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运用”主线,构建有效性学习型语文课堂
2015-10-21李爱东
李爱东
小学语文教学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呈现出很多生动活泼的喜人局面,课堂教学的手段多元化,课堂教学状态的多样化,都让我们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丰富和精彩击掌叫好。但是,在纷纭的常态课堂情况下,我们也必须冷静审视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常态课堂上,也还存在着脱离语言学习而直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注重分析力求“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着力于字、词、句等学科知识点的单一落实,而对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悟用力不够等现象。巢宗祺教授曾经说过,小学中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很可能“语文教育不良”的状况会伴随终身。《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要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魏春峰老师说,“语文无论教任何内容,关键是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深化语言文字,在“运用”中渗透文学、文章、文化。抓住“运用”,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主线。设计多样化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在开放多维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语文课堂就会更能展现出语文魅力,焕发出生命活力。
命名:
语言文字运用。
核心理念:
要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就有必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运用主线,在“运用”中学会语文,在学会语言中更加精彩的进行“运用”。“运用”让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精彩,更加具有语文魅力。本文着重從词句的掌握、文本的理解和写作训练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构建有效性学习型课文课堂,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操作步骤:
一、运用灵活识记,掌握词句
词句的识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难以攻克的难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建立在对词句的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有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词句练习,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实际上,学会运用语言,也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那些让学生反复地抄抄写写,进行机械的反复抄写的做法,不但没有效,反而会让学生学得害怕甚至厌倦。
一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平均每篇课文有十二个要求认的字,六个要求写的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真的很重,尤其是少数识字能力较弱的学生。反复抄写,机械识记,一年下来,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1.随文识字,会意悟趣
一年级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很特别,要求认的字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所以,我没有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而是采取随文识字,将认识生字的方法、积累与运用有机地整合起来。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将本段中的生字大声喊出来,学习“练习”两个字,提问学生要注意什么,一生说:“左边绞丝旁,右边一个东边的东。”其他学生马上说:“不是东,东字还有一横。”听到此,我马上将这个字进行范写,并要求学生把该字写下来。在学生出现识字误区时及时提醒并进行书写巩固,这样的学习效果就很好了。
将识字与理解课文重难点有机结合。在学习“整天”这个词时,我提问,“整天”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就是从早到晚。”我及时引导,也就是说,小狮子早上练习(生)滚、扑、撕、咬;中午,小狮子练习……下午,甚至晚上,小狮子也在干嘛?(生)练习滚、扑、撕、咬。如果你整天这样练习,会感觉怎么样呢?(很辛苦)是呀,可是,小狮子不怕苦,不怕累,仍然坚持练习,这就叫(刻苦练习)。这样既理解了“整天”和“刻苦”这两个词,又突破了课文难点。
2.听记钩联,构建词库
“听写”是进行词句巩固的有效的练习方式之一,也是我们老师采用的最多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但是,假如一个词语,在听写时,只是教师读词语,学生写词语,那仅仅是单一的根据字音判断字形的练习。听写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其发挥辨析形近字、明晰构词规律、理解词义构成词串等更多的功能。
如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听写词语时,学生容易将“侍候”一词的“侍”跟“等待”的“待”混淆,在听写时,老师就可以将两个词语一起听,这样,学生就容易辨析了这些形近字了。
《钱塘江大潮》一课,在听写词语“若隐若现”时,如何在听写中达成训练目标的多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一从“词语结构”角度听写,“若隐若现”是一个ABAC结构的词,像这样结构的词还有哪些呢?学生略微思考,“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等词语就会喷涌而出;二从“词义内容”角度听写,“若隐若现”是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还有哪些近义词?“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等,那与之相反的,又有哪些词语呢?“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等,学生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具有关联意义的词语仓库,便于今后运用时的提取。
3.巧设情境,活用内化
学生能灵活运用,就证明能记忆、理解了该掌握的知识。如古诗词或“日积月累”中的名言的运用。很多老师,习惯于让学生背诵、默写诗句或经典名言,学生也能默写、背诵。但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生就不会灵活运用了。其实,背诵、默写,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夯实学生的基础,达到灵活运用。
如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呢?我们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巧妙运用。
例: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在我“ ”时,爸爸过来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用诗句填空)
这样,这一诗句就不再是一种书面的符号,而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相拥,诗句从书本走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地学以致用了。
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学生在课堂上抓好背记过关后,我更多地引导学生,该如何运用那些经典名言,在具体的情境中,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灵活运用。
二、运用多方导读,理解文本
从很多的听课当中发现,我们的老师一节课问得多,讲得多,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领悟得太少。而且教师的问题多半指向文本内容,而非文本语言,这有悖于阅读教学的本质。新课标指出,不要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要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的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直接对话,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去体悟、去活用,把文本语言通过运用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1.形式多样,朗读悟文
我们的很多课文都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能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我们就抓住朗读这一法宝,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运用,在读中积累。
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聲,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段话,我在教学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读感受到鸟的多,鸟在大榕树上的快乐。当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这些后,让学生仿照此段的写法进行语言运用练习:请你用以上的语言形式,来说一说下课了,热闹的校园,或者节假日热闹的公园等。当学生能自如地表达出来时,也就感悟了文本,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段积累背诵下来。
2.以点带篇,对话导思
郑桂华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要在两个向度上开展探索,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以一点带动全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构思之巧,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在“抓点带篇”以点导思方面,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余映潮老师也提出了“主话题”教学策略,也就是对一篇课文,根据其思想内容之特征,提炼选点,以一个话题点触发对全篇的思考。这就有利于以一个问题(即“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进行生与文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师与生的对话,构建开放性学习型课堂。
如:金碧第一小学杨婷婷老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13《只有一个地球》时,就抛出一个问题:本文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里,请联系课文或生活实例来谈谈感受。老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充分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最后在班上展示,就能引经据典,还用上了所学的关于保护环境的一些名言警句,有些同学还写了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有的还写了建议书等。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展示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运用读写结合,训练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两个面。阅读应该为写作服务,写作反过来也应该助力阅读。管建刚老师的“以写作为本位的阅读教学”实践,也很好地为我们洞开了阅读教学的一扇窗。“读写结合”如今似乎已成为阅读课的一大“法宝”了。在阅读课中,没有读写结合的练习仿佛就是一节不完整的阅读课,就不能有效地体现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深度开发。的确,读写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释放学生的课堂情感。
1.仿写句段,学以致用
学生积累的词语,如果不能加以运用,那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就要巧妙利用文本,创设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词语及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在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这节课里,我让学生进行了反复的朗读之后,开始了我的尝试。文中第一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句子的训练:开学啦,开学啦!校园就是 学生的回答让我格外惊喜:有的说:“开学啦,开学啦!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有的说:“开学啦,开学啦!校园就是我们展示本领的舞台!”有的说:“开学啦,开学啦!校园就是我们的久别的家园!”等等,看,学生说得多好啊!一句句都是诗呀。
当学到“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这个描写果园的美景的句子时,我让学生看图想象,果园里,还有什么也像他们一样呢?你能学着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看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果园图,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葡萄穿上紫色的裙子。”有的说:“香蕉挂上弯弯的月亮。”有的说:“石榴裂开嘴笑了,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还用得着讲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吗?学生已经能运用了,这就是最好的理解了。
当学到“谁使秋天这样美丽?”我紧扣这个句子,让学生明白,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的功劳。于是,我指导学生想象表达:梨树说:“是勤劳的人们使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说:“是 ”稻海说:“ ”高粱说:“ ”石榴说:“ ”学生的回答都能说出是农民伯伯,或劳动人民等等。
学生在浓浓的诗意当中积累理解了课文,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学得快乐,我也教得快乐。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内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想象补白,充实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些文章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进行课文补白,或拓展的读写训练,那么学生不仅联想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而且也理解了文本内涵。如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感受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紧紧抓住课文句子“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山岭。”,引导学生想象“陡峭的山岭之上有怎样的画面,他们是怎样抬上去的?”并提供“烈日炎炎、风雨交加、大雪纷飞”三个情景进行小练笔。引发孩子完成了对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自我体悟。
3.读写结合,布局谋篇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如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都是名家笔下的动物。作者都采用总——分结构来描述,如《白鹅》,先总写白鹅是个高傲的动物,再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中具体写白鹅的高傲。学完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篇章结构来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年级上册18《颐和园》一文,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颐和园的景色,这是一篇很好的游记的范文,我们就应该及时让学生按照这种写法写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达到学以致用,在运用中掌握篇章的写法。
成效与反思:
我们的语文课堂,无论教任何内容,只要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了其多样情景的运用,牢牢抓住“运用”这根主线,引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练”,在“运用”中深化语言文字,在“运用”中渗透文学、文章、文化。就能看到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
(1)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从字形和字义对生字学习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生字的理解和記忆,教学效果非常好。
(2)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把语文教学融入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反复阅读中进行了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课结束,趣犹存”。
(3)语言文字的运用联系了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设计多样化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在开放多维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语文课堂就会更能展现出语文魅力,焕发出生命活力。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学得轻松,获得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其“有效”要体现出对“人本”的关注,对“语言运用”的关注,对“形成学习型的过程”的关注。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巧妙运用语言,相信语文课堂一定能弹奏起学生心灵的和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2011.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4]曹爱卫.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