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形于色

2015-10-21张明

民间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皇上太子

张明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位大臣历经五位皇帝,到八十岁才被允许退休。这位名臣叫高允。

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有非凡的气度。据《魏书》记载,北魏政治家、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十分惊异,不由感叹道:“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我只担心自己不能亲眼见到了啊。”高允喜好文学,背着书千里求学。精通经史、天文,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因有才学,郡中召他为功曹,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主任。

四十多岁时,征南大将军杜超镇守邺城,任命高允为从事中郎,杜超上表让高允等前往各州评决狱事。吕熙等人都因贪污枉法获罪,只有高允因清廉公正得到嘉赏。

不久高允被征召还朝。太武帝下诏让高允与司徒崔浩一起编撰《国记》,崔浩因写《国记》涉嫌讥讽皇族下狱,太子拓跋晃入宫去见太武帝,让高允和他一起去。到了宫门前,太子对高允说:“皇上要召见你。这次进宫我随你一起去,假如皇上问你什么话,你依我告诉你的回答。”高允不解地问:“皇上因什么事召见我呢?”太子小声说:“进去你就知道了。”二人进去见太武帝,太子上前说:“中书侍郎高允一直和臣在一起,臣与他相处很多年了,高允小心谨慎,臣很了解他。高允虽然与崔浩同事,但他身份微贱,只有听命于崔浩。臣请求宽恕他的性命。”太武帝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所写的吗?”高允回答道:“《先帝记》和《今记》,是臣与崔浩一同写作的。由于崔浩事务太多,只是负责最后的整理和修订。至于注疏,臣写的比崔浩多。”太武帝听了不禁大怒:“这样说来,你比崔浩的罪过还要重,怎么能饶恕你!”太子慌忙上前说:“请皇上息怒。高允只是个小臣,一时间慌乱,说话语无伦次。臣来之前问过他,他说都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余怒未消,问高允:“真像太子说的那样吗?”高允回道:“我作为臣子才薄德浅,所著《国记》犯触了皇上,罪当灭族。殿下念及为臣陪他读了多年的书,哀怜我,为我向皇上求情。如果皇上不问臣便罢,既问了,臣就应如实回答。”

太武帝回过头对太子说:“正直,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而高允却能临死都不改变,敢说实话,这就更难了!而且一个做臣子的敢于对皇上说实话,真是忠贞的臣子啊。”

高允被免了罪,于是就让人把崔浩带到太武帝面前,让人质问他。崔浩惶恐害怕,恍恍惚惚不能应答。高允把前后经过有条有理地讲述了一遍。太武帝听后愤怒至极,命令高允草拟诏书,把崔浩等僮仆吏卒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觉得这样太草率,请求再见一次皇上,然后再拟诏书。太武帝召见高允,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别的罪,臣就不清楚了。如只是这一项罪行,还不至于被杀。”太武帝震怒,以违抗圣命之罪,下令武士把高允绑起来。太子慌忙又去求情。太武帝说:“如果不是高允触犯朕,恐怕数千人都要被处死了。”崔浩最终被灭了五族,其余的人仅杀了当事人,没有株连五族。太子后来责备高允说:“为人应当把握时机,做事如果不知见好就收,即使有再多的学识又有什么益处呢?在那种情况下,我在旁边不住地点拨你,可你为什么就不顺着点?却让皇上那样动怒。现在我每每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高允说:“为臣本是东野一个平凡的书生,本来就没有做官的打算。恰赶上朝廷清明的时候,才有今天的成果。大凡史书,都是帝王的真实记录,是将来的宝鉴,通过史书,今人可以看到过去,后人可以知道现在。所以言行举止,都要著述,所以,作为至高无上的皇上,更应该谨慎从事。然而,作为崔浩,从祖上就得到国家那么高的待遇,享有那么高的荣耀,可他却辜负了圣恩。崔浩以蓬蒿之才,负朝廷栋梁之托,在朝廷没有让人称赞的节操,他的私欲淹没了他的公正廉洁,以个人的恩怨来处事而缺乏公理之心,这是崔浩的罪责。对于我来说,我与崔浩是做着同样的事,早把死生荣辱置之度外。我能有今天,实在是多亏了殿下仁慈广大啊。我为了能得到皇上的赦免而去说违心的话,这不是为臣当初的本意。”太子听了不禁动容,暗自称叹不已。

太子晚期,常常为身边亲近的人谋取私利,高允劝阻,太子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太子去世后,太武帝召见高允,高允边走边流泪,悲恸不已。太武帝见了也流下眼泪,让高允退出了。左右的官员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缘故,纷纷议论说高允无缘无故地悲伤,让陛下也跟着流泪,这是为什么呀。太武帝听说后就召集他们说:“你们不知道高允很悲伤吗?”左右大臣摇摇头,说:“为臣看到高允无言而泣,陛下为之悲伤,所以我们在下面就悄悄议论开了。”太武帝说:“崔浩被诛杀的时候,高允也应该死的,是东宫苦谏,才免于一死。今天没有了东宫,高允看见朕想起往事而悲伤啊。”

文成帝即位后,高允出了许多计谋。很多大臣受到皇帝重赏,却没有褒奖高允,高允从不在背后发一句怨言,始终对皇上忠心耿耿。给事中郭善明,性格机巧,老想呈显自己的才能,他劝文成帝建造宫殿。高允劝谏说:“臣听说太武帝平定天下后才开始兴修都邑。他一旦有所修造,不是农闲之季,绝不兴工。现在建国已经很久,宫室也已经完备。如果要再修更壮丽的宫室,也应当慢慢地准备,不可急于求成。估计砍材运土以及各种杂役就需两万多人。古人言,一夫不耕就有人会挨饿,一妇不织就有人会受冻。何况是数万之众无法从事耕织生产,他们所要耗费花销,实在太多了。往古时推论再来验证现在,必然有借鉴之效啊,希望皇上认真思考。”文成帝接纳了他的意见,他感慨地对群臣说:“君主与父亲是一样的,父亲有了错误,做儿子的怎能不当面指出呢?你们啊,应该学学高允,他才是真正的忠臣!朕有了错误,他常能正面直言,即使是朕不爱听的话,他也敢侃侃而谈,绝不避就。你们这些人在朕左右多年,从来听不到一句正经话,只顺着朕的意思吹捧,趁着朕高兴的时候求官乞职。说得不好听点,你们每天的工作不过是在朕身边站站而已,如此都能做到王公,而高允呢,他用写史的笔匡扶国家,才不过是个著作郎,你们难道不觉得自愧吗?”

有人上书说高允的得失,文成帝就对群臣说,高允的做法没什么不对,像高允这样的人,才是忠臣。有大臣上书,说高允虽然蒙受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普通百姓,妻儿都无法生活。这一天,文成帝来到高允家,他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呈在眼前的只有几间草屋,布被麻袍,厨房中只有一点盐菜。文成帝叹息说:“自古以来清贫之人,莫过于此啊!”立即赐给绵帛五百匹,粮食千斛,并拜高允的长子为官。高允多次上表坚决推辞,文成帝不答应。当初和高允一起授官职的大多已经升至侯爵,就连高允的部下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而高允做郎中二十七年没有升过官。当时百官没有俸禄,高允家里穷,高允常让自己的儿子们上山砍柴,用以自给。高允的为人被当时的人所推崇,文成帝也非常敬重他,通常不直呼他的名字,而尊称为“令公”。皇帝起了头,其他人有样学样,从此“令公”的名号远播四方。

太和二年,高允因年老乞求回归故里,十多次皇上都没有允许。高允常对人说:“我任中书时有阴德,曾救济恩治过百姓性命,如果阳报不差的话,我的寿命在百岁上。” 一次他得了小病,家人忙给他请大夫,皇帝估计他活不多久了,就派人给他送去很多礼物,作为办丧事用。朝中百官也往来给予慰问,高允喜形于色,对人说:“天恩因我太老,给了这么多赐品,可以用来待客了。”上表致谢,认为皇帝对他无微不至。

高允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龙颜,居于庙堂高位,生活却一贫如洗。高允享寿九十八岁,正所谓“无欲者长存”。

猜你喜欢

皇上太子
太子洗马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找皇上
皇上的烦恼
春天的太子湾
太子一胖毁所有
听七旬翁讲明太子朱慈烺的故事(1)
皇上驾到
冗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