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废弃物构成
2015-10-21何彤
何彤
【内容摘要】立体构成作为传统设计基础课程,不考虑其他材料,通过纸来研究立体造型和空间关系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文章分析了废弃包装材料在立体构成课中的尝试和实践,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同时也探讨设计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如何紧密衔接。
【关键词】包装废弃物 垃圾 立体构成 创新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物品”,这句经济学家的名言,在立体构成课中得到充分体现。所谓的包装垃圾,通过构成实践,就转化成立体构成作业,甚至可以发展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可口可乐瓶盖设计,就是老材料、新思想最好的佐证。为了鼓励人们回收重新利用废物,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奥美中国在泰国和印尼发起了一次名为“第二生命(2ndlives)”的活动,在该活动中,可口可乐为人们提供16种功能不同的瓶盖,只需拧到旧可乐瓶子上,就可以把瓶子变成水枪、笔刷、照明灯、转笔刀等工具,名副其实变废为宝。设计引发的思考,可谓深远。从可口可乐的设计中回头看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立体构成,何尝不可运用看似垃圾的废弃包装材料进行创想,这是很有意义的构成教学实践。
立体构成作为传统设计基础课程,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是遵循创始人阿尔伯斯的教学理论, 即不考虑任何其他材料,通过纸来研究立体的造型和空间关系。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审美在变化,立体构成的教学要求也不得不变。立体构成课是多向度的艺术与设计的研究课题,需要把各种材料按照美学的原则,用抽象的手段,进行意向的、具有生命力的形态创造。对于材料选择、工具利用,在立体构成教学中都值得进行学习和探寻。
立体构成课教学从学生的专业出发,进行针对性授课,选用废弃包装材料进行处理和利用。在造型训练中,不以实用为目标,避免禁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也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而为,在思路上启发学生敏锐发现材料,让材料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并使构成与专业设计形成关联。如视觉传达专业的立体构成课,要求学生拆分废弃的包装材料,并归类为不同的材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立体构成的形态塑造,对材料、包装构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曾经在教学中有学生发出感慨:“天天都在喝牛奶,如果不撕开这包装盒,根本不知道里面是这种材质、这种色彩!”虽然是基础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除问题,为视觉传达专业后期设计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也为学生埋下设计观念的环保种子。总之,作为设计基础形态教育的立体构成,虽然不以功能、功利为目的,却力图追求形态开拓的可能性、材料利用的巧妙性以及与设计实践结合的契合性。
在立体构成教学当中,探寻的方向主要是有关形态塑造的所有可能性,从理论上加强造型观念的确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形态要素的分解、组合等综合训练,使学生对形态的全面理解和意识升华。形态研究虽然是立体构成课的主体,但材料的认识、利用和再创造,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形态塑造离不开材料,材料处理又需要工具,工具的合理和巧妙运用等都是立体构成所研讨的范畴。而本文重点在于对废弃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再构成在立体构成教学中进行探讨。
一、发现材料的困惑
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仅次于水质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气污染,已处于第四位。因此,包装与环保作为一个社会热点正摆在人们面前,已成为各国亟须解决的严重问题。中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场中,有1/3是包装性垃圾,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虽然有些包装废弃物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如纸箱、饮料瓶等回收率达到90%以上,但大部分包装物的回收率仍较低。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尝试用生活中的包装废弃物进行构想。
对于包装废弃物,一般人都有排他性和厌恶性。特别是食品包装,再次利用时,有效处理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也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有必要选这样的材料吗?但这样的尝试得到的改观是让人惊喜的。
图1、图2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林昱辰的构成作业,把塑料瓶剪成块状在蜡烛上烤软造型而成,用废弃的包装材料进行塑形。原有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看到的色彩和触摸的材料、感知的体积和形态,都会产生很多联想。饮料瓶在常规化的再次塑型中要么切分,要么直接组合,而用火烤得到新的形态和表达方法,自然会有其独特之处。
用廢弃包装材料时,是对学生材料选择上的一种约束,而这种约束往往会带来对构想中的思维表达不同的切入方式,常规思维是正面想象,而用废弃材质需从其可利用性上认识材料。废弃包装材质的大小、长短,都会给构成造成限制,而相应的限制,却能触发新的思考和新的形式出现。
例如,在教学中对于用面塑造球体,常规教学多半把折屈图纸发给学生,学生照图在面、角、边约做一点变化折屈就形成球。而用废弃包装材料制作,包装纸没有全开纸那么大、平整,并且上面还有包装文字、图案和色彩。这样的困惑,给爱思考的学生打开了智慧之门,对于怕困难的学生就关上了痛苦的窗。
图3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任秋迪的球体练习,他用废弃的包装牛皮纸,因为纸张大小受限,结合方式上就选用大头钉结合,既有装饰效果,又能完成教学要求的形态。
二、再创造材料的欣喜
常规的立体构成教学,首先是想到要做的形态,再找相应的材质制作就行。而用废弃的包装进行立体构成教学,受条件的限制,思考的方式就需要从原有的形态、构型、色彩与教师要求的作业方向相结合成一些形态,有的是必然的,有的可能就是偶然的。
日本设计师伊藤节和伊藤志信认为:“人使用手创造,使用手抚摸,把事物的形体整理出来。触感,对于设计而言和视觉一样是同样重要的要素”,这样的理论在立体构成中也是相通的。废弃包装材质在触摸的过程中往往也会促成形态的塑造。例如,月饼盒是层板与裱糊纸的结合,要取用其中的材料,分离材料的确是困难的事。但反过来想,剥离不完整,不也是一种肌理吗,这种偶然的发现,也许是刻意找不到的。
三、材料为契机的创新
废弃的包装材料有塑料、纸质、铁皮、木材等,而这些材料都是在立体构成中能选用的材料。在文具店去购买的纸张,新而整洁,学生可能破坏的冲动不会那么强烈,但构成中常常谈到的一点是“没有破坏,就没有构成”。而废弃的包装,学生没有思想的压力,本来就是要丢弃的,大胆地利用是主要目的,任意的处置、不经意间的结果,带来新的视觉冲击更让人欢悦。
立体构成的目的就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上世纪80年代三大构成在中国艺术高校全面推广至今,主要的教学方式是线、面、块的认识和构成,先想到构成,再寻找材料,最后制作成形态。
对于废弃包装材料的利用,在教学思路上,要抛开常规教学进程。以材料为契机,接受材料的暗示和启发,而寻求线、面、块的构成可能。同时,还需要在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处理和加工,才能完成相应的立体构成作业练习。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运用更多的手段解决问题,并处理好构成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反对意见的人员,认为废弃包装的利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这些问题的提出,给学生的学习提出挑战,也是更好的动力。
结语
笔者通过三年三个班级对废弃包装材料在立体构成教学中的学习和尝试,获得一些成果。对于废弃包装材料的来源,有学生尝试在学校范围内,通过校园网收集废弃包装材料,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归类为各种材料,以低廉的价格卖给需要的学生。这样的材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基础练习是能得到满足的。高年级对于材料更有驾驭的能力,2006级学生在毕业设计作品《空瓶》就是用废弃日化商品的包装材料,荣获优秀奖。2010级的毕业展也有废物的再设计,同样获得好评。教学是随时代的变化、生活的改变而跟进的,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有用的人才。
(注: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包装废弃物的艺术再现研究,项目编号:13SKK04)
参考文献:
[1]李佩玲,黄亚纪.日本的手感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