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荷兰艺术 设计系列工作坊

2015-10-22王婷

流行色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作坊荷兰设计师

王婷

从3月16日到4月10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关注”。邀请了来自荷兰的各大艺术院校和杰出独立设计师,还有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优秀教师,他们共同合作、相互学习、探讨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概念和方式方法。

荷兰设计有三大强项,产品、平面与建筑。而在产品领域,一年一度的荷兰设计周是世界三大设计周之一,引起全世界瞩目。其特色在于对产品概念形成和开发过程的体现,突出了荷兰设计的实验性。荷兰风格的产品是实用主义的,它们不以华丽花俏来夺人眼球,而用简单的巧心思引人会心一笑。本次交流项目包含讲座和工作坊两部分,从幽默有趣的互动产品开始,到幻变的光影游戏,最后是柔情细腻的诗意作品。展现了不同方向、不同风格的荷兰产品设计。

“关注”旨在强调设计师的敏锐洞察力与社会责任心。我们要细心感知周遭的环境事物,搜集灵感、发现问题,并用设计方法来表现或解决。此次的九大工作坊,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关注”主题,有关注动态、关注色彩、关注轮廓、关注声音、关注光影、关注体验等。将关注点放小,深入体察、深入分析,以一个出发点发散出不同形式的作品创作。

本次交流项目的成果展览将于5月参与2015年度南艺毕业大展,在校美术馆中向公众开幕。

关注“色彩”:捕捉南京城的色彩

孟语乐Merel Karhof/伦敦孟语乐产品设计工作室

在整个项目中,我刊特别关注了其中的“关注色彩”部分,并对该项目设计师孟语乐进行了采访。

孟语乐,荷兰人,曾就读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2005年创作个人工作室和独立品牌。作为一名独立设计师,她个人风格鲜明,设计的每一件作品无时不流露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细腻的情感让她留住了这自然界中转瞬易逝的美。作品“随风而作”便是利用荷兰风车和自制的风能针织机,一同创作家居产品,获得了诸多奖项,巡展于各国美术馆之间。

在“关注色彩”项目组,孟语乐指导学生们在南京当地收集色彩进行创作。创作过程的目标包括:探索外界,建立对本地区材料的认知,学会收集信息,用映射法来传递信息,建立对色彩的觉知。她让学生们思考:我们如何记录色彩?色彩是客观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阐释。或许从祖母讲述的精彩故事里就能找到可以用来展开的素材。也可能你有一位老粉刷匠邻居,能够告诉你关于涂料的一切事情。中国红的油漆是如何制作和使用的?那些红色看起来都一样吗?也许它们其实是不同的色彩。南京有没有一个代表性的本地颜色?这些颜色是否有特定的含义?最终她期待学生们能自己找到让周边环境色彩协调的方法。

关注色彩课程伊始,她就要求学生在南京地图上画出每个人需要探索的线路,学生讲采集色彩的方法和大致的主题与老师交流。通过与老师的交流研究出同一线路的不同侧重点,并逐渐制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在采集、调研的基础上用多样化的变现形式如书写、绘画、拼贴表达。随后,在个人的色彩地图基础上思考创作的概念,将色彩采集转述在面料媒介上,利用学院各个工作室的资源,创作出自己所要展现的色彩图谱,最终以展览的形式呈现作品。

孟语乐给学生灌输一种想法,自然界中有很多色彩可以被归纳为多种类型,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呈现出的颜色会发生偏差。她希望学生能够尝试用镜头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画面去制作每一种属于它们自己的色彩,从而让色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定义,并通过纺织产品来为设计者转述。

可以使用的材料包括纸张、铅笔、油彩、纱线、水彩等,学生们可以使用学院里的设施,例如丝网印刷和数码印花设备。但是孟语乐鼓励他们去寻找到其他的技术和方法,无论是染色或是手绘等等,将南京城的色彩转移到面料上,并带上相机记录创作的过程。

但是,当孟语乐带领学生们展开创作室,她发现与自己预计的只是指导纺织专业的学生不同,学生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多个专业。所以她在课程安排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去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探索。最终一些学生按照计划完成了纺织品材质的作品,而来自公共艺术领域的学生则完成了一些装置艺术。

孟语乐说:“创作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能直接抵达终点,而是要让自己为途中的发现而雀跃惊喜。”她印象深刻的两位学生中,Chen Lianlian在雨中漫步南京城,发现了一辆正在漏出涂料的小油漆车,她拍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并开始用水和涂料开始创作,最终的作品是看上去非常像泡沫的面料。Yan Yishu从茶叶蛋上获得灵感,并用茶叶为丝绸染色。

3月26日,工作坊的课程即将结束之际,孟语乐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畅谈本次“关注色彩”的课题,与大家分享了其自身的设计理念,也为大家带来了对色彩的奇妙体验。

讲座中,她首先用一段短片展现了她对世界的探索,她说,对自然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随后,孟语乐介绍了她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拍摄还是制作中,她都追求求亲力亲为,在实践中得到结果,在不断进取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孟语乐认为,自然界中有很多色彩可以被归纳为多种类型,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呈现出的颜色会发生偏差。她尝试用镜头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画面去制作每一种属于它们自己的色彩,从而让色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定义,并通过纺织产品来为听众转述。“希望人们可以为此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色彩深处不一样的地方,”孟语乐道出了自己的期望。

关注系列:动态、光影、轮廓、蓄水、体验、制造、爱物

关注动态的教师柯适得,毕业于埃因霍芬设计学院。于2007年成立Tul设计工作室,专注于交互装置与产品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柯适得不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态,在市区中寻找各种细微的动态并且记录。学生将采集到的动态进行分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态,运用材料将其转变为动力。学生可以采用折叠、编织、缝纫、烘烤、粘贴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展现的动态,与其他同学分享。随后,通过设计一个装置,实现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并且将模型与直流电动机或其他部件连接实现半自动化,最终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关注动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尝试获得一种动态的能力。并将此动态化的设计想法施加到设计作品中,使设计作品有了生命和性格,从而将其特征反馈给受众。动作元素与静态物体结合,能够建立起与环境、人的互动关系,使得设计变得富有趣味。

关注光影教师范朵郁,她专注于灯具产品与公共空间。“光”是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她关注光难以捉摸的性质,试图从光、影和色彩入手,创造一个有着特定氛围的空间。关注光影的课程需要学生每天制作一个纸模型,而后一天的纸模型要由前一天的启发而来。范朵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折叠的来探索明暗、阴影效果,折叠出灯罩,并在特定的环境下使其阴影形成图案。然后在这个初步的模型上增加支撑和装饰,并最终确立两个自己最为满意的纸模和合适的光源进行展览。这次的“光影”工作坊,让范朵郁和学生们获得了很多新的体验与感受。她认为中国善用冷光而荷兰善用暖光。她将学生们善用的灯光颜色提取出来,加以利用,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希望通过此次工作坊与同学们一起感受光的环境对人的性格与兴趣的影响。

关注轮廓教师叶似珂,Dutch Invertuals新锐设计师团队成员,是一名个人风格鲜明的独立产品设计师。她的作品流露出细腻的情感,擅长留住脆弱又随即而逝的美,对陶瓷、玻璃、染织面料等多种材质技术十分熟悉。关注轮廓课程开始她便向学生们介绍了欧式的设计过程、如何设计调研,以及荷兰设计师的工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工作坊的课程目标。随后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收集物品,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物品收集完成后要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方式进行阐述和收集、记录。最后自由的选用材料完成作品并进行展览。叶似珂注重培养学生亲身体验的能力,因为她认为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意料之外的知识。另外,设计师还需要有一种人文情怀,以人为本”,她用自己的行为,向学生们传达了这样的信念。同时,通过这次课程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任何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调研中发现灵感,必须经历过长时间的失败和尝试才能摩擦出美的火花。

关注声音教师杨科宁,他作品涉及城市规划、景观、生态、空间与艺术等不同领域。他指导创作的Hotel Transvaal把拆迁房改造成概念酒店,还参与了海牙市的城市再生计划,目前进行中的项目是把垃圾场改造为自洁公园。他关注公共空间中的声音元素,在鹿特丹创立了公众声音组织,参与电子音乐和当代演出项目。杨科宁要求学生出去聆听城市的声音,将他们听到的声音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杨科宁长期致力于对声音艺术的研究,他要求学生注重聆听社会各界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这样便使得其设计作品不仅人性化特点突出,还富有趣味性。

关注蓄水教师路闻道,他是一名拥有十五年工作经验的高级景观设计师与森林自然保护工程师,担任VISTA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事务所设计师及项目负责人,同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担任设计和分析课的客座讲师以及考试审查员。关注蓄水工作坊主要在教学中,路闻道和学生们开展头脑风暴和开放式的讨论,通过新旧地图的对比,找到城市中消失的水系,并挑选个别地点进行实地勘察。对南京正在消失的蓄水环境进行探寻,并且运用设计提升人们对于蓄水之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性意识。随后,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开展设计项目,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设计,最后完成设计提案并进行展览。课程旨在发现南京消失的水系,路闻道认为南京城市发展导致了水域面积的骤减。他建议同学们走上街头寻访含有水域相关名词的街道、小区、站牌,询问老人,了解城市水环境的变迁。并且他希望通过此次工作坊,让同学们思考城市的水域改造和公共空间的环境改造等问题。

关注体验课程由困在郊区视觉传达工作室(Trapped in Suburbia)主持,这个工作室由设计师凯林与邱彼创办,曾获得过超过15个欧洲设计大奖,一次红点奖。工作室的谏言来自中国古老哲学,“告之,则恐遗忘;师之,铭记于心;引之,学以致用。”课程中,导师要求学生像荷兰设计师一样思考和工作,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拓宽思路,跳出条框,用发散性的思维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且找到自己的方向。困在郊外工作室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们尽可能的让受众融入到设计项目之中,有所参与,有所互动,有所体验。把人带入设计之中,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媒介,调动受众的全身感受,从而达到完整的设计传达。最终学生作品以产品、书籍、装置等方式呈现,困在郊外工作室重在培养学生体验的过程。

关注制造教师粉色小马工作室由四名成员组成,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社会设计为核心。在荷兰各大设计院校做客座讲师,并给予短期工作坊课程。粉色小马工作坊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制造大量的樱花,并在制造的过程中一起研究樱花的历史,通过”软数据“来理解制造和研究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用所做的全部樱花搭建公共艺术装置。此项目受启发于“义乌圣诞工厂”的摄影组图,那里生产了全世界60%的圣诞小商品,但是工人们对所制造的产品没有任何文化上情感上的联系。所以此次课程旨在通过探寻大批量制造的文化与情感,两者相关联所产生的影响。

关注爱物教师范赫德,2005年毕业,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Main工作室,主要负责建筑、文化艺术领域的图书设计与艺术指导,设计的作品曾获得2013年世界最美图书,以及2次荷兰最美图书和荷兰最佳年报设计奖。范赫德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某一客观物件的观点整合,从而探索和拓展出一种思考方式,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及设计价值。在课程中,他要求学生带来一件自己珍视的物件,把它作为数据来源进行分析,随后将此物件以照片、影像、字体等的方式视觉化,最终选定方向制作出一本书,完成书籍设计后展览。

本次荷兰设计工作坊工作坊总共分为产品,平面,空间三个方向,邀请了12位具有很大的区分度的荷兰设计师,在为同学们带来新的元素和全新的方法论等方面大有裨益。课程结束后,荷兰设计工作坊集体项目成果陆续在设计学院一楼展厅精彩亮相,展品形式多样,类别丰富,包括了电子动态产品、灯具、视频影像、海报书籍、空间模型、面料设计等,都是同学们在荷兰设计师们指导下用十天时间创作完成的。其中,部分作品将继续得到深化,参与5月中旬在南艺美术馆举办的毕业设计作品展。

这件工坊展出作品灵感来源于打年糕,设想用翘翘板和画笔连接起来画画,既能有一种节奏感,大家又能一起合作完成,每个人挑选自己喜欢的画笔安装到翘翘板上,通过按动翘翘板,在纸上能够形成自己风格的笔触,最后把每个参与者的作品贴到墙上,形成一幅不一样的墙纸。

展出作品“开心药丸”:小孩子对吃药都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但对糖果的诱惑却一点都抵挡不住,药是苦的,糖是甜的,所以设计师们将药丸用做糖果的方法做好,让大家去体验吃药的乐趣。最初的想法是从中国的面食文化出发,逢年过节,老一辈的人都喜欢揉面,用面去做寿桃,鱼和兔子等各种造型,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在尝试面这种材料,蒸的过程不太容易掌握,后来用糖去代替,这两种材料的制作方法相似,但糖更容易成型,这样制作了很多开心的药丸。

以线为出发点,通过调研与线有关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各类与线有关的游戏和艺术作品,定位我们的设计方向。本设计意在表现事物的两面性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互动方法是两个人分别站在穿孔板的两面,各持线的两端,通过双方的配合完成自己想要的图形。所绘制的图案一面是排放污染的烟囱,另一面是雨伞,在一面绘制上烟囱排放的气体在另一面则变成雨水落下,在产生趣味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思考。

一起玩乐/隐匿的文本

一起玩乐/隐匿的文本:作品在传统打水仗的游戏中,添加了色彩,色彩与水元素形成的肌理、色彩的碰撞、融合。画面中隐藏的文本在游戏中显现出来,在参与者的游戏过程中,形成新的画面,作者的观念显露,与观者在思维上也产生互动。

猜你喜欢

工作坊荷兰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推荐一个设计师
骑行荷兰羊角村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