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把感悟、积累和运用落实好
2015-10-21钟结兰
钟结兰
在一次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上,执教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结合本次区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语用课堂研究,由此,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为揣摩文章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拓展文本的空白,实现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课上完了,自我感觉还不错的,细细回味,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课前深入解读文本很重要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难度。初读这篇课文时,觉得文章淡淡的,跳跃性比较大,心想:这样的萦绕着满怀思绪却又是淡淡的文章教小学生体会,能教出味道吗?学生能体会出作者那份沉甸甸的爱吗?常言道,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从语言文字中,一定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了解作者成为了首要的功课,而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品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前,我先后阅读了《季羡林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等文章,了解到季老的母亲影响着他的一生,而留德十年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也源自于对母亲的思念。同时,我考虑到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会比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我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去拜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为学习本文作好铺垫。
二、抓关键词句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而本文情感深厚,处处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咀嚼语言,抓关键词句,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深情。
三、适当补充资料更能引起情感共鸣
课文内容跨度很大,既有儿时对母亲记忆的模糊描写,又有大学二年级时丧母之痛的追忆,更有留学期间因为生活的孤寂、孤零对生母与祖国母亲的深切怀念,还有归国之后林林总总对两股怀念之情的难忘,篇幅不长的文章中时间跨度、地域跨度、情感跨度都几近饱和,由于学生不是季羡林,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他们理解不了季羡林为什么在母亲去世后会抱终天之恨,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季羡林和自己的母亲感情那么深?如何帮助学生在似断实连的叙述与情感粘连中找到最佳的学习策略呢?我及时引入了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的相关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季羡林为什么在母亲去世后会抱终天之恨。
四、适时拓展练笔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教学中,我没有一味追求朦朦胧胧的感悟,而是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训练。
一是拓展文本的情景,训练学生想象力。如在教学“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她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经过引导,学生很快打开思维的匣门:“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一句句富有爱意浓浓的话语无不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文本情感的共鸣。二是巧设小练笔,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在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适时地进行了句式练习。
纵观整堂课,虽然成功的方面很多,还有一些地方让我觉得遗憾和反思的。
1.教学内容容量大,时间分配前松后紧
由于为了向大家展示整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完整性,我第一课时只是熟读了课文、学习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以及拓展了一些与文章有关的课外资料。而品读全文、拓展练习等放在第二课时。课备得很充分,但内容却不能如我所愿地全部展示,课后老师们在评课时也讲到这点。课后静下心来反思,确实,一节课40分钟,那么多的内容设计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导致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有点淡化对祖国情感的感悟
一節课下来,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囿于文本的束缚,对于母亲的情感挖掘过深,过细,导致淡化了对祖国情感的感悟。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谈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并用摘抄日记的形式重点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第一则日记,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其他日子来实施教学。但由于时间所限,我没有腾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虽然能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但很难像对体会对亲身母亲情怀那样走进季老的心田。如果再一次执教的话,应该先从理解“凄凉”入手,“凄凉”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出理解后,充分给时间学生再进行联系前文,特别要联系文章第一段中两个“同样”,让学生交流对祖国的情感,对母亲的情感,以及季羡林先生关于乡愁的文字,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且教且思,且思且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懂得写法,积累词语,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感悟、积累和运用”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效,这是我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