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院校合作,提升职教水平
2015-10-22吴家宏
吴家宏
自2012年5月开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中华大学签约,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两岸两校展开了教育交流。三年来,这种交流成果卓著。谈起去台湾中华大学交流学习20天的经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孙博就两眼放光:“第一次上安卓系统APP设计课程,第一次和团队制作扫雷游戏APP,第一次参观台资企业,这次交流,让我发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更多有趣的东西,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专业选择!”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还有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正在享受着两岸合作办学的成果。而这正是该学院院长贺星岳积极推进两岸合作办学的初衷:“以两岸合作为突破口,给师生们搭建一个走向世界的舞台,让‘中国式的高职教育接轨国际、影响世界。”
首建台湾师资培训基地 拉开两岸合作办学序幕
时间回溯到2012年5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工贸”)与台湾中华大学正式签约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展开了两岸教育交流。“温州与台湾地区地缘接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独特优势,肩负着对台教育交流和合作先行先试的使命。”令院长贺星岳颇为自豪的是,与台湾高校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不仅仅意味着给浙工贸的教师们创造了一条“走出去”的绿色通道,还标志着两岸高职学校师资交流“直航”的开通。
合作办学开学典礼
陈军杰老师在课堂上
2012年7月,浙工贸第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拔营”赴台,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此后,一年一度的赴台培训成为浙工贸师资培养的惯例。而今,浙工贸已有67位教师去台湾接受过培训。电子工程系主任王本轶就是其中一位。在赴台培训的过程中,他发现台湾较温州地区更早进入大众教育高等化阶段,台湾职业院校的教师多为“三高”群体:一是高学历背景,大多数教师是留学欧美国家的博士;二是高实战能力,教师基本都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三是高科研能力,几乎每位教师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报告。
与此同时,院长贺星岳早早注意到:“走出去”只能让部分教师学习和借鉴台湾的职业教育经验,这是一种“外驱式”的改革;若要从根本上做到“由内而外”的蜕变,还需要“引进来”,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校内“生根发芽”。借培训基地建立之东风,浙工贸与中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推广协会合作设立了台湾人才工作联络站,充分引进台湾师资。目前,在浙工贸长期任教的台湾教师有14人。
“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促使两岸师资交流趋于高端化、深层次,也让浙工贸萌生了合作办学的念头。“两岸教师的长期合作机制,为学校进一步引进教材、课程,甚至台湾职教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兼任台湾研究所所长、长期关注两岸教育发展态势的贺星岳认为:“由于低出生率等因素的影响,台湾部分高校面临生源不足和资源过剩的窘境。台湾教育资源的过剩恰恰能够填补因多样化教育而带来的大陆学校教育供给不足的短板。”
2013年,浙工贸牵手温州大学、台湾中华大学联合开办了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教育班;2014年,浙工贸又与台湾大华科技大学合作开办了机电一体化专科班,与台湾中华大学合作开办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科班。
第二届两岸大学生低碳设计创客工作坊成果交流汇报会
台湾教师出“奇”制胜 “鲶鱼效应”破教改之冰
早上6点,浙工贸教师宿舍内,来自台湾的陈军杰已经开始料理早餐。今天,他做的是小型三明治,整整12份却都是为学生们准备的。“要征服学生的脑子,必须先征服学生的胃。”陈军杰说:“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只有最早进入教室的12个学生才有他亲手做的早餐奖励。”而正是因为美食的“诱惑”,上陈军杰的课的学生们总是要来一场“比比谁先到”的竞赛。
在陈军杰看来,烹饪的艺术与教学是相通的。有一次上程序代码课,陈军杰发现一位学生似乎故意“唱反调”,不按老师教的步骤操作。被陈军杰指出问题时,他还梗着脖子说:“我喜欢。”对此,陈军杰没有责问,而是循循善诱:“我们烧菜,煮熟和煮好是两回事,写程序也一样。人们会更喜欢简洁又有效的程序,还是冗杂又无用的程序呢?”从此,这位学生就成了陈军杰的“头号粉丝”。
此外,陈军杰的“苹果暗示法”也是“浙工贸一绝”。有学生上课缺勤,陈军杰不但不责罚,还让学生送苹果到缺勤同学的寝室。“如果他生病了,这个苹果代表我的慰问;如果他逃课了,这个苹果会增加他的愧疚感。”陈军杰一语道破“天机”。
无独有偶,来自台湾中华大学的王志胡老师同样有“奇招”。王志胡上课总是轻装上阵,从不带教材,更没有自制教案,被学生们称为“一支粉笔走天下”。那么,王志胡是怎么上課的呢?走进王志胡的班级,便可一窥究竟。学生们五人一组,或埋头苦干,或争论不休。“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摸索,所以每堂课我都会布置一个企业工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因此,在王志胡的课堂上从来没有“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更让王志胡开心的是,企业项目激发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即使课内完成不了,学生也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凭借台湾老师们的“鲶鱼效应”,浙工贸开启了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合作班级三分之一课程由台湾教师讲授;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浙江省唯一开设《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结构与世界名校靠齐;台湾老师的TBL即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在多个专业落地开花,课堂教学方式趋于灵活机动;两岸合作专业打通实训教学与市场之间的壁垒,开设“智能电子工作坊”对外承接企业项目。源自宝岛台湾的教改‘风暴引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风暴”。浙工贸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章添说:“今年8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两名大一学生参加由台湾机器人协会举办的两岸2015年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获得团体第二名。”
两岸青年“创客”混搭对垒 创“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借力台湾教学资源优势,以教改为抓手拓展专业建设深度和广度,只是浙工贸两岸合作办学的第一步。从2014年开始,浙工贸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台湾高校的文化创意领域,并连续主办了两届“两岸大学生基于温州文化元素的低碳设计工作坊”活动。
“随着以高科技资讯为特征的第三波产业的成熟,内容产业被视为第四波经济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众所周知,台湾的创意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动力和文化输出。”立足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高校职能阵地,贺星岳丝毫不掩饰深化浙工贸文创教育的“野心”。“在温州这样一块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热土上,同样需要一种突破的、独特的、开放的文创教育模式。”他希望通过“工作坊”这样一个非常规的交流方式,可以延伸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让“中国式”高职教育的内核特色更加鲜明。
何為“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何为“工作坊”,浙工贸的答案是,将来自两岸16所高校的68位青年“创客”,通过抽签的方式混搭组成8个团队,聘任企业家或行业专家为团队导师,要求每个团队在7天内完成一个文创作品。此外,为让学生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互联网+”意识,学生的最终作品将依托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依托温州名购网进行网络拍卖。这就意味着,浙工贸的“工作坊”是一个汇集两岸高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集结台湾、温州两地文化的平台。
“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与青年学生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袁宇超是浙工贸工业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在今年暑期的“创客工作坊”活动中,他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套集展具和包装为一体的“让我(RUN WORLD)”包装袋,并一举夺得“最佳成本奖”。颁奖仪式上,袁宇超说:“与台湾学生的合作交流,让我对文创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实现创意产品生活化的关键在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和SWOT分析;设计者不仅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要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当文化加上创意,产品的价值才会无限放大。”
“没有人会想到,能够站在舞台上侃侃而谈的袁宇超,在此之前还是一个对专业迷茫、缺乏自信的少年。”袁宇超的指导老师为他的成长惊喜不已。而这,或许就是“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独有“魔法”。
适应教育多元化、适应人才结构优化、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适应国际情势……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为了适应而“被改革”。但继承了温州人“敢拼敢闯”基因的浙工贸,一直在主动作为。两岸合作办学,亦是浙工贸主动变革的一次尝试。正如贺星岳所说,浙工贸只是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细胞,以小博大,往往需要花更多心思,而这注定了浙工贸永恒不懈的探索。
【记者观察】——“精”“博”之道,领跑两岸合作办学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界,两岸高校、学生及各类民间团体对扩大交流与合作的呼声渐高。两岸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开放的程度、范围正明显扩大,合作持续升温,高校合作办学的时机也趋于成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浙工贸先行先试两岸合作办学项目,展现出了前瞻性的管理思维和敢于创新的“温商精神”。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浙工贸两岸合作办学才三岁“稚龄”,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已经具备“成年”的资本和实力:一是台湾教师资源配置最大化,现台湾教师科研结对培养28人,指导浙工贸青年教师出版教材1本、发表论文8篇、完成省科研课题1项,大大提升了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二是教学环境趋于超一流水准,如依托台湾大华科技大学机器人教学研发中心,浙工贸投资10万元建立机器人实验室;三是品牌专业优势凸显,两岸合作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四是校园文化多元化、开放化,如以两岸大学生低碳设计活动为载体,实现浙台文化的高度融通和深层碰撞。
探究浙工贸两岸合作办学成果之根本,则在于既“精”又“博”。
所谓“精”,既选准一个对象、找准一个产业。浙工贸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榜样。目前,台湾地区以及台资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内的布局已几乎覆盖电子信息产业的全价值链。在最高端的IC设计环节,台湾营业收入已居全球第二位。因此,浙工贸与台湾高校“共舞”,有望在工业4.0时代发出最强音。
所谓“博”,即立意高远,不拘于职教格局。浙工贸借力两岸合作办学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构建服务型、创新型高校为己任。如依托台湾研究所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构建“海三角”,打造对台海洋经济强市》的研究报告;通过台湾人才工作联络站引进台湾专业技术人才和台资企业;借助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就业提供信息、培训、辅导、帮扶等服务。
从浙工贸两岸合作办学情况来看,两岸高校间的合作办学会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和更持久发展层次上有所突破。未来,浙工贸还将进一步推进合作办学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为两岸合作办学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