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探析
2015-10-21韦海燕
韦海燕
【内容摘要】毛南族傩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从“人体拟态”的表意性舞蹈语言、“傩面拟神”的鬼神舞蹈面具、圆转的舞蹈审美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了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进而对傩舞所表达的民族情感、精神内涵等进行探析。
【关键词】毛南傩舞 傩面具 祖先 图腾
“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集宗教、民俗和民族艺术为一体的复合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巫术活动,“傩文化”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较为流行,其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对自然、祖先、神灵等的崇拜,以满足其驱鬼逐疫、感恩还愿、祈求幸福的心理。毛南族傩舞历史悠久,其源于对玉皇大帝、三界神的祭祀。毛南族生活在“无三里之平原,有千尺之险隘”的山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灾异频繁,正如当地谚语所说的“毛南年年为水愁,旱死禾苗渴死牛”。于是,毛南人就在每年农历五月的分龙日敬天祭神,请求玉帝合理分龙,风调雨顺。毛南族傩舞就是伴随着其特有的分龙节祭祀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并成为祭祀活动的主要部分。毛南族傩舞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一、“人体拟态”的表意性舞蹈语言特征
由于长期居住偏远山区,古代的毛南人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较为低级,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模仿汉文的形声字结构方式,甚至借汉字的音、义构成毛南语的“土俗字”。因此,当地居民往往利用表意性的人体拟态语言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方式正适合于祭神和叙述巫傩故事。毛南傩舞便以其为基本表现形式,直观拟态地反映出先民的生活情况、劳作情况以及动植物的生命形态。
在毛南著名的“肥套”傩戏中,《穿针舞》作为其中的主要舞蹈,由四位男师公分别戴着三元、社王、灶王和家仙四位神仙的傩面具进行表演。他们的基本舞蹈步伐是起伏踮步。一般是上身前倾、含胸,左脚整脚落地,而右脚是前脚掌落地,膝盖弯曲,全身不停地上下起伏。在起伏过程中,左手拿着简笏在体前向着前进的方向,右手不停地抖动手上的铜铃。其中以祭祀坛场的四个角相互穿插变化为主,不断变化着两人穿插、四人穿插、四人变化穿插等,队形自然顺畅,有如穿针的感觉,所以毛南人称之为“穿针舞”。整个动作平稳缓慢,表现出毛南人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中劳作、生活的状态。他们肩挑重担,在长期凹凸不平的石山路中行走,身体因受重压而自然形成了“前俯”“含胸”的体态以及“一踮一踮”的习惯。可以说,毛南族傩舞烙下了农耕稻作文化的痕迹。这在《鲁班架桥》的舞蹈中有形象的表现。在喀斯特山区中劳作,难免要遭受烈日之苦,因此在舞蹈中不断出现一手遮阳,拧转身体怒视又无奈地仰视天空,屈膝等舞蹈动作,这正是日常劳动生活的表现。
在《土地配三娘》中的打击乐伴奏下,土地弯曲双膝,上身稍微前倾,用毛南族特有的花竹帽遮着脸,下身左右摇摆,碎步向前蹲跑着出场。而三娘一出场就不断抖动臀部,扭着胯部,以吸引土地的注意。伴随着毛南族民歌《见妹好像水中游鱼》,土地双脚呈大八字位,半蹲,膝盖大幅度向斜前方迈步,胯部前后交替地一顶一收,这些舞蹈动作表达了土地对三娘的喜爱。而这种舞蹈动作的展示在《瑶王拣花踏桥》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主人公瑶王一上场就直接拿着道具,上身前俯,呈大八字半蹲着,然后右脚往前小蹲式跳小一步,右手把草束在右前方打開,左脚也往前小蹲式跳小一步,左手把象征小孩的花枝在左前方打开;紧接着左右双脚同时小蹲式向前跳小一步,同时双手在胯前划小圈至合拢一起向斜上方抬起30度,胯在此时做一个向前顶的动律。这种大胆、夸张的舞蹈动作在毛南族的傩戏中占有很大分量。因为毛南族人口较少,又长期深受统治者的压迫和民族歧视,所以毛南人特别祈求神灵繁衍后代。他们自称是“梅山教”的传人,而“梅山教”属于道教。自称“梅山教”的毛南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自然地把一些舞蹈语言大胆地搬上了仪式的舞台,并深深影响了毛南族的文化与风俗,充分体现了毛南人生殖崇拜,祈求多子多福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二、“傩面拟神”的鬼神舞蹈面具
托马斯·芒罗认为:“在早期村落安居阶段,巫术和宗教得到发展并系统化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形式,被作为一种巫术的工具,用之于视觉或听觉的动物形象、人物形象以及自然现象(下雨或晴天)的再现,经常是图画、偶像、假面和模仿性舞蹈来加以表现。”傩舞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戴傩面具起舞。傩面具是在傩事活动中用以驱赶巫术和假面模拟巫术的工具。毛南傩舞面具源远流长,一般是用长约30厘米的半边木头雕刻而成。木材为本地的牛尾树、恩木,不仅质地轻便,而且不易开裂和变形。面具形态极为丰富,有着“三十六神、七十二像”之说。这一说法源于道教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具体的“三十六神、七十二像”指的是什么,解释各异,并无统一答案,而毛南族的36面面具角色分为万岁、三界、瑶王、家仙、鸿傲、土地、三娘、太师六官、鲁仙、小土地、灶王、仙桥、三光、三元、社王、雷兵、神像团、仙官、中元、欧官六曹、莫一大王、雷王、瑶婆、师公、花林、灵娘、蒙官、下元、良吾、鸿运、鸿石、谬鼓官、莫二、覃九官、光童、挑夫。
这些面具角色可分为善神、文神和凶神三类。善神是指帮助、保护毛南人的三界、万岁娘娘、瑶王、土地、三娘、花林仙官、灵娘等神灵;文神则主要指三元、三光等;凶神指雷王、太子六官、蒙官等曾经害过毛南人,但被惩治后,弃恶从善,为毛南人除暴安民,造福于毛南山乡的神仙。
类型不同,舞蹈面具也各不相同。如善神万岁娘娘的傩面具为一位慈眉善目、面带微笑的老妇形象。其头束发髻,皱纹明显,面容呈红色或土黄色,头戴的发冠配着花朵图案或笑脸娃娃图案,显得富有亲和力。傩神中的祖先神灵瑶王并非毛南先祖,而是兄弟民族白裤瑶的祖先,因其有恩于毛南人,给毛南人传授生育秘方,保佑毛南人人丁兴旺,而为毛南人所尊敬与感恩。面具中的瑶王满脸皱纹、眼笑眉开,面呈土黄色或褐色,头上的发髻用白布把头发旋紧从脑后盘绕至前额,笑容可掬、慈眉善目、喜气洋洋,体现了毛南人对外族同胞鼎力相助的感恩之情。再如还愿法事中的双人舞《三娘与土地》,土地傩面具形象是一位中年男子,面容为祸色,前排牙外露,头戴发冠,眉开眼笑,喜气洋洋,显得宽厚祥和;而三娘傩面为年轻女子形象,头戴发冠,弯眉细眼,红唇小口,面容皎白,显得淸丽脱俗。在舞蹈中,三娘手拿象征小孩的红蛋,与土地对唱对舞,意蕴子孙兴旺,大吉大利。
文神中的三光是日、月、星三神的合称,是一位时光女神。正如毛南族傩戏《还愿劝解》的巫语所言:“劝初光,金马欲去献太阳,劝光明,玉兔月亮献太阳,劝光童,照见天空明如镜,日月星辰制三光。”在整个还愿的法事中,三光是诸神的领头者,与瑶王、土地一同出场。她弯眉细眼,头戴配有花卉或叶片图案的发冠,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深得人们喜欢。另一位文神三元则是上、中、下元的合称。上元是阳间阴府及天祌之间的联络者,中元是走村串户、教后辈做还愿师公的先生,下元是掌管宗教经典的秘书。三人的面具形象都是清俊的小生形象,头戴官帽,五官清秀,书生气浓重。
凶神首推雷王,是毛南人心中最凶狠的恶神。最初,每年的庙节都要求毛南人供奉一个小孩,以备它吃。此恶习受到佛祖的惩治,就改为吃牛。而牛为三界管辖,因此,三界又惩治他,被迫再改为吃鸡,并专司雷雨,保佑毛南人风调雨顺。雷王傩面呈暗红色,形象恶煞,腮鼓鼓的,额头十分突出,瞪着双眼,显得威严有震慑力,让人望而生畏,不愧凶神形象。类似的还有太子六官、蒙官等,大都以武将形象出现,鼓腮突眼,头戴发冠,眉如烈焰,威武之中透露出狡诈与油滑。此外,傩面具中还有一些如小土地、挑夫等丑角形象,面容颜色一般为绿色或土黄色,形象或龇牙咧嘴,滑稽可笑;或露出门牙,形象亲切。
总之,面具对于毛南傩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已成为一种毛南人审美意识凝固而成的物化形态,是一种表意性的象征符号。师公们戴上面具,意味着众神降临毛南山乡,再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将虚幻的鬼神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毛南人面前,既是表达毛南人的感恩,也是对毛南人一種巨大的心理慰藉,使傩舞更具有现身说法的效应。
三、圆转的舞蹈审美情结
纵观毛南傩舞,无论是“人体拟态”的表意性舞蹈语言,还是“傩面拟神”的鬼神舞蹈面具,主要是外化的舞蹈审美形态。其中,还存在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即隐藏在毛南人心灵深处的圆转的审美情结。可以说,毛南傩舞是外化的舞蹈语言及舞蹈面具与内在的心灵夙愿的审美结晶。
圆转是一种古典审美观,包含两种含义:舞蹈形态与生命精神。圆转首先是一种舞蹈形态。傩舞很契合阴阳学说的“天圆地方”。道教思想认为,天圆就会引起运动变化,而地方则会收敛静止。毛南人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傩舞中也无不渗透道教元素。如毛南傩舞中颇有代表性的舞蹈《穿针舞》就是舞者舞蹈形态的“圆”与队形调度的“方”的最好例证。
《穿针舞》中三元、社王、灶王和家仙四位神仙戴着各具特色的傩面具,身穿蟒袍,左手拿着简笏、右手拿着铜铃,不远万里参加主家的还愿仪式。三元神是师公们祖师的代表,由他召集其他三位仙家参加主家的还愿;社王是保佑人们平安的神;灶王是保佑人们健康的神;家仙则是主家的祖宗。整个场面充满了欢快、喜悦。四位师公始终怀着毛南人对神仙、祖先的崇敬和怀念欢快地迈着舞步,相互问候与祝福,“圆”形不变。同时,师公们运用踮步、碎步、系腰带动律、行礼等特征性动作,不断在坛场上横线和对角线来回穿插,保持着不断变化的队形,自然顺畅,队形调度“方”向明确。
圆转的核心思想是生命精神,其“呈现生生不息的精神”“有限的空间化生无限,而无限的时间呈现于有限之间,有限因而永恒”。毛南人认为,傩舞体现了生殖崇拜与生命感恩,是以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延续着毛南人的生命渴望与生命追求,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毛南傩舞中,充满了性的崇拜,大胆表达了毛南人的爱情追求和性教育。如还愿舞蹈《土地配三娘》就生动体现了毛南族人民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四位师公分别扮演三娘(男扮女装)、土地及两个小土地。师公身穿女性的短衣和长筒裙,面带三娘的傩面具,手挎竹篮和拿着手绢,直立上身,脚做踮步,面对土地,十分害羞。土地双手叉腰,胯部前顶,不断转胯一圈前顶胯,挑逗三娘。小土地半矮做着踮步,不停地撮合土地和三娘的好事。最终,三娘答应了土地的求爱,并在一把花伞的遮掩之下,定下终身,最后三娘头戴红头巾由土地手牵着过花桥。整个画面生动、滑稽。从《土地配三娘》舞蹈中可以看出毛南人对甜蜜爱情和幸福家庭的渴望,对追求异性态度的开放与直接,对人性的崇拜和孕育下一代的强烈。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追求,是生命的流转。所以说,毛南傩舞中隐现的圆转的审美情结包含了一种激昂奋进的生命精神,其深深影响着毛南族的文化心理和对生命执著追求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文琰.南丹图经·庆远府志:卷一[M].乾隆十九年刻本.
[2]韦克华.前进中的毛南山乡[J].民族团结,1998(11).
[3]宋书功.古代房中养生真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
[4]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书秋桐,潭亚洲.论毛南族的传世神活[J].河池师专学报,1992(4).
[6]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 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