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铁力市大安河矽卡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谈
2015-10-21高云鹏高未东
高云鹏 高未东
[摘要]大安河岩金矿床位于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中段,木兰-茂林地槽褶皱带,茂林褶皱束南端。区域成矿带位于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有色金属、铁成矿带的中部。是上个世纪发现的小而富的岩金矿床。
[关键词]矽卡岩 矿产 地质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22-1
1区域地质
大安河岩金矿床位于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中段,木兰—茂林地槽褶皱带,茂林褶皱束南端。区域成矿带位于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有色金属、铁成矿带的中部。
该区地层属兴安岭—内蒙地层区伊春—延寿分区中部。主要有上元古界一面坡群新兴组,寒武系下统西林群铅山组、二叠系下统土门岭组、二叠系中统红山组、五道岭组,侏罗系上统帽儿山组及第四系全新统等。
该区侵入岩主要有:中加里东期重熔型混染花岗岩,分布矿区南部,呈岩基状产出;同熔型花岗闪长岩,分布矿床北—北东部,呈岩基状产出。中燕山晚期辉石闪长岩,分布矿床北部和圣浪南山,呈岩株状产出;花岗斑岩,分布秃顶山,呈岩株产出。
该区位于南北向逊河—铁力—尚志岩石圈断裂东侧,北西向塔河—林口岩石圈断裂和北东向铁力—东风壳断裂交汇部位东侧,北东向神树复背斜南东翼。区域内断裂分两组,早期以北东向为主(神树冲断裂、金牛沟—大安河东山弧形断裂及金牛沟—东北沟断裂)。晚期以北西向为主(张友沟断裂、马鞍山—秃井沟断裂、北斗沟断裂和大安河—埋汰沟断裂)。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地层自老至新主要有:寒武下统铅山组(C1q)、二叠系下统土门岭组(P1t)、侏罗系上统太安屯组(J2t)及第四系全新统(Q42)等寒武下统铅山组(C1q)分布圣浪南山,由白云石理岩、大理岩、碳质板岩组成,厚度>170m。
二叠系下统土门岭组(P1t)分布矿床南部,是矿床主要围岩之一。由泥质板岩、含铁石英角岩、变质砂岩、碳质板岩、灰色大理岩、变质砂岩粉砂岩组成,厚度>998m。
侏罗系中统太安屯组(J2t),分布大安河东山及三角山一带,由安山质凝灰岩、安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岩组成。
第四系全新统(Q42)为河漫滩堆积、冲积层,是砂金赋存层位。
2.2侵入岩
区内出露的侵入岩有中加里东期、燕山期及脉岩。中加里东期有混染花岗岩(O2γ)及花岗闪长岩(O2γδ);燕山期有花岗闪长岩(J1-2γδ)、花岗闪长岩(J1-2γδ)、辉石闪长岩(J2δ)、花岗斑岩(J2γπ)等;脉岩有细粒花岗岩、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和煌斑岩等。
中加里东期混染花岗岩(O2γ),分布矿床南部,呈岩基状产出。岩石呈灰色灰黑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基质为中粒花岗岩结构,斑晶由钾长石、微斜长石组成,岩石混染现象及片理化普遍发育,其内分布有北西向绢英岩化带和岩金矿化体。是区内岩金主要矿源岩之一。
中加里东期同熔型花岗闪长岩(O2γδ),分布矿床东部,呈岩基状产出。岩石呈灰黑色,块状构造,中粗粒花岗结构,侵入寒武系下统铅山组,被中燕山晚期辉石闪长岩侵入。
中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J1-2γδ)分布矿床北部,呈北东向岩株状产出被中燕山晚期辉石闪长岩侵入。中燕山晚期辉石闪长岩(J2δ)分布矿床北部和圣浪南山,受北东向金牛沟—大安河東山断裂和北西向大安河——埋汰沟断裂控制,呈岩株状产出,是岩金成矿母岩。花岗斑岩(J2γπ)分布矿床西部秃顶山,呈岩株状产出,是秃顶山铜金矿化成矿母岩。脉岩类主要有:闪长玢岩和煌斑岩等,多与岩金矿化相伴产出。
2.3构造
矿区土门岭组属神树复背斜南东翼的次级向斜,走向北北东—近东西,倾向北西西—北,倾角(60-70)°,断裂主要为北东向神树冲断裂,分布矿区北,沿呼兰河谷分布,控制秃顶山花岗斑岩体,金牛沟—大安河东山断裂,分布矿区中部,控制大安河辉石闪长岩体和圣浪南山辉石闪长岩体展布。北西向断裂主要为大安河—埋汰沟断裂,切割北东向断裂,大安河岩金矿床分布在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交汇部位,故断裂控矿明显。
3矿体地质
3.1矿体特征
大安河岩金矿床分布中燕山晚期辉石闪长岩岩株与二叠系土门岭组变质砂岩夹大理岩接触带。原勘探过程中共控制12条矿体(表内9条),所有矿体平行展布,分布(9-10)线间,其中(1)、(2)、(3)号为主矿体,占矿床总储量98.52%。
3.2矿石质量
矿石结构以他形粒状为主、半自形粒状次之,矿石构造以稀疏浸染状为主,团块状次之。
矿石成分: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金银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辉铋矿和毒砂等,表生矿物为褐铁矿、孔雀石的蓝铜矿等。脉石矿物以钙铁石榴石、透辉石为主,方柱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次之。
其中,自然金以形态边界不平整,呈尖角枝叉为主,粒度粗细不等,以细粒为主。
3.3矿体围岩和夹石
该矿床主要围岩是:辉石闪长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方柱石矽卡岩、大理岩,变质石英砂岩。
4矿床成因
早二叠世,由于陆壳裂陷拉张,形成二叠世新的海侵,本区接受了一套陆源滨-浅海相碎屑岩建造,以变质石英砂岩、板岩为主,夹灰岩及凝灰砂岩透镜体,其中变质石英砂岩和大理岩有较高的金丰度值。局部有富集的趋势,区内主要矿体均赋存于其附近,故可作为金的初始矿源层。
进入燕山期后,区域内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转为北东向,北东向构造活动强烈,由此区内有较多的浅成侵入岩沿北东向侵入,与区内多种金属矿产成矿关系密切。本区内侵入的辉石闪长岩体其本身含有较高的金丰度,上侵到土门岭组时,与大理岩和石英砂岩接触带进行双交代,形成矽卡岩。在此过程中,辉石闪长岩所携带期后气水热液从围岩中捕获的金元素与其本身所含金元素一起,参与双交代,形成了早期含金矽卡岩。
此后,长期构造活动使已固结的矽卡岩和辉石闪长岩产生破碎和裂隙,为后期热含矿液活动的形成通道和空间。含矿热液沿构造活动带运移,并在早期形成的含金矽卡岩及其附近进行改造,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在适宜部位沉淀富集,形成多阶段、多成因的金矿床。
综上,该矿床的成因类型是:矽卡岩叠加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