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015-10-21徐亚仁
徐亚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很多专家、学者对此多有论述,我在此不再赘述。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使得语文教学走了很多弯路,出现了诸如政治化、形式化、工具化、低效化的现象。所以,本人只想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思考。
一、要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青年教师上的公开课、观摩课,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有唯美的画面,有动人的歌曲,有优美的舞蹈,拓展无边无度,但就是不知道设计这些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语文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致。比如我们阅读教学的每一课时的都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如第一教时,一般安排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这是份内的目标。第二课时是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当然这些目标(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交流感知;切入重点,设置悬念)会因年级不同而各有侧重。每课时都有固有的课时目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按教学的基本规律去设计教学。一节课,无论课堂气氛多么活跃,师生表现多么精彩,只要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那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因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谈什么有效呢?课堂教学必须是真实的,教学不是演戏。只有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围绕目标去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人而异,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二、要精心备课
這可能是老生常谈,但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现如今许多青年教师不愿在备课上下功夫,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备课往往草草了事;而一些老教师自认为自己已经教了几轮了,已经驾轻就熟了,也就无需认真备课了。孰不知,教育在发展,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促使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提问、练习,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三、要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课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按理说学生应该喜欢语文课,事实上好多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这纵然有多种原因,但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教师把语文课的工具性表现太重,而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另外,考试与教学脱节也是一个原因。考试,我们不得不面对。当前的好多语文试卷主要还是以应试为主,虽然有一些题目包含了人文性,但这也是为人文而人文。甚至有个别教师本末倒置,用语文的工具性方法来训练、考查人文性。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理清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考试服务。其次教学和考试并不矛盾,素质教育不但不排斥考试,反而需要考试,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突出诊断功能,改变一考定性的局面。
四、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这极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极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的充分阅读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都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那种学生与文本只打了个照面,就开始进行直奔重点的阅读,就开始超越文本、拓展训练。
五、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语文课堂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不知道从何时起“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不活跃”的场面,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竭尽全力的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孰不知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了。
二是语文课堂上不必过分追求讨论探索而忽视了背诵积累。讨论探索,是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句,理解了段落文意,有了一定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思想后,才能进行的。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