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合唱训练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10-21李磊

艺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合唱训练中小学对策研究

李磊

【内容摘要】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合唱水平在不断提升,一部分优秀学生合唱团无论从曲目的选择到合唱理念的改变,特别是音准、音色的极大改变都在快速与国际接軌,有些合唱团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还有一些团甚至开始量身定制作品。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有很多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亟待提高,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文章将这些问题一一分类呈现,加以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以期找到提高合唱训练水平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合唱训练  问题  对策研究

2014年5月初,北京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落下帷幕。笔者有幸作为某区的评委全程参与了这场两年一度的中小学合唱盛会,感慨良多。

合唱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合唱训练中可以解决声音运用、音准问题,可以训练内心听觉、自我控制能力,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歌唱中建立对音乐的终身热爱。

一、合唱训练中的问题聚焦

(一)关于演唱方法的问题

1.声音概念不清楚

曾几何时,音量大小是衡量一个合唱团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学生合唱应是柔声唱、轻声唱、直声唱,但一些教师仍然鼓励学生“大声唱”。各个声部大声喊唱,使得声部间根本无法相互倾听,就更别提音准、和谐了。特别是演绎《摇篮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类作品,“声不对题”的喊唱会破坏歌曲的美感和意境。

还有一些教师的声音理念不正确,盲目追求“美声”唱法,认为声音“靠后唱”就是“美声”唱法。结果,学生为了做到教师要求的声音,喉咙使劲撑大,舌根、肩颈也一齐用力甚至全身僵硬,完全失去了小学生、初中生本应具有的明亮、清透的音色。特别是演唱一些童声作品时,显得笨重、不灵活,该出彩的地方也毫无生气,而且明显力不从心。

与上面情况相对,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声音的和谐,要求学生的声音力度又过于弱、过于温暾,导致作品缺乏应有的张力。

2.音乐情感不投入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作品都要发掘内在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感动自己、感动他人。而很多教师在排练中不注意这一点,认为只要音准好、声音和谐度高就可以了。导致学生的演唱苍白、平板丝毫看不出对作品的演绎、对音乐的热爱,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这样的歌声又怎样能够感人呢?

还有一些教师,对作品缺乏精细的雕琢。如对乐句、乐段的起止既不做要求,也不给手势提示,学生没有任何“气口”,随意呼吸,导致乐句不连贯、不完整,音乐形象也不统一。或者歌曲从头至尾一种声音力度和演唱情绪,没有对比也没有变化,使得声音形象枯燥、色彩单一。

更有些教师的控制力不够,缺乏内心听觉,似乎一直“游离”在音乐之外。如歌曲尾声处,就差那一拍的延长或者只差一个呼吸的小停顿,就急急忙忙地结束音乐,令人仿佛一口气被堵在胸口落不下来,再好的演唱也因这一点而无法酣畅淋漓。

(二)关于选材的问题

1.选材内容不广泛

合唱发展到今天,作品的内容、作曲手法、和声、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不再是原来“一水儿”的三度和声,曲式结构也不再局限于A+B或ABA的规整结构,而且内容、题材也越来越丰富。虽然说经典的曲目长唱不衰,但有些教师还在带学生唱《小鸟、小鸟》《吹草哨》《我爱米兰》等他们小时候唱过的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显得不够“与时俱进”。

选材内容不够广泛直接体现在合唱比赛曲目重复率高。比如:在本届比赛中,初中的校级、班级合唱20多支团队有5支唱了《Dona Nobis Pacem》;小学班级合唱35支团队有8支唱了《小纸船的梦》、6支唱了《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堆雪人》,还有《槟榔树下摇网床》《田野在召唤》《库斯科邮车》《春晓》《萤火虫》《踏雪寻梅》《小白船》等。充分说明教师应该尽量多地开阔眼界,拓宽自己的选曲视野。

2.演唱曲目不适合

第一,难易程度不适合。有些教师比较保守,选择的作品太过简单,虽然唱得很完整,但是起评分就会降。还有的教师盲目追求难度大的作品,学生根本无法驾驭,演唱往往是不完整的,所以应该量力而行。

第二,风格、音域不适合。有的教师选择曲目时,只凭自己的喜好,不了解自己合唱团的优势在哪里、哪些问题需避免。所以选择的曲目要么风格不适合,要么音域不合适或是题材不适合。因此,教师在选择曲目时一定注意,喜欢的不一定是适合的。

第三,主题不适合。每个比赛的主题不同、评分标准不同,对应选择的曲目也要不同。如《歌唱祖国》是一首优秀的经典歌曲,如果是爱国主题文艺会演,唱这首歌再恰当不过,但要是作为有一定水准的合唱比赛,唱这首歌曲就不太合适。

第四,学段特点不适合。有些教师选择的曲目好听、经典,却忽略了合唱团学生的学段、年龄与声音特点,比如:小学生唱混声合唱《As long as I have music》、女声合唱《山在虚无缥缈间》;或者高中生唱童声合唱《Dona Nobis Pacem》等,音域不适合、音乐形象与风格也不适合。

第五,组别选择不适合。近几年合唱节比赛逐渐与国际接轨,组别划分越来越细致,像SSA、SAB等组别就是特别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部分刚变声学生参加的组别。但有些教师对这些组的划分不清楚,也不做深入探究,随意报名。比如:团里有已经变声的男生还报童声组;有的团男生并没有变声,应该报童声组,却仅仅因为性别原因就报了SAB组等。

(三)关于表现形式的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干巴巴的演唱缺乏表现力,于是设计了很多动作来丰富演唱形式。殊不知,正是因为过多的动作造成学生顾此失彼,反倒影响演唱效果。比如:在演唱中不时加入既夸张又花哨的表演,一会儿律动、一会儿朗诵、一会儿加一段器乐合奏,把一首完整的作品分割得七零八落,把合唱变成了“表演唱”,看似热闹,实则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再比如:让学生在歌曲结尾处高举手臂,使得气息上浮,造成音偏高;或者为了美观,摆出造型坐在舞台上,由于台阶过低,学生窝着身体影响了发声等。

有的教师对配器知识不甚了解,盲目为合唱加入了过多的、不恰当的乐器演奏。如随意“混搭”乐器:一首外国民歌加上一把萨克斯又加上一个中国的鼓;还有的加入打击乐器却全是一种节奏型,不但没有为演唱添彩,反倒是影响了声音的美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会自作主张随意删除、改动声部乐谱,以为降几个调、减几个音没什么,简直是“乱弹琴”。

当然,合适的妆容也很重要。有些学生画着成人的浓妆上台表演,教师穿超短裙、露背装上台指挥的现象也不是个例,这些教师的审美水平也待加强。

二、对策与建议

聚焦这些较具代表性的问题之后,不难发现,合唱团出现的问题其实大多是教师的歌唱理念、训练方法方面出现了问题。

“合唱声音训练能够起到激发合唱队员的兴趣与参与愿望;培养对于声音的改善意识;帮助合唱队员认识其声音的潜力等作用。对于一个缺乏声音训练的合唱团,指挥是很难借助其完成音乐上和艺术上的目标的。”①因此,笔者为提高合唱训练水平给教师提出如下建议:

(一)钻研指挥技能

指挥家马革顺指出:“指挥主要是以双手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当然也辅之以头、身体、面容等部分。其活动是以音乐中的拍子以骨骼,并在这骨架上充实以血肉和灵魂。”②首先,教师要苦练指挥法,做到图示正确、拍点清晰,既不能动作刻板,起不到指示与带动的作用,也不能追求花哨、浮夸的动作,虽眼花缭乱却起不到引领作用。正确的动作是达到省、准、美。

其次,作为指挥,教师对于歌曲的艺术处理一定是源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排练前应该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要认真读谱、认真琢磨,歌曲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划分乐段?乐句在哪儿呼吸?进入时怎样留“气口”?旋律走向与衔接是怎样的?音乐跨度是多少?有几处声部超越?表现风格是什么?乐曲中出现的变化音、转调或节奏难点怎样解决?……而且,要将每一个声部的主题旋律熟练掌握,包括声部间的相互衔接都要做好准备。特别是不能忽视一些细节之处,如某一乐句的特殊呼吸节奏、句尾音的保持、过渡音和一字多音演唱的到位等。包括声部进入时手势的引导,力度、速度的变化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总揽全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要有音乐想象力,既明白用什么样的声音去塑造音乐形象,还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加以描述,充分调动学生的演唱状态。

再次,排练作品一定不能只是就事论事,一定要通过一首作品的排练,举一反三地教给学生演唱方法,从“唱会歌”逐步过渡到“会唱歌”,通过演唱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最后,要加强对伴奏的理解。伴奏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指挥要明确伴奏的功能,有要求、有指导。作为伴奏要讲究艺术性,既不能因为钢琴弹奏熟练,就只顾自己“秀”琴技,就不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更不能因为弹奏能力弱,弹不了原伴奏谱就随意“即兴”弹——特别是很多经典曲目,伴奏是音乐的一部分,绝不能随意,不然就会破坏音乐的整体美感。

(二)研究声音特点

很多教师对于合唱的排练心中没底,既搞不清楚自己团队的问题在哪里、怎样才能改善,也不明确自己的团队程度是怎样的、团队特色是什么、什么样的歌曲适合表现,而这正应该是教师需要潜心研究的。

“一个指挥要能意识到歌唱者能力的不足之处,并且清楚问题所在,并在排练中有步骤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合唱团的喊唱问题造成声音太硬且顽固,以至于没有音乐线条,声音没有控制。根本的问题是歌唱时肌肉过于紧张,或者过度使用气息。要让队员情绪沉静下来,松开下颚,用一些肢体动作使他们放松身体,打哈欠、叹气等。”③

同时,教师还要对自己团队的声音特点了然于心。如果合唱团声音比较结实、成熟,音准、和声状况都比较好,可以选择风格迥异的两首作品,突出团队驾驭作品的能力;如果声音比较和谐却缺乏张力,就选相对平和一些、速度稍慢一些的歌曲,避免戏剧化的声音变化;如果合唱团的节奏感较强,可以演唱速度稍快,节奏变化丰富的歌曲;如果音域不够宽,可以在声音的统一与和谐以及和声的丰富性上下功夫;如果男高音的声音好,可以选择一些带有声部超越或者需要男高假声控制的歌曲……总之,扬长避短,发挥最佳水平,这也是很多比较成熟的合唱团演唱委约作品的重要原因。

(三)注重曲目积累

分析演唱作品内容单一的现象不难看出,这是因为浏览曲目少导致的。教师平时不注意积累曲目,一遇到比赛,要么是“拿来主义”——听到一首好作品不管自己的团队是否适合就照搬,结果模仿得不伦不类;要么是“同一首歌”——为省事,年年都唱同一首作品。其实,多看一些精彩的比賽和演出,多参加学习培训与交流,就会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与资源。像一些指挥大师班,专家们都会带来一些作品推荐给学员。在培训学习中,还可以敏锐感受到最近合唱的流行趋势是什么。即使是观摩各种比赛,也可以发现一些好的作品,或者引发一些思考,空闲时到音乐书店、到相关的音乐网站“逛一逛”也会有所收获。一本书里哪怕选出一两首适合的作品,就算成功了。所以,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学习,不断拓展视野,不仅可以从更多渠道获取作品、浏览作品,更可以不断更新合唱观念、更新声音理念。否则只能是“井底之蛙”。

(四)加强团队建设

“合唱指挥必须给合唱团制定一个发展计划,系统而有步骤地提高声音构建”。④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合唱团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临时抱佛脚”。比如:参加合唱节比赛,在赛前一两个月才组建团队,就集中练习比赛的两首曲目,比赛一结束合唱团就解散。如此反复,根本没有达到通过合唱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目的。

而一些成熟的合唱团都是常年不懈坚持排练。新队员进队后,在老队员的带动和影响下进步会更快,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一旦老队员毕业,新队员已经成熟,又可以去引领下一批新队员。如此循环往复,合唱团会积累大量的作品,而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会使合唱团的声音状态、演唱风格、演唱水平保持稳定并不断提升,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一些合唱团的训练虽然在演唱方法、曲目选材、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反思找到问题根源,通过教师不断钻研指挥技能、潜心研究声音特点、积累演唱曲目、加强团队建设,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提升合唱训练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注:本文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Outstanding Teacher Programme)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③④威廉·埃曼,富克劳·哈泽曼.合唱队的声音训练[M].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②马革顺.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猜你喜欢

合唱训练中小学对策研究
职高合唱训练中跑调问题的解决措施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合唱有益于农村学生行为习惯之养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论群体心理对合唱训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