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庐一曲本天然——《敕勒川》赏析
2015-10-21张琳
张琳
摘 要:《敕勒川》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格调慷慨,语言古朴自然,千古传唱不绝。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草原风光;句式
北朝文人诗坛一度冷落,但汉乐府民歌的创作异常活跃。连年的兵燹浩劫、雄奇的北地風光、转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哺育出一代北国民间诗人,赋予北朝以慷慨爽朗、古朴雄浑的鲜明特色。北朝乐府民歌丰富多彩,有的表现强悍不屈的尚武精神,有的抒发战争、行役的悲苦,有的一往情深地歌咏理想的爱情,有的慷慨高歌放牧于千里草原的劳动生活。《敕勒川》正是一首描写草原风光和游牧生活的不朽名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诞生的时候,汉民族已走过了文明的草创时期,正孕育着文明的又一巅峰。那个时候的南朝正是杏花春雨时节,人们在青山绿水间,唱着“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情歌,妩媚纤巧的吴楚软语和着轻风燕呢。那个时候的汉人诗歌已经历四言五言,七言也正已兴起,已经有人研究出作诗要依声合律。“放马大泽间,草好马著膘”(《企喻歌辞》),“放马西泉泽,忘不着连羁”(《折扬抑歌辞》)。生活在北方的敕勒人,逐着丰泽的小草,赶着马群,过着迁徙不足的生活,不懂得作诗的声律,所言所思脱口而出即成天籁。一位西方的评论家曾这样说“一个民族的文明以诗歌始”,是说文明的开始,人类与大自然契合,经验世界全由具体的实景、实物组成,只懂得形象思维,那些是鲜明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诗。《敕勒川》不正是出口成诗,浑然天成吗?那质朴、那真实、不修饰、不造作,不正是多少诗人千辛万苦、千推万敲所追求的境界吗?想象着回到苍茫的古代,苍茫的草原,让《敕勒川》的歌声去追逐那个远去的民族。
“敕勒川,阴山下”,颇富异族情调的“敕勒”一下子把人的思绪带到了辽远的北方,交代了敕勒川这一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展示了大草原广阔的背景。阴山脚下,敕勒平川横无际涯地铺展开来。阴山西起河套西北,东至内兴安岭,峥嵘挺拔,绵亘千里,它把大草原的背景衬托得雄浑而邈远。
中间四句写草原的无比辽阔。伫立草原举首四望,高邈莫测的天空宛如“穹庐”。“穹庐”是敕勒族牧民居住的毡帐,俗称“蒙古包”它中间隆起,四面下垂,诗人取其圆顶,以比青天,贴切新颖,“笼盖”二字写天地相接,茫茫难分的壮观,也很传神。“苍苍”、“茫茫”简简单单的形容词,白描天空和四野,草原无垠,天空辽阔,空间被无限推开。广袤无垠的草原在寥廓天宇的衬托下真是浑涵汪茫,境界阔大。这四句如同画家饱蘸丹青,大笔挥洒,线条粗犷地勾勒出大草原的整体形象。
结尾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兴旺景象。“风吹草低见牛羊”历来被称颂,诗人将草原的动景捕捉入诗,用素描笔法写出了草原的勃勃生机,从而唤起读者的无限遐想。闭目凝思,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草茂畜多的生动图景:疾风吹过处,丰茂的牧草泛起层层波澜,牧草起伏间,成群的牛羊现出点点身影。风吹而草低,草低而牛羊现。整个画面,动感强烈,使人于诗情画意之中感到大草原风劲、草高、牛羊多的本色美以及游牧民族乐观、豪爽的精神气质。
纵观全诗,虽寥寥数句,句式也长短错落,参差不齐。但此诗格调慷慨,千古传唱不绝。出之穹庐,语言古朴自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熟悉草原,了解游牧民族生活,目有所触,心有所感,因而写景状物,未加雕饰,却真切如见。诗中粗犷遒劲的线条、朴实苍茫的草原气息,非亲受草原风光陶冶者是难于绘出的。我喜欢这首《敕勒川》。我欣赏它的诗句自然浑成,不假雕琢。我也向往《敕勒川》所勾画出的那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我的足迹从来不曾到过那种地方,让我在那里醉卧一宵或者在那里滚来滚去,那该是多么惬意啊!正所谓:“慷慨高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