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2015-10-21杨振周毅谢志峰
杨振 周毅 谢志峰
[摘要]该蛇绿岩带是本次在测区南部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说明在康西瓦一带存在一个区域型的缝合带,为典型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关键词]康西瓦 蛇绿岩 缝合带 大陆边缘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8-1
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是新发现的非正式地层单位,为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出露于测区康西瓦一带,昆盖山晚古生代岛弧与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之间,为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一部分,呈近东西向延伸,调查区内延伸约80千米,两端延伸至区外,宽在2-3千米左右。西端延伸至图外,东边被古元古布伦库勒岩群第四岩组推覆覆盖其上。该蛇绿岩带南边被第四系覆盖;北边于长城系赛图拉岩群第二岩组呈断层接触,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见有早三叠、中三叠的花岗岩侵入。在基岩出露处发现蛇绿岩残片,其物质组成主要有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岩片组成,或者被晚期侵入体侵吞呈残留体、捕虏体状分布。在康西瓦达坂处,该岩带内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构造块体较为齐全,向两端构造块体出露较少。将其重新厘定为康西瓦蛇绿混杂岩体。鉴于填图地区的局限性,对蛇绿混杂岩建造的基质和残留体未作进一步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
1岩石学特征
该蛇绿岩带内构造块体较为发育,主要岩性为: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绿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硅化粉晶灰岩等组成,基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
2形成时代
与该蛇绿岩相关的硅质岩和灰岩均已不同程度的重结晶,在调查区东部,早奥陶世、晚志留世岩浆岩卷入该蛇绿岩带内,在调查区西部和中部,分别在变质凝灰岩、橄榄辉石岩中获得同位素锆石U-Pb数据783.6±6.6Ma和777±120Ma,时代划为南华纪,分别在外围的晚志留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430.7±2.6Ma,早奥陶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472.8±3.4Ma,早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4.7±2.2Ma,中三叠世侵入岩中获得年龄数据241.2±3.3Ma,将康西瓦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上推至新元古代,其就位时代应该在奥陶纪。
3构造环境分析及就位机制探讨
康西瓦蛇绿岩带基性块体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典型的岛弧玄武岩系列,并非深海拉斑玄武岩,应归属岛弧成因。但是在其中发现有大洋中脊的拉斑玄武岩出现,表明其物质来源部分是在深海形成的,这里有可能是特提斯洋主洋壳的消亡所带来的。
综上岩石及其地球化学信息和投图,可以得出,康西瓦蛇绿岩混杂岩带所代表的早古生代洋盆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一种为超基性岩和玄武岩为代表的地幔岩和洋岛玄武岩,是洋盆存在的直接证据;一种以基性侵入岩和辉绿岩为代表的岛弧岩浆岩;另一种是大洋拉斑玄武岩与大洋沉积岩形成的大洋环境。蛇绿岩与岛弧型钙碱性火山岩、大洋拉斑玄武岩伴生,加上残存其中的远洋沉积硅质岩、碳酸盐台地相的灰岩共同构成了康西瓦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可能属于大洋及其岛弧、边缘盆地环境,在蛇绿岩带中未见有大量安山岩出露,因此康西瓦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为大洋岛环境下形成。呈狭长带状展布并为区域大断裂所局限的这一套复杂的岩石组合,表明在这一位置上存在过一个洋盆。
构造蛇绿混杂岩带是造山带研究中的重点,蛇绿岩是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古洋壳的残片已成共识,虽然康西瓦一带出露的超基性-基性岩组合所具有的复杂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并非典型的大洋蛇绿岩,但显示洋盆的存在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在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发现了有大洋拉斑玄武的存在,证明其物质来源有部分是大洋环境下产生的,说明这里为一个大的构造消亡带。其两侧的岩石组合、时代和变形特征不同,表明康西瓦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大洋环境,经过后期的回返作用已经多期次的构造叠加,形成了最终含有较多火山弧岩浆岩的构造特征。其最初的成因应为大洋环境。说明在康西瓦一带存在一个区域型的缝合带,为典型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从区域对比的角度分析,康西瓦原特提斯洋盆两侧的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建造组成、变质改造特征差异较大。因此该洋盆所代表的蛇绿混杂岩带具备分隔大区的意义。一方面,蛇绿岩主要是低温条件下,从异地“冷”侵位于大陆边缘或造山带中;另一方面,蛇绿岩作为洋壳残片,原先形成于中洋脊、边缘盆地等环境,是高温成因的。蛇绿岩的侵位发生于造山期,位居板块俯冲挤压的边界,其生成则是在造山前期,发生于板块伸长扩张边界。板块构造模式把蛇绿岩的高温成因与低温侵位结合起来,合理地解释了蛇绿岩套的物质组成、层序及产状等方面问题。同时,认真地分析蛇绿岩套的原生构造环境和侵位方式,对于恢复大陆、岛弧与大洋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关系,对于重建造山带的演变过程和古板块构造史,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建堂 王炬川 边小卫 朱海平 罗乾周 杨克俭 王满仓 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一带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 地质通报 2007年6月 第26卷第6期.
[2]姜耀辉 芮行健 郭坤一 贺菊瑞 西昆仑山构造格架与成矿堆积环境 火山地质与矿产 2001年 第22卷 第1號.
[3]王炬川 崔建堂 罗乾周 边小卫 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原特提斯洋一分支小洋盆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2006年12月第24卷 第2期.
[4]郭坤一 张传林 赵宇 董永观 新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中新元古代洋内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地质 2002年5月 第29卷2期.
[5]姜耀辉 周珣若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岩石学及构造岩浆动力学 现代地质1999年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