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

2015-10-21周静

新西部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项目教学应用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

周静

本文为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改革青年项目《合作式小组学习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编号:XJG2012079)和广东海洋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摘 要】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孤立个体、被动知识学习的困境。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校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教学相互融合支撑,经过合理分组、选择项目、操作实施、成果交流、考核评价等环节,有效助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校;困境;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

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迫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回应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的应用研究型人才的诉求。人才培养要求的变革,势必引发高等教育学习方式的一系列变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方式,日益受到高校重视,并进入实践操作之中。

一、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从主体角度看,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尚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方面。在教师方面,高校教师授课存在教条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将教材内容当作金科玉律,将教参作为授课法宝,将教案演化亦步亦趋。缺乏教师自身研究兴趣和现实关怀的课堂就缺少了激情、灵性和活力。

高校教师授课存在单一化现象,表现在具体课堂的教学行为难以展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具体课堂组织形式的单一和缺乏学生参与的角色活动。讲授法是高校课堂教学长期占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考试再现知识。班级授课制下,人才培养的过程成为教师讲解过程而非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的精彩授课,却面对“低头族”。学生的认真听讲,却听到了“天书”。缺少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学会学习成了一种理想状态。

学生方面,高校学生独立学习多,合作学习少。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与他人目标、团体目标相互分离。培养过程中,学生个体注重知识掌握、任务完成和能力提升情况,在班级授课制下完成个体型学习。因此,高校学生个体之间实际上处于一种相互独立的培养过程。

然而,学习从来就不是纯粹个体孤立的活动,它和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融合在一起。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大的社会文化环境。良好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团队,能够为个体提供正向的参照群体,唤醒学生的交往动机,激励学生的声誉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驱动力,同时借助群体规范、集体舆论、组织纪律对个体消极倾向和偏离行为产生预防预控的效力。

这正是近年来高校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之一。这将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健康人格发展,协作交往能力培养等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现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侧重研究个体,对团体学习关注较少。这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环节,是急待拓展的重要课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得益于社会心理学中对周围情景力量对学生个体行为影响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这种方式一经产生,很快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被推广到各个层级的教育领域。

高等教育领域,小组合作学习亦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组织形式和培养方法。它将班级学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完成进行分组,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完成任务的学习形式。任务方面,小组合作变革了师生单向或双向交流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分组方面,为学生协作提供了前提,为组间竞争提供了公平。学生分工协作,紧密互动,就具有了实质性联系,班级成为一个有组合的集体。

奖励方面,小组合作从学生个人间竞争的奖励转变为小组合作竞争的奖励。奖励对象不是学生个人,而是小组总体表现。学习不再唯个体分数为唯一标准,而以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情况为标准,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判的综合考评奖励,培养应用型人才。

权威表征,小组合作突显学生自主和合作精神,教师指导为辅的结构。这打碎了原有单一教师权威结构,呈现自组织权威结构。学生知识型和程序型学习有高低之别。知识型的好成绩并不必然意味程序型的强能力。小组合作提供了学生自主组合的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和解决职业问题的积极性。

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将小组合作融合进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本身已有较久远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现今,项目教学法根据学生兴趣、指导教师意见和企事业组织需求,形成有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社会学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其成为认识岗位问题、适应职业需求、发展职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合作学习的社会情景,小组成员“促进式依赖”,自主互动的建构知识和积累经验,显示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教学法二者在理论上相互嵌入、支持、融合。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教学皆具有均衡发展的目标观,导演分离的师生观,立体交流的互动观,全面多元的评价观。小组合作学习为项目教学创设了合作性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适合项目教学的组织形式。[1]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变个体为小组,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学习为能力学习,减轻了高校学生分数压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建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探索着适应企事业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三、小组合作学习下的项目教学

高校越来越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施项目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目标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是完成和实现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共同项目选题,设计方案、操作实施,共同完成任务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而言包括下述基本结构: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差异发展基础上的功能联合体,通常可由5—6名性别性格、学业成绩、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差异的学生聚合而成。实施小组合作,可以根據需要自由结合,便于建立生活和学习共同体。指导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人员搭配的微调。所形成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格局,保障了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互动合作的基础,也保障了组间竞争能够处于大体相似的起点,为评估交流提供坚实基础。

2、项目选择

项目任务的选择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只有经过精心挑选的适当项目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项目任务的选择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但教师有义务给予恰当的指导使之更加符合企事业组织的运转实际,或者就是企事业组织运行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故项目任务选择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和应用性。

项目任务选择的难易程度需要适中。太难的项目任务,超出了本科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容易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太易的项目任务,难易起到学生充分互动,师生充分互动的协作效果,反而容易引发小组内部的权威失衡,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力。学生掌握有基础的知识结构,但需要小组整体群策群力,通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3、操作实施

针对选定的项目任务进行操作实施,需要遵守不同学科认知、描述、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社会科学的项目操作实施以研究探讨方式完成,对硬性环境要求较低,只要满足问卷或访谈等开展实施即可,实施结果一般是调查报告形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

操作实施中,项目小组内部需要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主持人全面负责项目小组的工作开展。针对项目任务的不同阶段,小组内部需要充分讨论,调整分工。项目操作实施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行动。任务分配务必使各个成员清楚知道自己的项目任务,做到什么程度,完成的时间期限。任务分工既要避免分工不明导致的搭便车现象,又要避免分工不当导致的边缘人现象。合理分工基础上,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配角。

4、成果交流

规定时间内,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后就可进入成果交流阶段。这一阶段合作小组不仅展示成果,而且小组之间相互比较学习。如果交流顺畅,能够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绩效。

各个小组推选出自己小组的代表发言。发言人可由一人承担,也可两人分工展示。发言人需要汇报项目选题、使用方法、实施进展、取得结论或物品、小组成员、成员分工、讨论状况等。发言人展示完毕,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提问、质疑,再由发言小组做出回应。

其他小组依此类推进行小组交流。成果展示与交流可能比较耗时,需要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时间。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提问和回应可以酌情控制,但务必形成答与辩的过程。如果项目小组数量较多,可以分批次进行展示和交流。

5、考核评价

小组展示与交流完毕后,指导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最直接的体现在学生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师生完善的有效途径。[2]

指导教师需要进行诊断性评价,对小组合作适时项目任务前对项目组织的知识、技能等状况进行了解,评估小组是否具备完成项目任务的条件。这种评价贯穿于小组合作实施项目任务的全过程,有助于针对不同小组的不同任务提供恰当的指导,帮助其调整人才培养阶段性目标。

指导教师还需跟进过程性评价,对参与项目任务的各个小组成员表现进行评价。教师作为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能够比较灵活的参与到各个小组,及时有效的处理、引导和疏导各种突发情况。教师的参与式观察,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主观和客观表现,综合评判学生成绩。

项目任务完成之后,还需进行终结性评价。这是师生共同进行以确定成果等级的活动。项目小组可进行自评,因为小组成员清楚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自的参与、贡献等。项目成果展示交流时,小组之间可进行互评。指导教师结合自评与他评,根据小组成果和交流展示表现,综合给予评价。

四、结语

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今及未来一段时期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是高等院校变个体为小组,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学习为能力学习的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实施项目教学,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推动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崔玲.小组学习对项目教学之适用性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3(4)75-78.

[2] 王丽梅.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设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3)25-29.

【作者簡介】

周 静(1979-)女,湖北天门人,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等.

猜你喜欢

项目教学应用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基于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