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运用
2015-10-21张艳丽
摘 要: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威尔迪说过小说的生命来自于地域。福克纳生于美国南方小镇,作为美国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在《喧哗与骚动》全文中,作者采用了叙述语体、客观语境、整体印象等意识流艺术特征,多视角描写了特定时期中旧传统的覆灭和“新传统”的兴起,凯蒂作为全文一个关键人物,从班吉对凯蒂童年的回忆、昆丁对凯蒂成年的回忆等,多角度体现了意识流的诸多表现手法。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手法运用
一、引言
《喧哗与骚动》书名出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麦克白》之一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由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杰出小说家福克纳所著。福克纳生于南方,成长于南方,多数在南方小镇生活,对南方乡镇生活了解透彻,在创作中又集众家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曾或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意识流代表人物,其高超精湛的意识流技巧更是《喧哗与骚动》驰名世界文坛的重要因素。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的艺术特征
(一)叙述语体特征
作者在文章的意识流技巧使用上可谓是独具匠心,福克纳通过使用联想自由方式的描写,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尤其是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相融上,无视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则和逻辑层面的枷锁,由此带来的纷繁复杂与杂乱的作品显得更加的充满戏剧性。尤其是主人公班吉,在第一章中以班吉为叙述,由于班吉是愚钝到了白痴的边缘,与他人交流困难且其语言表述能力简单,用语简单浅显,几乎是与所见所感直接等同。这种无逻辑、简单浅显、表达直接的,互为一体的,叙述语体巧妙的将情景与此结合起来,并将时空与空间混沌模糊的联系起来,看似支离破碎、跳跃跨度大、混乱凌乱的内心独白,正是福克纳精巧设计的精神世界,也是全文叙述语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客观语境特征
作者描写下的班吉虽然在意识流方面存在无序性、凌乱性、跨越性等做多混沌杂乱情形,但是正是这种混乱性让小说更加客观的体现了时代性与作者的精巧设计性。之所以将班吉放在第一位,是作者巧妙的设计,是为了让全文更加富有客观性的语境特征。首先,班吉的“白痴”形象是客观的第一要素,是现实的一种直白诉说,没有修饰也没有过多的内心加工,以不需要掩饰的白痴形象直接展示了人们的本相。这是作者借班吉之言让读者全面的了解康普生家族中所发生的一切。其次,班吉的意识流语境混乱,这种混乱性体现的是其丰富性和富于象征性。杂乱的客观语境是丰富性的缩影,是象征性的表现,展示了所有康普生家族中重要的事情和小说中诸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在“班吉篇”里表现的较为明显,比如杂乱性和跳跃性让人物不断的登场。
(三)整体印象特征
在《喧哗与骚动》小说描写中,以高超的直观描述手段表达了人的精神诉求,但是在描写中,作者并没有为了技巧而过多的修改客观情形,也没有为实现技巧性而被动的体现意识流。全文的描写中,班吉是康普生的小儿子,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又是具有先天智障的人物。人物的设定并从第一章开篇描写,让全文随着班吉的眼睛看到了客观的世界,因此,班吉的生理条件就决定了《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特性。这种放映机模式的真实反映,虽然让全文看起来颇为费劲,并且逻辑性欠缺,但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客观表达,描绘的是一幅心理画面,彰显的是一个时代的平面性;而不是所谓的“白痴”描写。一个杂乱的精神世界,一个患病的主人公,一个没有加工的视角,恰恰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巧妙设计,让真实客观的富有丰富性的世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三、《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的手法运用
(一)用意识流构建的迷宫
在《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应用中,全文就像一个迷宫一般,让人不能通过正常的思维去理解,比如:杰生的偏执讲述和迪尔西的完美谢幕。杰生的意识流与班吉相比,跳跃性明显减弱,这也是正常人有别于“白痴”的区别,但是杰生的偏执,在文中展现的较为明显,杰生的意识流中与传统的内心独白和现实的逻辑性更为接近。在咒骂凯蒂和小昆丁时的自私与冷酷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康生的太太却对其恩爱有加。迪尔西的进入通过讲述着的引入而进入文中,在稳重的描写中,她经历了整个家族的盛衰转变,并一直是忠贞与善良的化身,勇敢的保护着她的“孩子”们,由此可见,她是作者喜爱的人物之一,更是康普生家族中唯一具有正常的、向上的、阳光般的人物。
(二)多视角的直观描绘
多角度的描写,主要是以班吉、小昆丁和杰生为视角的客观讲述。三个人通过眼光的不同,让视角充满多样化,也让事件在不同的视角中获得了不同的描绘。班吉的白痴直观自然不用说,诸多事情都不加思索,如放映机一般直截了当的转化。昆丁作为正常人,富有逻辑性的从劝凯蒂不要结婚,随之想到结婚前的马车,再想到了牧场与家族的衰落,这富有逻辑的联想也切合了他大学生的身份,同时也对比了视角角度与班吉的不同。尤其是因为妹妹的堕落让杰生的精神状态几近崩溃,在其富有逻辑与理性的意识流中,杰生都要讲每一天所经历的实景在内心深处进行研究与挣扎,让昆丁意识思维中充满了纠结与矛盾,这也与最终昆丁选择跳河自杀有直接联系。
(三)意识价值的转换
在全文中,有长达十四页没有出现标点符号,且在此部分场景转换多大二百余次,从本源深处揭示了昆丁因自身能力不足无法挽回家族衰败趋势的内心焦躁的苦恼。昆丁意识的快节奏转换与时空和空间的变化,突出的表现了昆丁在家族衰败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和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作者在写作中,深深的表现出了对南方家族衰败的怜惜与同情。因此,在昆丁身上寄托了較多的作者的情感,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拯救家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道德破产造成的传统信仰的动摇。但是受南方传统的影响所产生的认同感,让其无法割舍,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昆丁的死亡,从意识流而言是南方传统价值的解体,但是杰生意识流所代表的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人性丧失的“新南方人”则将随之产生。
参考文献:
[1]马永红,杨亚涛.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J].作家,2011,第2期:38-39.
[2]王晓芬.浅析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4期:111-112.
[3]杨素芳.现代小说艺术的巅峰——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创作技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第7期:40-43.
[4]胡小东,赫秀红.浅析《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表现手法的运用[J].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第12期:51-52.
作者简介:
张艳丽(1970~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教育学院外语系 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及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