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2015-10-21徐苇娜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8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应用

徐苇娜

【摘要】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园林设计、施工者和养护者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的拥护与支持。建设生态园林可以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不仅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是园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探讨了生态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理论;风景园林;应用

伴随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相关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生态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所有人的心中,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认识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对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对生态学的设计手法进行充分掌握,在未来的发展中促使生态设计能够得到工程技术以及各专业的更多支持,促进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进步。

一、风景园林及生态设计的概念

1、风景园林概念

美国风景园林生态学家斯坦纳提出,风景园林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风景园林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2、 风景园林概念

(1) 风景园林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土地和地上空间及物体进行布置的艺术。

(2)风景园林是对自然和人为环境以及人本身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分析、规划和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风景园林最注重的是艺术、美学、科学、自然、人类五者之间的直接的相互关系。其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一科学文化的新领域中,风景园林与设计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风景园林又是一种文化,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和代表。

(4)风景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互矛盾的哲学学说的支配,如日本的园林贯穿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概念,而文艺复兴时的园林则体现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3、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概念

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风景园林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风景园林设计,它注重的是风景园林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风景园林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风景园林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风景园林的生态设计。

二、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者必须掌握人的精神行为规律,使设计真正符合人的生活和需求。现在一些设计者为了标榜个性,突出自我,不顾大众感受,园林设计美则美矣,却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例如,很多城市绿地,设计有大面积草坪、或主要由地被植物组织的开敞空间,夏季烈日炎炎,冬季风景园林单调,生态系统不稳定,缺乏私密空间,风景园林效益差。因此,风景园林的创造必须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兼具美观和实用功能,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心情在园林绿地中得到真正的放松。

2、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活的有机体,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必要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利用植物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先考虑其生态要求,做到适地适树。同时,可以根据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配植合适的植物;或者把植物种植在光、温、水、土和气等生态因子都适宜的环境中。

3、艺术性原则

风景园林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美观性,所以风景园林设计不但要满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求,还要符合美学原则。植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具有各自不同的观赏特性,如银杏观叶、白皮松观茎、紫薇观花等。随着季节变化,园林植物也会呈现萌芽、展叶、开花、结实和落叶等不同的季相美态。只有在风景园林设计时,根据植物形态、色彩、体量大小、季相变化的不同,综合运用统一、对比、均衡等美学原则,才能配置出优美和谐的植物风景园林。

4、经济性原则

所有的风景园林设计后都要付诸实施才能见效。所以,在设计时,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可行性。植物配置时,尽量选择一些寿命长、耐粗放管理、耐瘠薄的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选择其他相应的园林植物。多种植物组合,配置成乔灌草复层结构,防止大面积单一种植引起病虫害泛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后期养护管理的费用。另外,从长远考虑,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也十分关键。植物定植初期,为提高成活率,节约成本,配置多以幼树为主,株行距小一些,风景园林效果才好,但是随着植物生长,体量增大,后期需要移栽或间伐,才不影响植物的生长;若株距和行距设置过大,虽然省去后期移栽或间伐费用,但短期风景园林效果又较差。为缓和矛盾,風景园林设计者可以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其种植距离,合理利用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混交来解决风景园林的长短期过渡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风景园林效果。

三、生态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1、遵循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

遵循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构建生态园林的基础。构建生态园林必须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即掌握所选植物对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如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强的种类如松柏类植物作为重点;滨海地区要选择耐盐碱树种,如洋白蜡、旱柳等;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树种,如垂柳、枫杨等。

2、 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种间关系,合理选配植物

根据植物互惠共生的原则,良性调整植物间的关系,避免植物间直接竞争,如桧柏与蔷薇科的梨、海棠、苹果等植物配植在一起,就容易使蔷薇科植物感染锈病,所以两者搭配必须栽种距离要在5km 以上。而白蜡与七里香、豆科与根瘤菌类、香樟与爬山虎、朴树与薜荔等在一起种植时,都有互相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

3、 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科学合理搭配

生态园林的构建要保持城市本土特色,所以当地绿化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保障城市个性的发展。此外,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各个物种在环境资源与生态利用等方面应是互利互补的关系,物种越丰富,种类越复杂,则结构越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要杜绝单纯的使用草本或灌木孤立种植,避免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分层,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园林种植设计应尽可能的乔灌草科学合理搭配种植,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合植物群落。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生态位配置,保证群落环境有一定的植物种类,以利于物种问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4、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

生态园林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即人与物的和谐、人与境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即人与建筑和设施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要充分考虑这些建筑和设施与人的活动的方便度、舒适度、美观度之间的关系;人与境的和谐即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既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要维护原有生态环境。物与物的和谐即生物之间的和谐。生态园林的建设就是要营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宜人且宜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吴丽,弓弼. 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榆林学院学报. 2012(01)

[2]胡婉菲. 关于人与环境和谐的风景园林设计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09)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应用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南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论风景园林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