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七篇大论小考
2015-10-21单施超
单施超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64-01
1.作者生平:
假若七篇大论实属《素问》原文,现在公认《素问》非成书于一时一人之手;假若其非《素问》原文,则可能取自阴阳五行家之《阴阳大论》抑或出自其他古医经。无论如何,《素问?七篇大论》的作者以及其生平情况已不可考。
2.文献主要内容:
七篇大论主要阐述了运气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门学说。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以天干、地支系统为演绎工具,对宇宙、天地、万物以及人体疾病等方面加以规律性的总结,从而寻求疾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其中:
2.1.天元纪大论:论天干主五运,地支主六气;五运六气的运转周期;六气与三阴三阳的配合。
2.2.五运行大论:论六气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变化规律;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及万物生化的关系。
2.3.六微旨大论:论六气盛衰及标本中气的关系;六气节位及亢害承制;天符、岁会、太乙天符的规律及致病情况;一年六气交司时刻。
2.4.五常政大论:论五运平气、太过、不及的气象、物候及发病;六气司天、在泉的物候、发病及治疗。
2.5.气交变大论:论五运太过不及对自然和人体的影响;五气与四时的化应、胜复;五方之气的德化、政令、灾变。
2.6.六元正纪大论:论六气司政的具体情况及异常变化情况;六十年的运气格局;五气郁发及五郁致病和治疗。
2.7.至真要大论:论运气致病的证候、诊断、治疗。
3.版本源流及特点:
七篇大论的版本源流的问题其实就是其与《素问》的关系,现通行的《素问》为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新校正,明·顾从德刻本。王冰于其序文中言“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第七一卷,师氏藏之”,即唐代流行的《素问》已缺少一卷,于是王冰撰著《素问》时将于“郭子斋堂”得到的“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的“张公秘本”,连同“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使《素问》得以全壁。后林亿对此出了质疑,《新校正》云:“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这里《新校正》对“七篇大论”非《素问》原书内容,乃王冰“并论补亡”做出了肯定的结论。另有繆希雍在《本草经疏》中亦言“原夫五运六气之说,起于汉魏之后乎?何者?张仲景汉末人也,其书不载也…是以知为后人所撰。”繆氏更为激烈,连“并论补亡”之说都予以否认。
纵观诸家否定“七篇大论”为《素问》原文的理由之一是第七卷不可能失而复得。但我们知道始皇一炬后先秦许多文字流落民间,后汉“求遗书于天下”于是许多典籍重现而传之后世;上世纪70年代亡佚千年的《孙氏兵法》也再次重现在世人面前,难道全元起、皇甫士安时代第七一卷亡佚而在唐宝应中不能重现天下?
理由之二是其篇幅较长。然“七篇大论”也有长有短,如《天元纪大论》并不比《素问》余篇长。
理由之三是《伤寒论》等古藉中亦含运气思想,其中也论及太过不及的运气原理。
再者王冰整理《素问》非常严谨,声明“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在《针解篇》注解文字中甚至有“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求,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伫后之具本也。”《五运行大论》中的一些字宁缺而未以意补之;《刺法论》和《本病论》两篇由于亡佚,于是存目注无,并没有因维持篇数而随意增补。故没有理由怀疑王氏其“并论补亡”。
加之“七篇大论”与《素问》其他篇章的基本精神和主旨思想则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其中的很多原文甚至是对《素问》其余篇章的解释或者更深入的探讨。既然已经公认《素问》非成书与一人一时之手,那么就没有理由把“七篇大论”排除在外。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盛行,其代表邹衍“五德终始”把阴阳五行的应用引向唯心主义的道路,后董仲舒又将之进一步推向唯心神学。运气学说是“五德终始”的另外一种应用,故可以臆测顺应着这种思潮很可能形成运气七篇并载于阴阳五行家之《阴阳大论》,后被王冰于张公秘本中编入《素问》。
综上所述,没有铁证可以認定“七篇大论”非《素问》原文,当然也不能证明“七篇大论”肯定属于《素问》,所以我们应该维持现状、尊重更接近《素问》成书年代的王太仆的意见接受“七篇大论”是《素问》的一部分的现实。
4.学术价值:
犹《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成无己曰:“易教本乎五行八卦;儒教本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别医之得失,以类推运气造化之理。”具体而言:
4.1.阐明了“天人相应”的观念并升华了气化理论。
运气学说把自然气候现象和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深度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学术观点。同时运气学说着重揭示了宇宙气化与人体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即“天道-气化-物候”(包括病候)的关系,其中气化是天道与物候(包括生物体,尤其是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枢纽,这就是运气学说的精髓所在,也正是中医理论的关键。
4.2.更进一步阐发了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
运气学说的胜复郁发和标本中气理论等极大发挥了五行阴阳学说。这一切于后世被众多医家所采用并形成各家学说,如刘守真之“反兼胜己之化”,张介宾之“五行互藏”等。
4.3.预测疾病的发生、指导疾病预防与临床治疗。
运气学说可以把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用药规律以及养生防病原则统一起来,从宇宙节律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及发病的影响,也可以为预防自然灾害、疾病流行以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之于中医临床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4.4.后世许多医家对七篇大论的阐发极大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伤寒论》六经气化胎源于此;王冰在阐释《至真要大论》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这一制方大义时提出“引火归原”思想;七篇大论指导下的司岁备物极大影响了后世的中药采集、炮制;张元素发挥了七篇大论中的气化提出了“药类法象”的药理学思想;宋代官方编纂的医学巨著《圣济总录·运气》尤其重视七篇大论,对胜复郁发规律进行了精湛的揭示、提出了运气的各种治疗大法、详细论述了运气气数;明·《运气易览》甚至对运气理论有所发挥,阐释了运气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