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芭蕾表演能力的培养
2015-10-21黄娟
黄娟
【内容摘要】由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芭蕾表演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强芭蕾基训、改善音乐教学、丰富剧目排练、注重表演实践以及扩大观摩交流。以便未来的师范生可以储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在普及教育中充分发挥普及作用,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师。
【关键词】芭蕾基训 音乐教学 剧目排练 表演实践 能力培养
一、加强芭蕾基训规范性,强化芭蕾表演意识
“芭蕾基训”是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专业技能课,也是其他各门舞蹈技术课的基础。高等师范学校芭蕾基训课程主要以古典芭蕾技术为内容,目的在于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训练达到统一的规范,使之在体能、技能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且在软度、力度、开度、速度、幅度,以及平衡性、协调性、灵巧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在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执教的最初两年,笔者曾一度为这样的芭蕾课堂而烦恼——把杆上的十几个学生,有的是中国舞专业,有的是芭蕾专业;有的来自中专艺校,有的则来自普通高中。学生们各自的芭蕾起点不一,所受训练的规范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学进度常常被迫放缓。教学上的这一窘境引起了笔者对高等师范舞蹈专业芭蕾舞教学的思考。由于高等师范舞蹈生源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其芭蕾基训课程应有别于以培养演员为目的的专业艺术院校的芭蕾基训。那么,面对一群由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组成的教学对象,如何能将学生参差不齐的芭蕾基础进行有效的整合,应当是高等师范舞蹈专业芭蕾基训课程的首要任务。专业舞蹈教学中有句行话,“规格即风格”,这句话不无道理。因为任何一个舞种,正因为有着自己独特的动作规格,才形成各自不同的舞蹈风格。芭蕾优雅的举止、一丝不苟的动作规范正是造就其高贵、典雅气质的重要因素。在众多的舞蹈门类中,芭蕾艺术就是以其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而著称的。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高等师范芭蕾基训课不能只是专业艺术院校芭蕾基训课程的简化版,课程的难易程度可以降低,但基础的规范性却绝不容轻视,比如:在学生刚进校接触芭蕾舞时,必须先从解决来自各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体态、身体方位、头的位置入手,让学生首先有正确的理解;然后,从最简单的路线开始变幻舞姿,整堂课需要简约、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备好课,要对学生的弱点组织有效的教材,事前做出预想和计划,课上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韵律,不断加深芭蕾舞语汇的认知和理解,教学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基础性,把“规范”当成高等师范芭蕾教学的重中之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
严格规范的基训将成为学生进行芭蕾表演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基训过程中强化表演意识的渗透,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舞蹈中的表演意识是指有思想、有意识地去做动作,其是演员内心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由于芭蕾艺术有着自己的审美定势,其动作符合美学审美的张力感。因此,学生在掌握了动作的规范后,教师还要注重在动作的张力、延伸感和表演激情等方面引导学生。
二、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增强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一位舞者应具备的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音乐课程也是舞蹈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音乐有着“舞蹈的灵魂”之称。在舞蹈中,舞者樂感的好坏会影响到他在舞蹈中的表现力。乐感是一种外显的音乐素养,事实上,一个人的音乐素养不仅包括了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表现等所谓的“音乐能力”,也包括了对音乐理论、音乐文化这些统称为“音乐知识”的掌握。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对舞蹈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师范院校舞蹈专业都设置了基本乐理、中外音乐欣赏课程,并将之作为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有些院校还开设了钢琴、声乐等音乐选修课,但由于教学计划中对学分统筹规划的限制,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还是以乐理和中外音乐欣赏这两门课为主。
然而,笔者在实际的芭蕾教学中发现,音乐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收效却不尽人意。例如,芭蕾基训课中,常有学生合不上节拍,对节奏的强弱反应迟缓;在群舞剧目的排练中,因为各人乐感的不统一,很难做到呼吸同步、动作整齐划一。此外,干涩的动作、脸部表情的木讷等,都反映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肢体表达能力上的欠缺,这些现象本该可以通过有效的音乐训练得以改善。但现行的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乐理,主要讲授的是音乐中的基本常识,且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照搬了教音乐专业学生的套路,只是在内容上浅显一些。这样的乐理课常使舞蹈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有些内容难以理解,导致这门学科的不及格现象较多。
笔者认为,节奏、调式、和声等音乐理论知识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在教学方法上却可以根据舞蹈专业的特点做相应的改革。例如,尝试借鉴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学法,将音乐中的常识性理论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来,像节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情绪的特点、色彩的明暗等音乐中的要素, 都可以让学生直接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感受并加以理解。这样的方法,学生既能对所学的理论理解透彻、加深记忆,又能对其身体表现力的加强有所帮助,尤其对芭蕾舞学习而言,则显得更为有益。因为芭蕾被称为“脚尖的艺术”,其下肢的动作更为丰富,因而下肢的表现力也比上肢更强。在音乐课程中,更多地运用上肢动作来表现音乐中的节奏、色彩等要素,能加强芭蕾训练中上身的表现力。这种将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动作来视觉化的方式,想必定会产生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最终达到既学习了基本乐理,又加强了身体表现力的双重目的。
此外,目前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为目的,但若能加入对这些作品的曲式分析,让学生了解音乐中基本的曲式结构,将对他们芭蕾剧目的排练有所帮助。舞蹈中的很多作品是根据音乐的结构来编排的。因此,掌握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因素,有助于学生了解舞蹈作品的结构、舞段的铺展和交响手法的运用。
综上所述,改革当下高师舞蹈专业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将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芭蕾表演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丰富芭蕾排练剧目内容,培养学生芭蕾的表演意识
剧目排练课程是高师舞蹈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排练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利用稳定的肢体表演去完成剧目中的动作要求,还要让学生学会把握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准确地表达情感意象,以此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然而,由于高师舞蹈专业学分和课时的限制,学生没有单独的芭蕾剧目排练课程,而是穿插在普通排练课中,因此,芭蕾剧目相对比较少而且通常用的是古典芭蕾舞剧的经典片段,如《唐·吉诃德》《天鹅湖》等芭蕾作品当中的经典部分,虽然这些经典片段有助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拓宽剧目内容,选择不同类型风格的芭蕾剧目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可以增设芭蕾代表性的舞蹈课程,也可以学习一些现代芭蕾或是爵士芭蕾剧目既有芭蕾的线条,又具备现代或爵士舞的个性宣扬衍生出来的新型舞蹈风格,是在传承古典芭蕾的基础上做了更大胆、更夸张的创新,更具有丰富的表演性。如果将这些内容都加入到排练课当中,让学生尝试着接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些不同类型风格的舞蹈的学习中,打破了一成不变、严格框架的古典芭蕾要求所束缚,学生在试着去把握各种风格的同时,寻求自己的喜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从而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笔者建议,可以根据现状、年级不同的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学习剧目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学程序的稳定化、系统化。然而,所有的剧目选定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顺应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更新。
四、注重芭蕾演出实践,提高学生芭蕾表演技能
“能教会演”是大多数高师舞蹈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规格。基于这一目标,高师舞蹈将艺术实践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舞蹈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确有着比较多的舞台演出机会,然而由于学生芭蕾基础普遍偏低和演出剧目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高师舞蹈专业学生较少有机会进行芭蕾剧目的表演,而芭蕾演出却是培养和提高芭蕾表演能力的一种极为迅速和有效的途径。
在演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舞台和教室中身体状态的很大不同。空间、环境、氛围的巨大差异,将首先把学生引入作为演员的心理角色中,建立演员的心态,能使学生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表演的状态。因此,芭蕾教学若不与芭蕾的舞台表演形成有效对接,缺乏舞台锻炼的经验,学生就不能将芭蕾课堂中的训练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和才干。
鉴于舞蹈学生芭蕾演出机会有限的现状和上述提及的一些原因,笔者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创造演出实践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芭蕾表演能力。
其一,根据学生的普遍能力状况,创编适合他们表演的芭蕾剧目。
笔者曾根据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中的“化蝶”故事,创编了芭蕾剧目《蝶恋》。该作品没有高难度的芭蕾技巧,脚尖动作较为简单,主要注重体态、芭蕾舞姿造型的优雅和群舞队形调度的流畅,着意营造梦幻般的浪漫气息。《蝶恋》的成功演出,不仅为大部分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舞台实践机会,也为学生积累了适合他们表演的芭蕾剧目。
其二,激发学生自己创作芭蕾剧目,也是提高学生表演主动性的一个很好的做法。
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舞蹈中专或艺校,传统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以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已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因此,即便到了大学,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常常是被动的。为此,笔者在芭蕾课后,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编导知识为自己度身定做芭蕾剧目。这一尝试收到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学生们热情高涨,选音乐、找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创编出具有个性的芭蕾作品。尽管这些作品都还稚嫩,但能够表演自己的作品,将自己的创作主旨通过肢体呈现出来的这一做法,使学生们在舞蹈表演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也曾在《蝶恋》的编排过程中,邀请学生一起参与其中一个段落的创作,学生明显充满积极性,他们似乎更加乐于用自己所拥有的舞蹈语汇来表现舞蹈的主题。
五、增加芭蕾剧目观摩,提升学生芭蕾欣赏水准
众所周知,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所以,观摩剧目对学生的触动可见一斑。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处理也渐渐趋于专业水平,使专业素质稳步提升。通过模仿和学习剧目,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芭蕾、喜爱芭蕾。
针对师范类舞蹈学生,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融入对芭蕾经典剧目的观摩,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枯燥的专业课生动起来。众所周知,视觉冲击是最直接向大脑传输信息的。在一些经典的芭蕾舞剧中,演员的动作舒展流畅、画面华丽,能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一般来说,非专业的学生在欣赏芭蕾作品时,往往只是对舞蹈演员做出的造型以及动作有美的感受,而随着观赏芭蕾剧目的数量的增加,这些学生就渐渐地也会从动作技巧和难度上,对演员甚至是舞剧做出评价。例如,像《天鹅湖》那样经典的芭蕾舞剧的观摩中,一些非专业的普通高中学生了解到芭蕾不仅仅是简单地足尖站立、旋转,在芭蕾舞剧中也有各国的代表性舞蹈。在观摩的过程中,他们会互相交流,笔者认为,这也是提高他们对于芭蕾专业学习热情的方法之一。
其次,笔者发现,芭蕾舞作品中演员的动作都是教科书般的,让学生观摩这些专业舞蹈演员的动作,既能使他们感受芭蕾艺术的美,更能使他们在观摩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之后的课堂过程中,只要提醒学生回忆一下舞剧中演员的动作形态时,就会发现学生的上课状态会有明显的改变。和课堂学习中教师指出学生动作不规范的方法不同,学生会自己发现自身的缺点,并且可以进行自我修正,而作为教师,只需在一旁提点,加以辅导即可。这样一来,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笔者认为,在师范院校的舞蹈课程中增加芭蕾剧目观摩,无论对提升芭蕾欣赏水准还是对芭蕾专业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表演能力需要从基础性开始抓起,充分体现出办学目标,让未来的师范生在普及教育中充分发挥普及作用,让师范学生在学习中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舞蹈认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加强表演能力,從渗透文化、教学启发、自编自演、剧目欣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师,储备了扎实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于占东.舞蹈鉴赏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民族艺术研究,2000(4).
[2]朱珂苇.谈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3).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