,不论适宜与否总要在课堂上,搞些什么动画课件、教学录像、学生配饰表演、实践操作、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课间放松活动等一些冠冕堂皇的活动。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新潮,把读抛在了一边,挤压了学生读的空间,死般硬套搞一些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有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理解文章第二部分(即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并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而实际上学生几乎没有默读,就和小组的同学热闹讨论起来。表面上看来老师组织得不错,课堂“有声有色”,学生的表现异常活跃。但是“读”在这里落实不到位,一是“读”和“讨论”从形式上没有区分出来,因为同学们一开始就与前后桌的同学围在一起,是读还是讨论界限不清;二是没有专门划拨“读”的时间,同学们没有读的时间概念。另外这个环节中的“讨论”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这个问题在课本中写得很清楚,没有难度,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只要叫同学“画一画,读一读”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得到的东西也会更朴实、更扎实。

二、读法无边种类多

“读”这么重要,但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反复读,因为简单机械反复地读,索然无味,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负担,不但收不到读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甚至厌烦和拒绝。那么,到底有哪些读法呢?从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在长期的观摩学习中,我觉得读书的种类、读书的形式可以为以下几种。

(一)按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可以分为初读、研读和悟读。初读的主要任务是感知课文、读通课文;研读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悟读主要任务是感悟文章道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促进能力的形成,情感价值的升华。

(二)按照读书的用心粗细程度可以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粗读就是粗放地读,大略地读,它是属于感知某部分内容的读。细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读,细读主要是在于研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读。精读关键在精,即品读文章的精华,体会文章的情感。

(三)从读的对象组合形式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读。这些读浅显易懂,我不加解释,但有些读是有层次性的,一般是从个人读到小组读,到男、女生读,到全班读。当然不是每次都必须经历这几个阶段。

(四)按照读的效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默读、朗读、有感情读、诵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默读与朗读主要从声音效果来区分,默读不出声,朗读有出声;朗读与诵读的区别是诵读能朗读成诵不必看书;有感情读是按照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来读,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言的节奏、重音、长音来控制语言的情感;表演读可以根据情感的需要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神态加以衬托;分角色读是按照人物的不同,由若干人分工承担的一种朗读。这主要适用于人物对话较突出的文章。此外,读还可以分为范读(老师、录音)、跟读、轮读、赏读等。总之,读法无数、千变万化,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不必在叫法上斤斤计较。但是读不应该是简单地读、独立地读,要把读与其它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让读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三、各读己见显个性

实施素质教育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个性的培养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朗读课文也应该如此,提倡个性朗读。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呢?

(一)关注点不同,朗读的节奏和效果不一样。如读“鲁滨孙漂流记”这个课题,如果把关注点放在人物身上,强调是谁?那么就会读“鲁/滨/孙∥漂流记∥”,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做什么事上,强调鲁滨孙做什么?就应该读“鲁滨孙∥漂/流/记”,如果要强调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体裁,那么就应该这样读“鲁滨孙/漂流/记”。简短的同一句话,因为不同的理解,就出现了不同的朗读节奏。因此,要放开让学生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二)语言场景不同,朗读的语气和音长不一样。如《开国大典》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一句话,如果是在一个礼堂里或会议室中宣布的话,它就应该这样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读时应该带一分庄严,带一分自豪,带一分喜悦,在速度上稍微快一点。如果这句话是在一个聚集着30万群众的大广场上宣布时,那么速度要慢,咬音吐字必须字字清晰,音量必须要放开喉咙,高声朗读,音在声带中高位共鸣,声在广场上回旋环绕,底气十足,气壮山河,非常庄严,非常雄伟。此时的朗读节奏几乎是逐字逐字读,而且字音尽量拉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由此可以看出,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所,它的读法是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想象一下自己打算将要读的语句置身于什么样的场合,然后再想想该怎么读。这样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朗读。

(三)心境不同,语气情感也不一样。每个人在读的时候由于对句子的理解不同,想法不同,他们读出的情感也会不同。如在教《晏子使楚》一文中,当问学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这句话该怎么读时,学生甲说,要读出非常气愤的语气读,要读出愤怒的感情。因为作为一个国家的使者,竟遭到这般的侮辱,真是令人气愤不已。学生乙说,要带着疑惑的口气读,读出不解的感情,因为,楚国不开城门,却只开着一个狗洞来迎接晏子,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学生丙说,要读出话中有话,柔中带刚的语气,要读出沉着的感情。因为晏子是个外交家,他的言行举止要有外交家的风范,他不能和百姓一样,喜于形,怒于色。他们这三位学生各有见解,各有道理,值得夸奖。由此看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生各抒己见,以宏扬他们的个性。

当然,要提高学生读的艺术水平,要提高读的效率,更好地发挥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单单重视“读”自身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悟结合,读评结合,读写结合。要让“读”成为教学中不可切割的有机体,这样“读”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活力。

【参考文献】

[1]邱静芳.勿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新课程,2013年07期

[2]杨培展.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8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