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经济地理价值的历史考察
2015-10-22唐玉
[摘要]秦始皇修建秦直道的初衷是作为军事交通线而有力抵御匈奴,可在此后它的经济地理价值更为突显。本文主要从秦直道的修建、沿用以及它的经济地理价值三方面来写。从人口迁徙所带动的生产技术交流以及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贸易入手,来阐述秦直道的经济地理价值。
[关键词]秦直道;少数民族;中原民族;经济地理价值
秦直道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它作为运输军备粮草的便捷通道,不管在当时还是以后的战争中都是一条重要的军事交通路线。自1975年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发表《秦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后,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关注。如:中央美术学院的靳之林教授和孙相武先生徒步考察秦直道,以探索其具体的走向路线;史念海先生的弟子:吴宏岐、辛德勇则是发表了关于秦直道的历史意义的论文;北京师范大学的曾磊更发表了秦直道重修说的论文。辛德勇的《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一书中较为详细叙述了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王子今的《秦汉交通史稿》一书全面记述了秦汉交通史。综观学者的论文、著作主要是围绕着秦直道的走向和军事地理价值来写,对其经济地理价值涉及不是很多。本文即通过直道的修建、沿用和其经济地理价值三方面来写,并以前两者为基础来探讨秦直道的经济地理价值。
一、秦直道的修建
(一)秦直道的起讫位置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2]《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述:“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1]
由此可见,直道的终点为九原郡,起点为云阳或甘泉。云阳和甘泉到底指什么?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述:“云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寰丘处也。”由此推断,秦直道的起点当指云阳宫(甘泉宫)。
(二)秦直道的路线
到目前为止,关于秦直道的走向路线大体有三种说法。一为:以史念海先生为代表的“西线说”;二为:以王开先生为代表的“东线说”;三为:以画家靳之林为代表的“南北相直说”。史念海先生考察的路线是:“由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宫遗址北行,至子午岭上,循主脉北行,直到定边县南,再由此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过乌审旗北,经东胜县西南,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3]王开先生考察的路线是:“直道离开林光宫后,由旬邑县石门关西侧沿子午岭主脉北行,经凤子梁,接着下凤子梁过马栏河至甘肃正宁县刘家店子林场,再北行至黑麻湾,继续北行至凋灵关,再北至黄陵县艾蒿店。至沮源关后即由“古道岭”向东北方向进入富县境内,再经甘泉、志丹,沿安塞、子长县北境、榆林县西境,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复经内蒙古东胜县西侧,昭君墓东侧至包头市西。”[4]画家靳之林考察的路线是:“直道”由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经过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一直向北伸延,直达内蒙古包头市西。根据学者近几十年的实地考察,以及在陕北境内发现的多处遗迹,笔者更赞成“东线说”。
(三)秦直道的施工
秦直道一半修筑在子午岭上,一半修在草原上。“堑山堙谷,直通之”一是说明秦直道的修建方式为:削山填谷。二是说明直道的路线是直的。无论是“削山填谷”还是“直”在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生产技术和水平看来都是高难度、高挑战。但施工者仅花两年半的时间就修成,足可见他们异常的劳动强度。“千八百里”即表明直道的路程,据学者近几十年的考察,保守估计秦直道的宽度为50米。
据考古发掘:整个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布置以陈兵的形式出现且呈现出秦军队的完整规格与庞大的规模。匈奴是一强悍的游牧民族,以骑兵作战为主,为此秦大力建设自己的骑兵队伍。且为了运输粮草、物资,大力建造高质量的战车。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如此庞大的骑兵、步兵、车兵队伍必然要求直道路基的坚实与道路的宽阔。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在短期就修建直而长,坚而宽并且一半路段在山上的道路可见施工的难易程度。
二、秦直道的沿用
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不断南侵。继而汉统治者将抵御匈奴入侵作为边疆第一大事,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七次北征匈奴,逐北数千里。边防大军的迅速调动和粮草军备的及时运输无疑离不开便捷的道路—秦直道。史书记载:汉武帝驱调数万军民大力修建安定郡和北地郡的原有直道,并采用晁错的建议,采取军屯和民屯的办法开发边疆,巩固边疆。例如:汉元朔二年(BC127),元狩四年(BC119),五年(BC118),始元二年(BC85)先后四次在朔方(西汉建国后,九原郡改为五原郡,五原、上郡、西河、朔方等郡统称为朔方)实行军屯、民屯。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和中原互通有无,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趋于密切。《汉书·西域传》记“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可见,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人们常认定的东西线,有了南北道方可四面而至。“秦直道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当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受阻时,中西使节商人也曾绕行秦直道往返于西域和长安间,秦直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南端。”
东晋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来往于直道,并在直道附近建立起大夏政权,其都城——统万城即在秦直道附近。他曾赞叹此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这足见当时此地地理条件的优越。客观上讲,统万城建于直道附近很可能受到中原王朝的侵袭,可辩证的思考,这又有利于其对中原王朝的袭击。秦直道路基夯土结实,路面又宽,加之大体南北相直,这在此正体现了对秦直道的使用。
唐太宗时期,突厥进犯,十万铁骑直达渭河岸边,兵锋威逼长安。后来唐王朝转守为攻,再夺河南地,设置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直道联系北边诸军事要镇的作用显而易见。
明人夏言说:“国之大事在戎,戎之大用在马”。宋辽金夏时期,贡赐贸易是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与宋朝所保持的重要贸易活动。西夏占据丝绸之路的孔道,地处东西方之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转手贸易成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如:“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西夏从宋获得茶叶再转卖给其他少数民族。陕西路沿边秦凤等地,商贸多运粮食茶叶,也运铁器、瓷器、丝棉制品售予西夏,回程多驱马匹和骆驼牛羊,也运毛毡及甘草红花等药材香料。《西夏经济史》一书中记录西夏的交通干线:盐夏路,自延州(延安)北至塞门寨,度庐子关 ,由屏风谷入夏州石堡、乌延岭、入平夏至盐州(定边附近)约八百里。国信驿道,即夏宋驿道。由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向北,经万全呰、乌池、白池、人头、苦井、古雨、分山口,再西渡黄河,经永州抵兴州(兴庆府今银川)。从这两条交通干线以及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卷》西夏地形图均可发现其交通道路部分是秦直道,可见秦直道在宋夏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由石门关至马栏河一段为子午岭的主脉——凤子梁,旬邑石门关的同志见告:“凤子梁上的秦直道是关中棉花向北运输的道路,每当运花季节,梁上路旁的灌木枝上,粘花带絮,一路皆白。”解放战争前,石门关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为储粮仓库所在地,凤子梁更成为转运粮草的大路。
所以说,秦直道自古到今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只不过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不够而已。
三、秦直道的经济地理价值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这句话表面上看修筑直道是为了满足秦始皇的巡游之心,但《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名,在五原北,两山相对若阙,甚高,故言高阙)、阳山、北假(地名,属五原郡)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由此可见,自秦三十二年直到秦末,秦王朝在北边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拓边活动。秦始皇三十六年从中原一带移民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在迁入地开垦生产,这一地区逐渐富裕起来,被人们称为“新秦中”,直道的修筑进一步开发了新秦中,秦直道的经济地理价值显而易见。
依托秦直道,汉昭帝发习战骑士赴朔方,戍兵“因田致谷”,“益积蓄”,内地人民从而“省委输之役”。秦直道经过陕北地区,目前学术界已达成共识。汉朝在边塞五郡设立了“属国”,用于安置内附的少数民族,进而陕北地区呈现出“人马炽盛,牛马布野”的情景(《汉书·匈奴传》)。从陕北地区东汉画像石墓和壁画墓中的“放牧图”、“狩猎图”,以及反映奢侈生活的“宴饮图”都可体现当时陕北经济的发展。养马技术的传入以及画像石墓所反映的内容,侧面反映秦直道发挥了一定作用。
唐时,在西北地区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無茶”的谚语。唐中期饮茶之风遍及南北城乡,据唐人所述:“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制茶业成了唐代一项新兴的手工业。陕西、宁夏、内蒙古在唐代是主要的牧区,依据唐的政区划分,它们皆隶属于关内道。唐中期以后关中通往延州(延安),银州的驿道虽移于子午岭东侧的洛河河谷中,但内地经由“直道”去宁夏一带的商旅仍络绎不绝。秦直道作为转运茶叶之道,茶叶的大量转卖促进制茶业的发展,即也促使唐代经济的发展。
北宋时期,“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段因政治军事原因受阻时,中西使者,商旅多绕至贺兰山下经宁夏越子午岭至长安。
明代的陕西由于西北边境内缩而成为边疆重地。为了防范边外鞑靼族和北部俺答汗蒙古族侵扰,明政府修建长城并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镇驻兵把守,位于陕西的就有四个边镇,总兵力达20万人。可见,明政府对陕西边防建设的重视。士兵的军饷粮草全赖陕西运输,所以明政府针对陕西地区实行了培植经济、奖励垦殖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安抚西北边外的少数民族,在陕西实行“边茶开中”、“布马交易”、“食盐开中”政策。这几种政策的实施使得陕商很快崛起。频繁的商品交易和物品流通有力的推动商路建设的发展。如明政府新修了从平凉到固原的新驿路,以供陕西、宁夏两镇士兵的军饷,并同时修筑了从陕北皇甫川到宁夏前卫营的横贯东西边镇的军事通道以与秦直道相补充。
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此路(秦直道)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以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今则塘汛废弛,通衢化为榛莽。”这一时期的秦直道可称得上是商贾经行之道。
由此观之,秦直道在封建社会早期军事价值更明显,可到了后期它的经济地理价值越发突显。
结语
“秦直道”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首先,作为一条重要的交通道路,它方便了军备和物资运输。其次,由于道路相当宽广、加之路基坚实,以及它是堑山堙谷,沿子午岭山脊修筑,占据了战略制高点,故而有较高的军事价值。最后,它方便了南北贸易,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南北的茶马贸易和布马贸易就在秦直道上进行着。)“交通作为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成立的根本保证。”因而可以说,秦直道作为一个交通线路不仅仅是一条南北贸易之道,是中西贸易的中转桥梁,更是一条商贾经行之道。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卷八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8.
[4]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唐玉(1992—),女,汉族,陕西宝鸡人,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