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与农地损失

2015-10-21黄彤

地球 2015年8期

黄彤

[摘要]想要合理的进行资源的利用,就必须保证资源的配置在代际上具有一定的效率。而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根据资源代际最优化配置的原理,进行农地非农化情况的研究,就可以了解我国的农地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代际配置理论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地非农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农地的过度非农化问题。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农地非农化的控制,进而减少农地资源损失。

[关键词]农地非农化 代际配置 农地资源损失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46-1

0引言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能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将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所以,从代际配置效率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资源利用情况的考量就显得尤为必要。

而近年来,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全国各地均开始了农地非农化的步伐,并一度造成了农地过度非农化问题。

因此,农地资源的损失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代际配置的相关理论

从理论角度来看,有关资源的代际配置效率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

具体来说,资源代际配置最优原理指的就是,资源利用在代际间边际收益现值相等,资源代际配置就达成了最优。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对未来资源利用收益和贴现率进行假设,从而在资源利用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进行配置最优数量的计算。但是,这样一来,主观估计误差就会无法避免。

而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有关资源最优配置的研究仍然处在理论阶段,即主要进行代际配置效率重要性和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1]。

2模型的设计

为了进行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本文在进行代际配置理论模型运用的基础之上,利用了常规投入C-D生产函数进行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边际收益及农用地的边际净收益的测算。而由于无论是城市建设用地收益还是农地用地收益都难以直接通过计算得出,所以本文利用了土地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来进行土地边际收益的衡量。因此,本文利用模型计算出的结果并不是土地边际收益[2]。但是,在进行各时期的农地非农化边际收益的比较时,却可以达成进行代际配置农地非农化净收益比较的目的。而本文具体所使用的C-D生产函数如下(1)、(2)所示:

NRAMi=A*KAMix*LAMiζ*LandAMiε

NRUi=B*KUiα*LUiβ*LandUiγ

在上面的公式中,NRAMi指的是部门利用农用地所得到的产业收益。所以,NRAMi其实就是第一产业的产值。而NRUi指的是部门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所获得的产业收益,既第二、三产业的产值。

另外,K指的是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Land即为土地资源的投入。而下标Ui指的就是i期的非农产业部门,下标AMi指的则为i期的农业部门[3]。所以,只要进行公式中的各个系数的计算,就能进行农用地和建設用地的边际收益的计算。而在结合农用地非市场价值的情况下,就能得出各个时期的农地非农化的边际净收益。就目前来看,我国其实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所以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所以,想要进行农地非农化代际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就需要进行较长的时间段的考察,进而避免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3农地边际非市场价值的研究

农业用地除了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需求外,还具有一系列的非市场价值,而非市场价值无法在市场体系中得以体现。具体来说,如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等价值都没能在市场上体现出来[4]。

而为了进行农地边际非市场价值的研究,本文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的研究成果,利用了农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理论,对现阶段的农地非农化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边际成本进行了估算。

一方面,为了全面的展开研究,首先需要进行中国东、中、北部的几个主要省份在不同年份中的各类农地资源面积的统计。而统计的面积大致包括了林地面积、草地面积、水面面积和农用面积。其中,林地面积需要按照省份所处的气候带来进行各种林地资源的划分,而农用面积则包括了耕地和园地面积。

另一方面,为了进行每个省份在某一个年份中的农地资源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的计算,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农地资源面积与单位面积的生态价值相乘,然后再利用相乘结果除以总的农地资源面积。其中,总的农地资源面积是利用各种类型农地资源面积的加权平均处理得到的。

再者,由于换算出的生态价值是美元,所以需要对当年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人民币的价格[5]。而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根据当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不同年份的价格的计算,进而避免因货币通货膨胀而为计算带来的误差。

另外,为了便于进行各个年份的农地边际非市场价值的比较,要将各个年份的价格转换成2003年的价格(如下表1)。

从表1的数据来看,其中的生态效益值是农地资源的平均效益。从理论上来看,虽然农地资源的生态效益值与边际效益值并不相同。但是,作为非市场价值的一种,按照这种衡量方法所获得的农地资源生态效益的总量与农地资源数量之间有着一次线型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总量等于单位价值乘以数量。

另外,由于总量的导数,既边际效益,同时也是农地资源的单位价值,既常数。所以,在此种条件下,边际效益与平均效益是相等的[6]。

因此,从直观上可以认为,非农化单位面积的农地资源所损失的生态效益等于单位面积农地资源提供的生态效益。

4研究过程及结果

4.1研究过程

为了进行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本文使用了来自于国家土地管理局所编写的《全国土地管理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年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中的数据。而为了进行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数据的比较,则选择了能够获得的第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对应数值指标为计算的指标。

其中,NRUi(农业部门总收益)其实利用的是当年的GDP中的第一产业的数值,而NRAMi(非农业部门总收益)利用的是当年的GDP中的其它部门的数值。

另外,资本投入K为新增基本建设投资、改造投资和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之和。而进行这几种投资的计算,可以得到第一产业和其它产业的数值。而L(劳动力投入)即为从业人员,LandAMi(农业部门土地资源投入)为林地、草地、耕地、园地和水面的总面积[7]。但是,在计算农地非农化损失时需要农地非农化的具体数量,而农地非农化的具体数量难以直接得到,因此,仅选择了耕地被建设占用的面积进行计算。这样一来,虽然计算的结果将使代际配置过度性损失被低估,但却可以更好的进行现阶段我国农地资源过度非农化形式的判断。

此外,为了避免主观判断产生的误差,本文将模型中的价值全部转换成了2003年的价格。

为了进行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问题,本文选取了1989-1996年和1997-2003年这两个时间段进行代际间的比较。而这样选择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此间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

此外,之所以进行这两个子区间的划分,是因为我国在1996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农地资源保护政策的出台,进而使我国全面进入到了农地资源保护时期。而这样一来,也可以通过对比看出当时的土地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进而为今后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在地域选择上,为了全面的进行我国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研究,将全国各个省份分别划分到了东、中、北部,进而统一进行计算,并进行了几个突出省份的农地损伤情况的计算,而划分的标准是按照国家官方标准来进行的。

4.2研究结果

如表2所示,在1989年到1996年期间,我国东部、中部、北部的地区的效率损失比例分别占实际非农化数量的6.58%、6.84%、7.8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我国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的效率损失并不高。但是,现阶段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损失并不仅为代际的配置损失,还存在着空间配置等其它配置效率的损失[8]。所以,由于选择的样本区间较小,农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仍然值得人们的重视。

就目前来看,由于90年代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开发区热,所以很多城市都进行了开发区的建设,进而使大量的农地被占用,但是实际利用率却较低。因此,1996年的政策的实施,才使得低效的农地非农化现象得以减轻。

另外,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1997年到2003年期间,1989年到1996年间的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损失不高。而这说明了,1996年颁布的农地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地非农化的代际配置效率。但是,这样的计算结果并不能反映出1997年到2003年期间的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的情况[9]。而想要进行这部分的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效率问题的分析,还要进行下一阶段的农地非农化情况的分析,比如以1997年到2010年的时间段为样本,进行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研究。所以,虽然1997年到2003年期间的代际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应该进行现有农地非农化速度的保持,从而保证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数量在合理的数量上下波动,进而向最优数量收敛。

5结论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部分省市的农地资源出现了过度非农化的现象。所以,现阶段农地资源的非农化的代际配置效率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相对于1997年到2003年这个区间来说,1989年到1996年之间,东、中、北部地区的代际配置效率损失比例分别是农地非农化数量的6.58%、6.84%和7.85%。所以,现阶段的农地非农化速度不能再继续增加。而直至农地非农化低于最优数量时,才可以进行非农化速度的提高。因此,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利用资源代际配置模型进行过去一段时间的资源利用的代际效率的检验,可以进行未来资源利用的指导。而在不断的检验和纠正的条件下,资源将逐渐达成最优的代际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恒周,郭玉燕.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配置中农地价值损失[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20):51-55.

[2]韩玉婷.关中地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资源损失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孟宏斌.新型城镇化、非农化征地与农地增值收益权保护[J].社会科学辑刊,2014,04(01):55-59.

[4]金晶,张兵.农地非农化配置的政府行为:基于激励规制视角的制度重构[J].经济体制改革,2012,04(01):80-83.

[5]卜婷婷.基于非市场价值的农地非农化配置与调控機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2.

[6]林卿,王莹.基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5):35-40.

[7]冯卫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探析[J].经济师,20110,08(01):15-18.

[8]贾后辉.基于非市场价值的农地非农化优化配置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9.

[9]姜和忠,徐卫星.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收益分配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平原则[J].中国土地科学,2011,06(2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